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浦河实验学校 213135
摘要:我国拥有近5000余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其中包括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新时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因此,需要从教育层面上加强引导,从而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新课程体系改革要求国家地方和学校三方加强协调与合作,形成一套完备的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体系。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应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只要形成了教育标准,对于学生学习吸收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会形成更加有效的帮助。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
引言: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他们在各个生活领域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但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由于受到后继无人等因素的影响,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保护传统文化的基本策略,配合新课程体系改革,逐渐形成了国家地方学校三方协调的教育体系。当前,应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深度走进中小学课堂,拉近学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距离,从而加深文化认同。
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学生文化素养培养的基本内容
一般而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是文化素养的基本培养内容,而情感既是重要的环节,也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的薄弱之处。人类形成美好情感,前提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非物质遗产形态复杂,内涵丰富,囊括了一个民族群体和地域世代传承的文化知识和美好情感等多方面内容,体现了极高的文化价值和传统理应成为学校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丰富的认知,情感等资源,是中小学生文化素养培养的关键要素[1]。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启发学生发展的内在性动力
千百年来,人类多元的创造力浓缩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其不仅是人类多元智能挖掘的源泉,也能对人们的思想形成深刻启迪。而对于教育来说,每一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只有发现和尊重他们的不同,逐渐唤醒他们的潜能,才能真正启动自主发展的源动力,这是新课改背景下学校的责任和价值追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蕴含多种育人智能,在语言、杂技、音乐、体育竞技等多个方面发挥作用,体现出创造者和传承者的非凡能力,是文化素养的核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丰富学校教学起到了关键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一定的民族性和多元性,但我国长期以来在这方面的教育却十分单一,缺乏多元文化的特色,也很难让学生传承其中优秀的民族文化内容。因此,要采取积极面对的态度调整教育策略,将课改的重心设定在学校内部,着力解决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合理的课程体系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内的传播提供了方便。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进入课堂,不仅能够充分丰富学校的课程内容,也能有效弥补科学知识与本土知识中间存在的隔阂[2]。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强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主流文化和国外文化双重冲击下的非物质遗产消亡风险,我们既要加强主流文化自信,也要加强对这部分非遗的文化自信。学校教育必然要承担起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每一项非遗都不是多余的,保护好它们对于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各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同时,优秀的文化内容也能得到传承,创新和发展。
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径
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与发展,国家对学校教育做出了新的要求,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过分重视教师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有效改变传统思想下的教学现状,现代化的教育体制下要求教师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并将此观点与教师的日常授课相结合。中小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也是教师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的开发时依然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保证课程开发的有效性[3]。
在中小学开展非遗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是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作为主要目标,这不仅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以人为本是当前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灵魂。教育既是系统而有计划的培养人,也是一个文化选择的过程,其包含着对文化的挑选,整合等过程而选择文化则贯穿于教育的每一项内容。因此,在编研教材时,要充分考虑国家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顺应社会主义主流意识与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全面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实现学校与家长、学校与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也是学校教育实施教学工作的主要人员,一个学校主要由教师与学生组成,因此教师也是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人员。虽然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下许多学校已经发展得越来越好,但部分学校依然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还有的学校虽然拥有足够多的授课教师,但教师的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对课程的研发力量也相对较弱,这些情况对学校的发展与进步非常不利,在这样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得不到实际的力量支持,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已经成为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师资队伍薄弱或缺乏专业教师,是当前学校开展非遗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最大的制约因素之一。因此,为了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顺利开展,学校要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可以从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个方面开展。学校要发挥培养优秀教师的作用,通过改革课程设置增设选修课等方法,让学生更加系统的了解和掌握非遗的相关知识,从而认同其中的文化内涵,更好理解其价值[4]。
重视沟通交流的重要意义
非遗校本课程开发的工作实现了课程决策权力的共享,也是教育制度权力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这不同于国家统标课程的开发,也不是教师为本位课程的开发,而是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组成主体,进行的开发过程。因此,各主体之间要加强协调互助、相互配合、统一部署,共同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同时,学校要重视与校外非遗研究机构的交流和合作,获取丰富的资料,并引进专家学者,给予教师理论和技术上的帮助,确保校本课程开发质量和成本均达到各方满意,最终形成课程资源的共享。
在课程建立后各学校也要加强彼此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就课程实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改进完善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与互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该课程具有一定特殊性,通过该课程的开发可加强是学生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可有效提高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学校、政府、社会等多个主体要积极开展交流,及时获取反馈,并及时采取措施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的有效性。
建立完善的课程开发系统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开发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工作,并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这需要全社会积极参与和帮助,共同建立一套完善的课程开发系统。在行政上,相关部门要实行分级保护制度,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对非遗资源进行整合,统筹考虑学校不同年级学生的课程内容,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行动纲领。教研部门要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深入调查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实施情况,组织教研员和优秀教师加入教材编写队伍,形成完整的研发梯队。
建立完善的课程开发系统可以帮助学校快速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通过完整系统的开发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的开发显得井井有条,最终在各个部门的积极合作中有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既保证了课程开发的效率,同时也保证了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因此,建立完善的课程开发系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学校要积极开展相关工作,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的积极有效开发[5]。
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脚本课程开发的评价
开展校本课程评价的背景
非遗校本课程开发是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其评价需要参考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实施的积极性以及学生课后的体会。要将校本课程评价贯穿于开发和实施的各个流程,让评价目的内容手段等紧紧围绕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以课程组织呈现的形式,决定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效提高学校教育的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与理解,通过学习该课程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校本课程评价的主导思想
校本课程评价要遵循相关课程考核方式的要求,其衍生活动的评价方式也要制定专门的标准,从而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当前文化素养是人基本素质的主要评价指标,而完善的价值体系是其核心和标志。丰富的非遗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起到关键的作用,这不是通过简单的语言和逻辑能力的测试就能体现出来的。评价内容要包括课程过程和方法,以及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等,迎合文化素养培养的各方面要求。
影响校本课程评价的因素
开展非遗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其目的是为了更好促进校本课的实施,以及学校办学实力的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校本课程评价主体也是多元化的,不仅包含校内外专家、学者、教师和领导干部等,也要吸纳学生、家长、非遗研究机构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的意见,从学生参与积极性方法和技能的提升等多方面入手,提高评价手段的多样性。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的评价中要综合各项影响因素,不可就一个方面评价非遗课程,这样的评价是单一、片面的,不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结束语: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加强中小学非遗教育刻不容缓。在新课改推进过程中,加强校本课程开发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基础,务必要得到学校、机关以及社会的重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建立与开发过程中,学校要善于利用身边的一切有利因素,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的建设,切实提高非遗课程开发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曹凤.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与路径探索[J].未来与发展,2020,44(03):73-77.
[2]俞丽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课堂中的教育应用研究[J].管理观察,2019(30):89-90.
[3]郑雪松.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01):95-100.
[4]曹凤.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与路径探索[J].未来与发展,2020,44(03):73-77.
[5]刘美红,李鹏.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初中特色校本课程开发[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1(0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