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早期开展盆底肌康复操训练的作用介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7
/ 2

产后早期开展盆底肌康复操训练的作用介绍

王艳

四川省成都市大邑望县中医医院 妇产科 四川省成都市 611330


妊娠分娩对每个家庭、社会有着重要意义,伴随近年来我国二胎政策的落实,临床产科诊疗中分娩女性人数逐渐增加,而妊娠分娩导致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病例数也呈现一定增加趋势。现阶段约有60%的女性,妊娠分娩后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以慢性腹部疼痛、子宫脱垂、二便功能异常、盆腔脏器移位等病变常见,严重影响产后女性的康复质量,会对女性的正常生活、工作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近年来产后抑郁发生率逐年升高,除却与精神压力、经济压力等相关外,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严重盆底功能紊乱也是导致产后抑郁症的主要危险因素。因而积极开展针对性治疗,改善盆底功能紊乱情况即为重要,也是每位育龄期女性须关注的健康问题。盆底肌康复操训练是目前盆底功能紊乱康复治疗的常用方式,训练方法的合理性、训练的规律性等均会影响康复效果,现就目前临床较为常用的且收效较为理想的盆底肌康复操训练方式进行介绍,并分析于产后早期开展的价值,为妊娠分娩女性盆底功能恢复提供参考。


1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主要原因

在解剖学中,盆底肌是位于盆腔底部的发挥承托、支撑女性子宫、膀胱、直肠等脏器组织的肌肉,盆底肌的主要生理作用是承托盆腔脏器组织、控制排便与排尿功能、维持阴道紧缩度等。妊娠过程中,伴随胎儿的逐渐发育与增大,会逐渐牵拉压迫盆底肌,分娩过程也会对盆底肌产生较为剧烈的拉扯,均会对盆底肌的弹性造成影响,影响盆底肌正常生理功能,继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目前关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部分医者研究认为,妊娠过程中子宫体积的增大会逐渐压迫盆腔脏器组织,加之分娩过程中会阴、提肛肌等的损害,均会损害正常神经功能,累及盆底肌肉导致疾病的发生。


2 盆底肌康复操训练的方法

开展盆底肌康复操训练前,需要了解目前较为常用的训练方式,以确保训练治疗的顺利开展,由医护人员结合具体盆底功能障碍情况制定个体化训练方案,目前常用的盆底肌康复操训练方法如下:

开展盆底肌康复操训练前,需要排空膀胱,保持舒适卧位或坐位,以体位舒适为宜,有意识进行肛门、会阴的收缩,维持5~8s,缓慢放松5~8s,收缩时呼气,放松时吸气,重复训练,单次训练时间约5~10min,每日开展3~5次训练。上述训练是较为基本的盆底肌康复训练,属于骨盆运动,又称凯格尔运动训练,训练场地不受限制,一般可于家中开展训练。该训练能够通过骨盆底区域耻骨尾骨肌的伸展练习,实现盆底肌肉节律性收缩舒张,达到提高肌肉张力的目的,能够有效改善盆底肌肉松弛的情况,促进阴道收缩,同时有助于改善产后尿失禁、漏尿等情况。

在基础训练基础上,可结合具体盆底肌功能障碍情况开展进一步盆底肌康复操训练,①训练过程中保持平卧位,两腿伸直,双手自然放置于身体两侧,保持呼吸规律,情绪放松,缓慢呼气并逐步收缩下腹部与会阴,持续5~6s后缓慢吸气放松,重复15~20次左右。②保持平卧位,双下肢屈曲并保持膝盖并拢,左右摆动双腿重复5~6次,后伸直双腿,将右膝屈曲并用右侧握住右膝,左手抬起右脚脚踝缓慢向胸前屈曲,再缓慢伸直,在此基础上进行对侧相同动作,左右交替5~8次,每日开展3次左右的重复练习,上述训练能够通过相关动作的重复练习,发挥较好的提高肛门括约肌收缩功能,改善盆底肌群水平。盆底肌康复操训练的重复性是保障治疗效果的关键,因而在训练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医嘱进行练习,保障训练效果。


3 盆底肌康复操训练的作用

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普遍认为整体理论、阴道损伤理论、尿道高活性论等与本病的发病机制相关。盆底肌康复操训练的开展需要综合评估盆底功能障碍情况,了解机体子宫脱垂、盆底肌力降低、尿失禁、漏尿、阴道前后壁膨出等问题,以制定相应的个体化康复训练方案。

目前盆底肌康复操训练已广泛应用于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中,能够通过个体化训练逐步提升盆腔肌收缩功能,改善机体控尿能力,改善机体盆腔脏器组织血流速度,活化受损细胞,总结盆底肌康复操训练的作用主要包括:①提升盆底肌力:近年来伴随诊疗模式的优化,临床治疗向个体化发展,盆底肌康复操训练开展中,需要结合个体化评估结果拟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由医护人员指导、督促确保方案的顺利实施,因而治疗具有较高的执行率。个体化持续性的盆底肌康复操训练干预,能够有效提升盆底肌肉的弹性与强度,同时训练刺激还有利于抑制膀胱兴奋状态,发挥较为满意的疗效。分析盆底肌康复操训练提升盆底肌力的作用机制,目前研究认为通过训练能够对机体盆底神经传出纤维产生刺激作用,从而提升相关纤维对膀胱颈、尿道等的制成作用,改善尿道闭合压。同时训练能够对盆底神经传入纤维产生刺激,经神经元与骶髓区域逼尿肌核连接,抑制其兴奋性,促进膀胱颈、尿道等的收缩功能,改善其封闭性。②提升生活质量: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将会对产后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漏尿、性交痛、压力性尿失禁等表现会干扰正常生活,严重时会诱发不同程度的心境障碍。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的发生还与年龄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二胎政策的开放在一定程度导致了高龄产妇数量的增加,这类孕产妇发生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的风险相对较高,主要与伴随年龄增长,盆底肌、尿道括约肌松弛导致的功能下降相关。通过盆底肌功能训练,有助于提升盆底肌肉的生物稳定性,改善生理功能,从而有效改善尿失禁等症状,促进画着心理、行为限制、社会障碍等多方面生活质量的改善。

诊疗中针对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除却开展盆底肌康复操训练干预外,对部分单一训练效果不理想、病情较为严重的病例会开展物理疗法干预,以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常用,通过电刺激疗法能够对盆底肌肉产生靶向刺激作用,促进局部肌肉的持续性收缩,电流刺激能够直接作用于局部神经纤维,强化神经功能。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的主要作用机制为电流刺激兴奋局部神经,代偿并提升盆底肌纤维传导功能,促进肌肉收缩,这一物理疗法的应用有效提升了盆底肌训练效率,应用疗效普遍较为满意。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需要包括乐观积极的心态,配合医护人员完善评估工作,并积极配合治疗的开展,通过盆底肌康复操训练,辅以其他治疗手段,改善功能障碍情况,从而尽快回归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