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动物园,昆明, 650000)
摘 要:从动物园展区、科普馆、户外科普活动空间以及标识系统和科普设施等方面出发,探讨通过设计推进动物园保护教育的方法和意义。希望通过设计的引导,营造能够培养保护意识和利于开展保护教育活动的游园环境,以期为动物园充分发挥其保护教育功能提供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动物园 设计 保护教育
0 前言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动物园成为了人们连接自然、认识自然与了解自然的一座桥梁。动物园通过饲养展出野生动物,向公众展示了这些动物和处于同一自然栖息地的其他物种以及栖息地本身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很多人接受自然教育的启蒙地,也是面向公众进行科学普及宣传和保护教育的场所。
动物园为社会服务的四大功能分别为动物保护、教育、科学研究、休闲娱乐,其中,教育功能是实现动物园资源与公众交互了解并最终落脚到关注保护的一根纽带,也是一个动物园管理意识水平的体现。1993年发布的《世界动物园保护策略》强调:动物园的任务是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建立动物园的吸引力,使之受到公众的尊重[1]。在动物园的受众中,青少年占到了很大的比例,高频次的动物园游览,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动物保护学习意识,使动物园能充分发挥其在保护教育上的作用[2]。
作为动物园行业从业者,笔者认为开展保护教育活动课程和宣传是实现动物园保护教育功能的外在方法,但背后依托的则是动物园教育资源与展示设计的整合。抱着“到动物园接受教育”心态前来参观的游客毕竟是少数,但利用与设计的结合,更多地展示动物园生态自然的一面,向公众提供亲自然、沉浸式、自主学习式的游园环境,对于助推动物园的保护教育功能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动物园展区、科普馆、户外科普活动空间以及标识系统和科普设施等方面出发,探讨通过设计推进保护教育的方法和意义。
1 保护教育的涵义
1929年,布朗克斯动物园聘请了世界上第一个教育人员[3]。20世纪70年代,一些动物园建立了教育部门。随着时代的发展,动物园的教育功能也从最初简单的灌输性的科普,逐渐演化成了现在的保护教育,让公众在参观动物园或参与相关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对动物、自然环境和相关知识的了解,激发人们对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进而促使人们去探索并尊重、关爱自然,这就是动物园的教育意义。
在术语上,涉及动物园相关的教育功能有保护教育、自然教育、公众教育等不同范畴。保护教育关注的是对野生动物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自然教育则主张除了自然知识的补充外,更鼓励儿童在大自然中体验,拉近儿童与自然的距离[4];公众教育是指动物园向公众传播野生动物知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的活动与过程[5] 。无论如何,动物园教育功能的落脚点都是通过了解接触,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对动物和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后续论述重点从保护教育角度展开。
2 动物园展区与保护教育的结合
2.1 “以动物为本”原则
动物园的各个展区是为动物提供生活环境并面向游客进行展示的空间,通过将动植物展示、自然人文景观、科普教育等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展区。展区中的场馆设计要遵循“以动物为本”的原则,为野生动物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从动物的习性出发,生态布局整个展区,充分考虑动物对私密空间、社交空间、躲避空间等的要求以及它们在野外觅食习惯,利用建筑、地形、水体、植被等,构建合理、生态、经济的动物展示空间。
2.2 生境的营造
从保护教育的角度,展区的设计要充分展示再现动物野外生活的场景。现在动物园的展出中有一个“本土物种”的概念,即让人们更多地了解本土的代表性物种,因此乡土植物的配合运用也能够使观者更好地了解本地的植物景观特色。对于非本土动物,通过尽量模拟自然栖息地生态元素的组合,也能够唤醒人们对动物生境的了解认知,但也要注意适地适树。
2.3 展示设计与丰容
从前的坑式设计会带来更多投喂的可能,对动物健康不利的同时也不利于树立正确的保护教育意识。因此在展示设计上,一个平时或仰视的视角更能传达人与自然的平等,让观者感受到对自然的尊重。配合不同形式的丰容,可以给予动物更好的动物福利,相应地动物也会更多地展现其自然天性的一面,让受众有更多的兴趣了解和认识自然状态下的动物行为。展区内通过植物、水体、地形等合理的隔障,可以淡化“边界”,让观者有到动物家参观而非动物被关在笼子里的感觉,在体验“沉浸式”观感的同时更好地传达保护理念。
2.4 声景的结合运用
声景是近年来被提及的一个概念,即声音也能够构成景观。在城市动物园里,鸟儿的叫声、动物的啼鸣、叠水的水声,这些自然的声音配合视觉景观,立体地构成动物园独特的景观效果。运用凸显动物园独特的声音景观,更能让游客形成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游客获得“人类、动物、自然环境”三者紧密关联的体验。
3 科普馆和户外科普活动空间与保护教育的结合
3.1 科普馆的设置
科普馆是动物园用于策划运行各项保护教育活动的场馆,既可作为开展活动的集散地,也是动物园展区的延伸和补充。科普馆应设置教室区域用以开展手工制作、试验观察等参与性活动,还可配合多媒体完成培训、教学等课堂任务。此外,科普馆还应该设置陈列参观区域,开展可定期更换的主题展示,展出与动物园有关的标本、照片、小型生态系统以及动物园想传递给公众的保护教育知识和理念。
3.2 户外科普活动空间
配合科普馆,在各大不同的展区周边应设置若干户外的科普活动空间,可以是开阔的疏林草地,也可以是科普设施相对集中的栈道下方的走廊,亦或是场馆最佳展示观赏面等。这些空间能为户外保护教育活动提供一个相对集中的场所,利于开展观察、讲解或户外课程,空间的适当隐蔽则能保证教育活动的开展不受天气因素的局限。此外,这类空间应与主游览线路串联,便于开展活动组织线路时辐射到尽可能多展区。
4 标识系统和科普设施与保护教育的结合
4.1 标识系统
清晰合理的标识系统可以更好地传递动物园的保护教育信息。导游图、交通位置图等能够引导游客便捷到达目标区域开展参观活动;动物说明牌、禁止投喂、惊扰动物等提示信息等则可作为展区的补充,向游客传递相关知识。动物园的标识应与整个园区的色调风格相协调,采用自然的肌理或材质,向游客传达自然的环境感受,利用造型、文字、色彩建立游客对目标动物和区域的关联。
在动物园参观中,惊扰和投喂是业内普遍面临的一个屡禁不止的问题。除了展区设计和丰容上的优化外,通过设置标识,公布饲养员喂食、训练及动物作息时间等信息,补充易于被游客接收的图文说明,可以让大家有更多的机会看到动物的活跃行为,进而正向引导公众认同并践行对野生动物的保护。
4.2 科普设施
著名野生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说过“唯有了解,我们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我们才会采取行动。”[6]科普展示中,除了解释说明牌外,参与性强的科普互动设施,如可自行转动翻阅的问答器、包含科普信息的二维码、可触发的动物鸣叫发声装置、每日更新的动物食材展示盒等设施,结合视觉、听觉和触觉等调动感官的设计,可以吸引游客主动参与到对知识的学习中,增加游园体验,促进人们再次拜访动物园,提升保护教育效果。
5.结论与讨论
随着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的日渐凸显,保护教育工作成为了动物园责无旁贷的使命和责任。动物园的保护教育是一个不断探索前进的课题,良好的保护教育效果依赖的是管理者、设计者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一个关注保护教育的现代动物园会从管理理念出发,把保护意识透过园区的设计细节传递给参观者,为公众搭建一个有吸引力、愿意主动参与,进而认同并去践行传播保护理念的自然式学习平台。立足于保护教育的动物园设计,可以通过培养公众价值观来支持保护工作,唤醒人们对野生动物和自然环境的尊重与关注,塑造保护意识,更好地推进动物园保护教育功能的实现。
[1] 李志华,陈哲华.城市动物园规划设计三元论——以广州动物园为例[J].广东园林,2017(3):23-28.
[2] 张姝,白稼铭等.上海动物园游客对生态化展示接受程度的调查研究[C]上海市林学会2014-2015年学术年会暨华东六省一市林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99-107.
[3] 俞锦平.保护教育——现代动物园的核心使命[J].生命世界,2008(2):34-39.
[4] 钱佳怡,吴晓华.自然教育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体现研究———以浙江长乐国家林木种质公园规划设计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18(16)2:43-47.
[5] 陈红卫,胡彦等.建立动物园公众教育体系的研究[C].中国动物园协会西南协作区东北协作区2017年年会论文集.2017:1-3.
[6] 申珂.浅析动物园儿童保护教育场馆设计[J].现代园艺,2019(4):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