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第六实验小学 福建省晋江市 362200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教育水平的提升,在小学教育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得到了更多重视。教师希望通过教育引导的方式,使得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应用各种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展开劳动教育,就是对于学生实践行为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为此,需要对劳动教育的主题进行深度研究,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展开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实践引导。基于此,本文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劳动教育的开展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研究分析
引言:在当代社会中,家庭组成的形式以及家庭教育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多数的小学生在日常家庭活动中,不需要参与家庭劳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劳动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的劳动能力,都难以形成正确的认识。甚至一些学生会出现,不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心理。应用适当的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劳动,通过实践参与的模式,可以促使学生的劳动能力有所提升,树立起劳动意识,并且更为全面地认识社会与自我。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与普通的劳动教育是有所区别的,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充分受到环境以及他人行为的联动影响,对于劳动的意义产生深度的体会、理解,并且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劳动认识。
首先,通过综合实践的劳动教育,能够促进学生思考自我价值,认识劳动在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在当前的社会中,劳动这一模式是人们参与社会的重要形式,通过劳动创造出社会价值从而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小学阶段是学生树立基础认识的初期阶段,在这一阶段认识到劳动行为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就可以促使学生对社会与自我的关系进行初步思考,认识自我的劳动能力,思考今后参与社会的模式,树立个人成长目标。
其次,通过劳动的行为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实际上,在劳动的行为中学生的学习的知识可以得到应用,同时学生的智力、责任感与勇气、耐心等也将会得到训练。例如,在参与班级中大扫除的过程中,组织劳动的劳动委员,需要对劳动任务进行适当的安排,其他学生也要根据自己的任务规划自我的行为,并且耐心、细心的完成自我的任务,这就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训练。
另外,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通过劳动的形式也可以促进其与他人之间建立起健康的社会关系。无论是在学校的劳动还是参与社会劳动、家庭劳动的过程中,学生都要与他人进行合作,通过实践合作有助于彼此之间形成理解,从而建立起更为和谐的关系。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劳动教育所占比例不足
在小学阶段综合实践课程中,教学的目的多样化,劳动教育仅是其中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劳动教育所占比例不足的问题。这就使得学生在劳动认知上程度较浅,劳动教育的诸多目的难以达成。
综合实践的内容单一
受到教学引导时间或者是学校教学场地的限制,在小学阶段的综合实践中会出现内容单一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实践参与兴趣不足,影响了实践训练的目的。
对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视不足
在新课改的要求中,各学科教学都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劳动教育是具有一定特殊性的。首先,学生在日常生活以及学习中,劳动参与重要性相对不高,因此适宜于学生参与,同时又能够达成劳动教育目的的劳动内容有限。其次,教师对学生劳动能力了解有限,不了解学生实际能够解决的问题,这也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展开[1]。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的优化策略
提升综合实践课程中劳动教育的比例
教师要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进行研究与认识,根据于此提升劳动教育在综合实践课程中所占比例。首先,要延长劳动教育课程总体的课时。其次,要根据小学不同阶段学生的劳动教育需求,制定出合理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的劳动认知与劳动能力得到逐步地提升。另外,可以在其他主题的综合实践课程中,渗透有关于劳动教育的内容,使得劳动参与成为学生校园生活中的日常行为。例如,在其他的综合实践课程中,学生需要准备参与实践所应用的工具,在进行实践之后需要对这些工具进行整理,并且完成收放。教师要向学生表示,这一过程也属于一种劳动的过程,劳动是渗透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需要通过日常行为时刻对自我进行劳动训练,提升综合劳动能力。
丰富综合实践的模式
在我国的教育中,学校教育是最为主要的形式,另外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也属于教育中重要的部分。为此,综合实践课程不仅需要在学校中进行,也要引导学生家庭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进行家庭综合实践劳动教育;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要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的劳动实践活动中去,丰富趣味性与体验感。
首先,在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展开中,以班级为单位、以年级为单位等不同规模的活动所具有的作用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需求以及学校中各类型活动的时间,安排学生参与多种规模的活动。例如,在五月以“国际劳动节”的到来为契机,设立校园劳动月,引导不同班级,甚至不同年级的学生共同参与到校园的劳动活动当中,时间多方交融的综合实践
[2]。
其次,可以邀请家长在家庭中配合学生的劳动需求。相对校园的生活中,家庭生活中学生参与劳动的机会更多,同时也能被获得多样化的劳动体验。如,帮助家长打扫卫生、代买物品以及收拾自己的房间等,能够促使学生的理性能力、社会参与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为了使得家庭中劳动实践的行为得到更多关注,教师可以总结出优秀学生家庭劳动案例,进行表扬并且展示在家长群中,引导其他家长关注与学习。
另外,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参与社会劳动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为此,学校可以与区域中的街道办合作,引导学生参与到适当的社会服务中去。例如,在创建卫生城市、创建花园城市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走向街头,义务打扫卫生,减少环卫工人工作压力。
在劳动教育中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劳动能力较强的学生,通常具有较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属于较为独立的小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与劳动相关的问题,并且引导学生应用劳动解决问题。例如,学生小A经常忘带作业、遗失物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之后,发现由于家长工作繁忙,未重视对家庭环境整洁的保持,因此小A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处于一种混乱环境,这一状况的出现就影响到学生行为。为此,教师建议小A与学生家长共同协作,帮助学生保持卧室的整洁,并且要求小A养成整理书桌的习惯。此后,小A由于劳动能力的提升,忘带作业、遗失物品的情况减少[3]。
结束语:
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体验劳动的乐趣、掌握劳动技能、感悟到劳动的辛苦、培养意志品格,同时也能使学生享受到收获快乐,增强面对困难、战胜挫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阿利.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劳动教育的探究[J]. 天津教育, 2020(7):118-119.
[2]方凌雁. 意义·目标·路径: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统整实施[J]. 基础教育课程, 2020(13):10-16.
[3]张利林, 杨婷婷. 劳动教育理念下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2020, 000(003):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