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安县下坳镇加文 小学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由此而出现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问题。本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公平接受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公平; 意见和建议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进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转入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农村,由自己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照料。尽管托家带口进城务工的农民正在逐步增加,但与庞大的农民工队伍相比,只能算是九牛一毛。据统计,大约80%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留在原籍,成为留守儿童。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方或双方进入城市,导致家庭管理和教育的缺陷,使这些孩子无法正常享受公平教育,成为了社会的弱势群体。
二、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教育公平问题
对于留守儿童公平接受教育问题,学校、家庭和社会已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农村教育环境的制约以及社会的忽视,使得留守儿童在卫生保健、安全、学习、品行、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从而影响他们公平接受教育。
(一)留守儿童基本的人身权利得不到完全保障
卫生保健和人身安全是公民享有的最基本的人身权利。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义务教育对象的一部分,其自身素质和人身安全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未来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显然,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应该充分重视这部分学生的卫生健康状况的改善和人身安全的保障。但是,从卫生保健方面来看,由于农村社会经济及自然环境等条件的制约,农村的卫生保健工作跟不上社会形势发展,人口的频繁流动加大了农村卫生保健工作的难度,而留守儿童数量多,分布广,而且生活环境差,潜在流动性大。留守儿童的卫生保健问题凸显。据调查了解,农村儿童的传染病、地方病发病率比城市高。
从人身安全方面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方面的监管不力,其人身安全也常常受到威胁。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疏于管理,安全事故频发。河池市每年有多名学生溺水身亡,据统计,在溺水身亡的学生中,多数学生都属留守儿童或家长未陪在身边。这类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父母的“缺席”,缺少亲情照顾导致的。二是受到他人的人身侵害。近年来,留守女童遭性侵害的报道时有发生,给留守女生造成了严重的身心伤害。三是自己行为失控导致的安全问题。如:某校一初中男生半夜攀沿学校后山外出上网,途中坠崖,落下终身残疾。
(二)留守儿童的学业受到较大影响
公平地接受国民教育,是每一个公民的法定权利。而教育公平本身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消除贫富悬殊,不光靠税收调节,更重要的是教育公平。因为教育公平才能保证受教育的机会均等,从而提高全民素质,人人掌握脱贫致富的技能,最终才有可能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本来,绝大多数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读好书,日后有出息,实现生活富裕。但大部分人的希望最后都事与愿违,结果是“挣了票子误了孩子”,因为这些父母一年到头忙于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学习,所以,父母进城务工对孩子的学习确实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学习心理问题。一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外出打工而精神变得消沉,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据了解,只有少数孩子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变得更加坚强自信,而且能够理解父母的做法,把对父母的思念变为学习的动力,自觉上进,表现良好。但大多数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后都或多或少表现出一些学习心理障碍,而且年龄越小的越突出,女生较男生突出。
2.学习习惯问题。孩子是天生需要教育、帮助和监督的一个群体,由于缺乏父母的督促,农村留守儿童普遍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自觉性相对较差,作业不认真,上课随意性强,旷课多,逃学和辍学等现象普遍。
3.学习成绩下降。很多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后学习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据调查显示,75%的教师反映“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的成绩差了”,留守儿童占70%以上的班级, 80%的学生学习成绩处于中等以下水平,其中超过40%属于学困生。对很多农村教师而言,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之所以下降,主要原因是父母外出后,很多孩子在学习上缺乏有效的督促与监控。
(三)留守儿童的品行发展缺乏监督
学生的品德行为发展是一个从他律向自律的发展过程,但这个过程并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等的引导和约束。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不能得到父母的亲情、关照和教育,其品行发展往往缺乏良好的监督感化。而处于身心发展黄金时期的孩子,缺乏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与判断,再则从父母那里得不到相应的教育引导,孩子很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以至误入歧途。
(四)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
为了使孩子能充分、和谐地发展其个性和形成健康的心理,孩子应在一个充满快乐、爱心与和睦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家庭的亲情关怀,常年难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寄居在亲戚家里或由他人代管,或与爷爷、奶奶等长辈生活在一起,有的孩子甚至由于托管的亲戚又外出,出现被二次托管的现象,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
1.柔弱无助。如不愿与人交流,与人谈话时易掉眼泪,性格内向,不开朗,感到压抑和郁闷。
2.孤单寂寞。父母外出打工,不少孩子都感到家庭冷清,心里寂寞。如一位七年级女生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妈妈,你知不知道,自从你和爸爸、妹妹走后,我一个人在家里有多么寂寞,有多么伤心,从你们走后,我几乎从来没有笑过,天天一个人偷偷地哭,回想着以前咱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在父母外出的日子里,留守儿童不仅失去了父母在家的关爱,也感受到了由于主要家庭成员的聚少离多所带来的冷清。
3.有被遗弃的感觉。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的潜意识里,经常会拿自己和那些父母在身边的同龄人对比,产生心理落差,往往更让他们感觉到内心的孤单和寂寞。
4.对父母充满怨恨与敌视。不少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打工不理解,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甚至与父母关系疏远,产生情感隔阂。
5.盲目自卑或叛逆。总感到别人看不起他,斤斤计较,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视老师、监护人、亲友的教育和批评为洪水猛兽,产生强烈的反叛心理。
三、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公平接受教育的意见与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能否成功地解决他们公平接受教育的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是否健康成长,而且涉及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公平接受教育问题,不应只是学校和农民工自身的责任,而应该由学校、家庭、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团结协作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一)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
1.在家庭功能不健全的情况下,学校应成为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场所,如果学校能给予更多的关爱与帮助,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家庭教育上的缺憾,保证他们接受公平教育。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除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因此,在当前中小学布局调整之际,应充分考虑在有条件且必要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帮助留守儿童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
2.加强寄宿制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给寄宿制学校配备专业齐全的教师,尤其是农村缺乏的心理咨询方面的教师,并定期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教师不仅要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还应注意“保教结合”,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担负起对孩子的教养责任。学校其他相关人员也应从“服务育人”的宗旨出发,注重自身品德修养,克服不良生活习惯,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尤其应对寄宿制学校的女生加强监护管理,防止和杜绝针对女生身心健康侵害的行为发生。
3.学校应在政府的支持下想方设法改善学生寄宿条件或开辟专门的留守儿童“绿色通道”,给留守儿童及广大农民子女营造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吸引打工者将他们的孩子寄宿在学校,从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
4.加强寄宿制学校的日常管理。要严格卫生制度,防止流行性疾病发生,学校食堂要改善伙食,注意营养搭配,保证孩子在成长发育中所需的营养。此外,政府有关部门应对进城务工的家长进行教育和引导,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二)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让留守孩子感受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帮助教育作用是其他人无法取代的。他们通过亲子关系,家庭互动以及所营造的家庭氛围影响孩子的行为和价值观。如果父母都在外务工,家长应该充分利用农忙季节、春节返乡等机会,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或平时多利用电话同孩子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亲情、家庭的温暖。
(三)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公平接受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管学校生活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潜在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四)积极鼓励城市公办中小学校降低入学门槛,尽可能多地接纳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入学。城市公办中小学的办学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城市的公共教育资源不仅为城市居民享用,那些为城市建设做贡献的进城农民工也应有权享用。因此,鼓励城市公办学校接纳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是缓解留守儿童公平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结束语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同其他孩子一样,也是国家的未来。对这一缺少关爱,问题丛生的庞大特殊群体,如果现在不采取措施保证他们公平接受教育,会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因此,农村留守儿童能否公平接受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发展问题。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但只要学校、家庭倾情参与,政府、社会等各方面共同努力,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问题就不难解决。让我们搭起关爱的桥梁,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公平教育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郭,张莉丽,教育公平,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原绿色,“现代化”也是一项基本功[A]中国教育报,2006-7-30。
[3]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