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体系中智慧城市建设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9
/ 3

城市规划体系中智慧城市建设的探索

陈新

武城县自然资源综合服务中心 山东省 德州市 253300

摘要:在我国现代化城市规划体系建设工作趋于完整的前提条件下,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以城市规划体系作为“智慧大脑”,通过城市规划体系为其提供硬件设施,匹配软件应用平台;进而在满足智慧城市建设各项需求后,体现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智慧”属性。鉴于此,本文对城市规划体系中智慧城市的建设进行了分析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体系;智慧城市;建设分析

一、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由智能建筑、城市规划、互联网技术、信息化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等组成。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行的重要基础,而智能建筑和城市规划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物质基础。智能建筑是建筑与科技的结合,是传统建筑形式的升华。与传统建筑设计相比,智能建筑设计更有难度,因为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系统应用、电气设备。近年来,大数据技术飞速发展,大数据技术应用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对建筑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居住,还有可持续性、人性化等需求。我国的智能建筑处于起步阶段,在建筑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需要不断完善,智能建筑已经成为今后建筑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二、城市规划体系中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1、技术依赖性强

智慧城市建设中,最重要是信息基础、数据基础,以及基础建设。智能城市不同于信息城市和数字城市,其主要特征是:以人为本,兼顾人与智能技术的发展。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过分依赖技术。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大数据支撑,要进行充分的信息化建设,重点应放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各种信息系统和基础设施建设上,但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中缺乏有效的应用。

2、实践过程中规划不合理

虽然最近几年智慧城市建设理念备受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但由于其发展时间较短并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以及实际运用经验的支撑,导致其在城市规划中实际运用较少。即使有的城市将其纳入城市规划工作中进行试点,却也因缺乏经验在实践过程中进行错误的规划,不能发挥出智慧城市理念的真正作用。从各大城市目前试点来看,在运用该理念进行城市规划工作时,许多城市照搬国外经验,为追求智慧城市改造速度破坏了本有的城市特色,不仅使智慧城市建设效果甚微,还失去了城市特有的文化。此外,由于技术的发展还不能满足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导致城市管理过于被动,效率较低。

3、评价体系不完善

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评价的主体有很大区别。我国评价体系主要是政府建立评价指标。指标建设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专业团队和学术团队。评价指标体系需要考虑建筑公司的具体需求。我国评价系统不完善,指标的设定缺乏统一标准,评价机制也不完善,并没有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设计评价机制,对不同城市的发展特征没有充分考量。

4、改造难度大且成本高

我国城市建设已处于改造阶段,各大城市的规划建设整体已经完成,现有的城市规划基本上是在对以往陈旧的城市建设模式进行更改,以适应经济发展速度并解决人口增加、交通堵塞等城市规划落后带来的问题。尽管智慧城市建设对解决这些问题有较大的可行性,但由于我国城市数量庞大且发展程度大不相同,导致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改造难度极大并且改造成本极高。

5、规划不足

我国智慧城市在构建过程中存在着规划不足的问题。智慧城市的构建由国家提出,并给予相关指导意见。目前,缺乏管理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规定,在法律层面存在着欠缺。智慧城市在我国建设的时间尚短,一直在摸索的道路上,所以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阻碍。缺乏科学、合理、重组的规划,对智慧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很多企业在建造智能建筑的过程中,过分追求自身的利益,导致智能建筑质量得不到保障,这对智慧城市的建设十分不利。相关部门应做好智慧城市的规划及监督,促进智慧城市的发展和建设。

三、城市规划体系中智慧城市建设策略

1、 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

智慧城市理念实践运用的过程中,离不开技术的创新与改进,物联网、大数据技术以及云计算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程度。由于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处于实践初期,具体需要何种技术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并对技术加以改进,国家可以通过加大对相关技术企业以及城市规划部门的投资力度,给予其资金支持,从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城市规划中智慧城市建设奠定技术基础。

2、推进生态环境与智慧城市结合

智慧城市的生态性需求,包括了物质效用生产效率层面的生态建设,也包括了效用生产效率层面的生态建设。具体而言,一方面,需要城市规划体系借助生态文明战略,在物质层面,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物理空间方面生态环境规划方案,满足其物质生态环境建设需求。另一方面,城市规划体系中,要结合智慧城市的双重生态建设需求,将物质生态环境建设与数据生态环境建设关联起来,使生产要素与管理要素之间以数据作为具体的关联形式,进而在规划环节,就为其设计出具有双重生态特征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双重生态环境与智慧城市的有机结合,实质上只是城市规划体系中体现智慧城市需求的个案,只有在生存与发展的层面,实现双重生态规划之后,智慧城市建设才能拥有实在的基础,进而在此基础之上,将这种个案的结合模式,运用到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在具体操作层面,要求将实际的城市调研与城市文明构成要素及智慧城市建设指标设置等协调起来,在协同合作之下,真正构建起能够满足智慧城市产生物质生产效率的基本需求,进而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后的运用,扩增城市文明发展催生的效用生产效率。

3、促进信息共享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根据大数据技术不断对其进行整理和利用,要对重组的数据进行整理,为了缓解“信息孤岛”的情况,要进一步促进信息共享,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提供便利。要完善数据库,数据库的构建要具有合理性,要逐渐完善数据接口以及信息编码的标准,通过通畅的信息传递实现智慧城市的信息共享。

4、加强顶层设计

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完善顶层设计,由于城市系统是一个复杂性系统,加强城市系统的协调运行设计至关重要。加强顶层设计要以大量的数据为基础,通过大数据技术来实现。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要有整体的城市发展目标。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整理,以最高的效率处理数据,为顶层建筑提供数据支撑,从根本上加强顶层设计。智慧城市的设计需要专业的设计人员利用科技手段,投入充足的人力资源,结合以人为本的思想,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使人民的出行更便捷、居住更安全。

5、实践操作前应进行合理规划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对自身城市的情况进行调查,将城市拥有的资源、现有的城市规划情况进行分析,制订详细的计划以及不同阶段的建设目标。首先,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要进行合理规划后再落实,选择适合自身的信息技术以保证智慧城市的落实达到预期效果。其次,在建设过程中可以放缓建设速度,避免因急于求成导致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失败。最后,要注意做好对城市文化底蕴的保留措施,不能因为追求智能化城市建设而破坏街区的原有风貌,使城市呈现出千篇一律的风貌。

6、 增强智慧城市建设意识

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对人们意识的培养,通过加大宣传、讲解力度等措施提高社会对智慧城市理念的认知水平,使人们了解智慧城市的含义以及作用,才能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规划体系建设的主体主要是市民以及从事城市规划的工作人员,因此增强智慧城市建设意识应从这两个层面下手。第一,要提高市民的参与度。智慧城市的建设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来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城市规划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建设智慧城市提高市民生活水平以及居住的幸福感,因此市民的意见及想法对促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十分重要。要带动市民的积极性,让市民感受到智慧城市建设的高效性、便捷性,从而使更多的市民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第二,要增强城市规划从业人员的智慧城市建设意识。在进行城市规划中摒弃传统城市规划的缺点,有意识地融入智慧城市建设理念,从而使自身的意识与时俱进,推动城市发展向智慧型转变。

7、搭建开放型信息服务平台

(1)城市规划体系需要从城市文明建设的宏观角度,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数据库建设的基本要素,也就是说,通过城市规划体系中的规划要素分析,列举出城市规划体系与智慧城市建设可以进行相互作用的“建设要素”,然后结合智慧城市的功能,为其数据库建设提供海量信息。这种信息的存量与生成量应该显示出相对明确的持续性,即需要在城市规划体系中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数据采集服务与数据上传服务。(2)在城市文明宏观建设层面选择好数据要素之后,需要借助我国各个城市之间的信息服务平台,通过“通信关联”与“信息共享”的形式,建立起开放型信息服务平台,使各个智慧城市之间的数据交流成为可能。比如,咸阳市公交卡在开放型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后,就已经实现了全国各大城市之间的有效联动。但是,在新的时期,这种简单形式的复合形式,则可以借助数据化,使城市规划体系体现出智慧城市建设对于数据的基本需求,为各地数据库的完善提供路径。在此路径下,各个领域的城市治理与城市服务问题,均可以在其中实现基本的数据化处理。最后,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关单位的数据部门,合理运用大数据技术与云计算智慧管理平台,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信息服务与数据管理。

8、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目前,国外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其中有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以及可以引进的技术。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地利用不同的技术与不同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地打造属于自己的智慧城市。因此,要对国外的先进经验进行研究总结,选择一些适合自身发展情况的经验来丰富本国的智慧城市建设蓝图,在借鉴中成长,设计具有本国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设道路。

结束语

结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新的智慧城市建设时期,一方面,需要在城市规划体系建设中,为其数据库建设提供信息管理平台,从而形成持续性的数据采集与上传路径;另一方面,借助城市规划体系与智慧城市之间的关联互动,发挥智慧城市的各项功能,反向为城市规划体系提供进一步优化的参考依据;另外,在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与云计算智慧中心的数据管理方式下,使各种形式的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通过数据共享而实现“因城市制宜”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承光.南宁市城市规划“多规合一”政策协同问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9.

[2]朱海伦.智慧城市政策量化与网络结构研究:基于隶属联系模型[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3]邹贤映.在城市规划体系中体现智慧城市建设需求[J].居舍,2019(05):162.

[4]李军.智慧城市下现代城市规划设计发展方向[J].绿色环保建材,2019(07):52-53.

[5]周波.基于未来智慧城市愿景的城市家具设计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9.

[6]罗卫.智慧城市视角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研究[D].湘潭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