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遂昌县委党校 浙江省 丽水市 323300
内容提要:浙江精神是浙江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浙江建设文化大省的核心支撑,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传统文化观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习近平在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认识和功能定位。抗疫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同样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这包括了浙江优秀历史文化的滋养。基于优秀传统文化在抗疫精神形成中的内在逻辑关联,可以进一步探讨根植于浙江大地的浙江精神与抗疫精神的作关系。
关键词:传统文化观;抗疫精神;浙江精神;关系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中写道:“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① 这一论断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观的四大范畴进行了扼要的解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是社会意识和生产关系对社会存在和生产力又产生反作用。传统文化观在浙江精神与抗疫精神的形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观。
一、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内涵
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采取的正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在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一)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认识论
习近平在出席孔子2565周年诞辰的讲话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流转、演变作出了精要地概括:“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② 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流转梳理,提出中国传统文化是立足于深厚的文化土壤的,是与现代文化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演变过程充满了合流、内化、变革、深化的痕迹。
毛泽东也曾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正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探索的集体智慧,他们都指出这些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原理都是顺应时代的变化而发展的,其核心皆是经世致用的功能:即能够为当前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提供积极正面的支持。在此基础上,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在认识的内涵方面应当体现为与时俱进的文化传承态度与经世致用的文化功能定位。这种功能地位正是可以从传统文化观视阈去研究浙江精神与抗疫精神关系的支撑点。
(二)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方法论
中共中央党校的王杰教授曾在《人民日报》上对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其中关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努力方向正是属于方法论的范畴。习近平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基于这一功能定位,习近平提出要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国所用。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方面来看,传统文化观在其中应该发挥着理论和文化价值双面的作用,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探寻“三个自信”的理论支持,从博大精深的文化财富中去挖掘现代价值,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和“中国梦”的认同。
习近平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③从公民道德修养塑造和民族道德建设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观在其中起到的可以是感染和羞愧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好的素材,能够有助于公民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传统文化观的方法论在个人、社会、国家、世界的各种关系的处理方面都有其现代价值。这为从传统文化观视阈下去探讨浙江精神与抗疫精神的关联提供了方法论支撑。
二、浙江精神及抗疫精神的内涵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同时具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纪念孔子诞辰2655周年讲话中有这样一段话:“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④从这段话中,我们能够解读出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是立足马克思主义有关传统文化的理论与中华文明历史而衍生出的,浙江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的形成有机成分,对抗疫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一定理论指导价值。
(一)“浙江精神”的内涵要义
2000年,在《浙江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纲要(1993-2000)年》中,浙江人首次总结提炼了浙江精神:“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这二十个字浓缩了数千年来浙江人身上最突出的精神。远古以来,浙江地区由于人口、生产力、政治、文化各方面差异,在发展速度比不上中原地区,但是浙江人始终自强不息、坚忍不拔,成为全国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浙江人与身俱来的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品质是浙江地区社会发展、文化繁荣的内在支撑。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上署名发表了《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一文丰富了浙江精神的内涵:“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又在“G20杭州峰会”结束时又对浙江精神进行了与时俱进的解读:“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历经十八年,短短四十字,却浓缩了几千年来浙江人身上最宝贵的特质,成为浙江人最突出的精神标签。“浙江精神”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着。
(二)抗疫精神的核心内涵
疫情的长期影响,不仅让全球实体经济受到一次巨大挑战,也为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数字经济高速扩容创造了契机。疫情带来了在线办公、在线销售等新的企业复工模式,疫情也扩大了线上点餐、生鲜电商的规模。疫情也带来了一种伟大精神: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短短二十字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抗疫精神凝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乐天思维、守望相助人际关系等。中华民族历来不怕风险挑战,在面对重大困难的时候,人们多是相信会苦尽甘来,始终相信会有柳暗花明的时刻;而远亲不如近邻的乡土观念也蕴含在抗疫精神之中,面对前所未有的新冠疫情,全国人民互帮互助共同抗疫,这种面对困难更团结的传统心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抗疫精神更是“舍生取义”传统观念在现代的精彩演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面对未知的挑战,抗疫人士选择果敢奔赴前线,不畏生死。这些都是抗疫精神的核心内涵之所在。
(三)浙江精神与抗疫精神关系探究切入点
通过对浙江精神与抗疫精神内涵的简单剖析,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的态度是一致的。两者皆是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在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关照下,与时俱进地挖掘新的时代精神。面对传统文化的一致性正是研究浙江精神与抗疫精神关联系的切入点。
三、浙江精神与抗疫精神的三维关系
习近平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从公民道德修养塑造和民族道德建设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观在其中起到的可以是感染和羞愧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好的素材,能够有助于公民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传统文化观的方法论在个人、社会、国家、世界的各种关系的处理方面都有其现代价值。这为从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视阈下去探讨浙江精神与抗疫精神的关联提供了方法论的支撑。
(一)和而不同的应对方法论
“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哲学思辨观点的经典之一,最初出现在《国语》,随着诸子百家的兴起,尤其是儒家思想随着历史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孔子将“和同”从思辨上升到处世哲学,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成为儒家在道德领域和治道范畴内重要的理论原则,要求在处世待人、治国理政方面做到求和谐、有原则。众所周知,古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强调和谐,“和为贵”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了,“和而不同”也成为士大夫为人处世、达济天下时恪守的道理。浙东大儒王守仁在孔子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提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不仅蕴含着“和而不同”的思想,还进一步强调了要完善人的本体品性,对江南地区的人民道德教化、区域治理有重要作用,而“浙江精神”首先看重人本身“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品性。
“自强不息、坚韧不拔”是浙江精神的灵魂基础。抗疫精神包含的“生命至上,命运与共”虽然和“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略有不同,但是其内在都在强调永不言弃,这种和而不同的方法论在浙江省抗疫事迹中皆有佐证。不论是率先启动一级响应,还是为打赢“两战”立即采取了一系列举措,都展现了浙江人民尊重生命、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气神。由此可见,浙江精神和抗疫精神在应对方法论上异曲同工,可以看出两者相似之处。
(二)经世致用的文化价值观
儒家提倡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蕴含着经世致用的文化价值观,具有鲜明的“重实用”性。《大学》对经世致用从自身品行到治家经国都进行了详细地阐述,而浙江精神对经世致用的文化观进行了继承与发展。王阳明提出“既乃稍知从事正学,而苦于众说之纷挠疲苶,茫无可入,因求诸老、释,欣然有会于心,以为圣人之学在此矣。然于孔子之教间相出入,而措之日用,往往阙漏无归。”
⑤认为程朱理学过于追求章句,而忽略了日常生活的教化,和孔子的真谛南辕北辙。 其实“经世致用”同样是越地儒学的内核,及至清代黄宗羲更是在《留书﹒科举》提出了“通经致用”的原则,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种关注现实的价值观是“浙江精神”源源不断的养分。
抗疫精神蕴含着尊重科学的深意,当时在面对新冠疫情重大挑战的时候,科研人员没有退缩,他们选择发挥自身优势,共同协作,在摸索中寻找新冠病毒的规律,通过科学验证,最终研发出安全有效地新冠疫苗;医护人员同样没有被未知危险吓退,前赴后继奔赴抗疫一线,并且在与病毒近距离打交道中,总结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抗疫中国经验;一线防疫人员同样集思广益,在社区防控、关口巡守方面也总结了一批宝贵的工作经验。这就是经世致用的传统世界观、文化观在应对新冠疫情时的具体展示。浙江精神与抗疫精神虽然内涵有所不同,但是在面对经世致用的传统文化观时保持着一致性,同样尊重历史、尊重实际,敢于创新、探索新路。
(三)与时偕行的科学世界观
与时俱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世界观的重要组件,最早出现在《周易》中:“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而《说文解字》中对“偕”:“偕,俱也。”而“行”则指前行、行进,《易传》认为君子每天都要非常勤奋努力,与时俱进。正如先哲所说“穷而变,变则通,通则久”。⑥而《大学》 中也对“与时俱进”进行了解读,认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与时俱进”根植于源远流长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汲取新的精神内涵,尤其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更展露出特有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历史使命迸发出思想光芒。“浙江精神”中提到“自强不息、勇于创新”正是对“与时俱进”科学世界观的延伸。这一内在精神使得浙江人民在沿着“八八战略”的路子上坚定不移地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形成一种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正如前文所言,抗疫精神并不是呆板的二十个字,它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与时俱进”“敢于创新”同样是其宝贵的内涵。以长三角复工复产联动为例,据观察,可以将长三角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几个行业归纳如下:生产、物流、消费、金融。这些行业的发展链遭遇了最为直观的冲击。如何将这些产业链最大程度恢复是当务之急。从当时的应对来看,除了传统的坚持“人本”思想,立足人民生命安全与生存发展的角度开展复工复产,逐步解决产业链难以良性循环的问题。更多地是以创新的理念进行复工复产工作,比如普及云上办公,利用钉钉等云平台,转变传统生产、办公的观念,采取线上办公、线上营销、线上销售;宣传云端消费理念,鼓励市民居家消费,线上采购,突破固有的面对面经销模式;试行“共享劳动力”模式。做好对因疫情影响而导致业务减少,人员富余的企业向急需用人的企业调剂用工,并做好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训和用工法律权益保障等服务;突破行政区域藩篱,以科创项目牵引合作,突破地理限制,开展企业与院校合作,为了弥补疫情带来的影响,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来鼓励企业参与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研究计划,提高科研水平,加强科技基础前沿创新积累;将联防联控经验运用到产业发展之上等。
浙江精神中与时俱进的世界观与抗疫精神中逆行而上的应对观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时偕行的传统哲学理念的继承与创新。这里提出的浙江精神与抗疫精神的三维关系主要是基于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从相同点着手探究的,因此主要是分析其相似、想通之处,对两者的差异性不着笔墨。
习近平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从坚持“八八战略”“六个浙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浙江精神”来看,传统文化观在其中应该发挥着理论和文化价值双面的作用,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探寻抗疫精神形成的理论支持,从博大精深的文化财富中去挖掘其现代价值,增强浙江人的文化自信和对抗疫精神的认同都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阳明.王阳明全集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龚原.周易新讲义:外二种[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
3.[日]内田弘著,王青、李萍、李海春译. 新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王文锦.大学中庸译注[M].上海:中华书局,2008.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9.
6.习近平.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讲话[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4/c_1112612018.htm .2014.09.24.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思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