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 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摘要:针对工程伦理课程教学的特点和难点,借助互联网平台,设计课题发布、课堂引导、互动探究、角色扮演及课后反思的教学步骤,构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与网络的多元互动模式,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技术为主的现代工程越多越多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毁灭人类,这主要取决于什么人掌握它,通过什么方法去研究它,以什么目的去应用它,所带来的后果很可能完全不同。工程伦理教育的任务不仅在于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工程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而且要使工程技术人员具备识别、分析和解决工程伦理新问题的能力,具备将工程伦理意识转化为工程伦理实践并产生实际效果的能力,具备通过协作有效降低工程技术风险的能力。理工科大学的学生是未来的工程师,如果他们在学校里对工程伦理不甚了解,对自己掌握的工程技术知识一旦应用后可能带来何种社会伦理风险一无所知。等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面临各种复杂的工程伦理问题,自然不知所措,相应的工程技术事故和应用中的不良后果也就难免发生了。因此,对工科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伦理教育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在转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和学习习惯也在改变,将传统课堂带向互联网时代是大势所趋。另外,互联网因其传播的数字化手段、传播双方的互动性、信息服务个性化等特点,给工程伦理教育带来了积极影响和严峻挑战。因此,本文针对工程伦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互联+”引入工程伦理教学,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师生交互式多元协同教学模式。为现代工程伦理教育提供新的途径。
传统工程伦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 1) 教师理念滞后,教学手段单一。大多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还是自己讲解、演示,让学生听课、记录即可,但是这样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这样导致课堂上“低头一族”玩手机的很多,学生基本都是被动地接受。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主观能动性不强,上课懒于思考,教学过程当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很少,“不懂、不会、也不问”成为现在学生的普遍现象,再加上老师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形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以及学习的兴趣。
(2)教学的内容陈旧,缺乏特色,而且大都是负面案例。虽然负面案例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但是也会使学生认为学习工程伦理仅仅是为了避免危害。而且教学过程中选择的案例过于陈旧,缺少比较新的热点案例。以传统案例教学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已成为普遍现象。教育过程中,不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技术与使用者的相关性,以规范的教育形式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工程伦理的核心,也不注重在实践中对于工程伦理观念的疏导。
(3) 缺乏整体思维训练 ,学生难以处理工程伦理和决策问题。学生体验不到实践过程中的实际情境和伦理困境 ,无法感受决策过程中的矛盾、纠结与压力。
基于互联网+的多元教学模型构建
针对以上工程伦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我们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多元教学模式。多元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是教育技术和学习活动,要使多元教学课堂能够有效进行必须要移动通讯设备和通讯平台作为支持,知识学习、内化和教学角色的多元转换才能完成。本文根据工程伦理课程和大学生的特点,将微信公众平台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的多元互动课堂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教学过程由任务来驱动,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相互关联的阶段,巧妙的将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面对面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此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内化和巩固。教学模式基本过程如图1 所示,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打破时空的界限,改变学习模式。传统的课堂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同一时间、聚集在同一空间进行学习交流,而基于互联网+的多元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了时空界限。不同学生根据需求可以进行自主选择,摆脱了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微视频可以随时随地重复观看,能够满足学生差异化、自主学习的需要,特别适合自主学习,而且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是学生用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非常好的资料。
(2)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多元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前学生进行自主的资料的查询与学习,课堂中教师针对工程中的伦理问题设计案例让学生根据各方的利益进行分组辩论,从而使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课后学生自主进行知识巩固。该模式有利于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能力。
(3)加强师生以及生生互动,提高课堂的效率。原有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是简单的传输者和接受者的被动关系,而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只是一起听课的关系。无论是老师和学生之间,还是学生与学生之间都缺乏互动交流。多元课堂中师生以及生生之间都有大量的时间进行线上以及线下的讨论交流。微信公众平台使得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可以更方便有效地兼顾到每位学生。学生在任何学习环节有疑问,都可以通过微信或者QQ提出问题,可由教师直接解答,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微信群讨论。微信成为师生之间及时、有效的交流平台。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高度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借助微信平台,教师发布更新学习素材较网络课程平台更方便直接,实现了发布途径“扁平化”。
(4)加强实践操作,培养创新人才,。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再是“高分人才”。现在更加需要的是会创造、能够灵活运用的人才。多元课堂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不断独立思考、合作学习。该模式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
(5)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增强学生对于工程伦理教育认同感。通过互联网资源的整合,把一些案例变成活生生可以看到的例子,找到加拿大魁北克大桥的工程悲剧、找到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故等的视频影像资料,学生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对工程伦理教育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对于工程伦理学的重要性和工程伦理教育的具体内容有了更深的体会。
(6) )增强工程伦理教育多向互动。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的建立,更及时反馈对于案例讨论效果的评价。同时,在课下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对老师的教学案例进行实时讨论,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真正让授课走到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而且通过课堂时间进行案例的分析讨论,有的学生可能并不能够想的十分全面,但是通过互联网的环境,弱化课上与课下的界限,学生在课下想出更为全面恰当的伦理决策与分析时,可及时通过邮件、微信、QQ等给老师留言,告诉老师自己更为成熟的想法。这样的过程使得老师更容易获知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使得工程伦理教育最后落脚案例分析,进行更为有效,让学生产生更大的价值认同,使得工科生能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空闲时间里,随时思考工程伦理教育带来的效用。
另外更可以让教师进行有目的的学习,使高校中开展的工程伦理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更加贴近学生的思想动态与日后从事的工作。互联网的开放共享性,使得不同渠道的信息更容易获取,并且这些知识的获取不受地点、时间及专业等的限制,信息获取的口槛变低。通过送种开放共享性,可以获取到更多贴近实际的工程案例,国内与国外的更多教育资源可以同时取得。在教育过程中需要让学生通过案例教学,来明白工程师的职业责任与原则规范,以及其社会价值的依据和工程活动中坚持的公正、合理与合法。在教育工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先于老师掌握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客观的案例,不带老师主观色彩的表述,来进行价值判断。在老师讲授时可以有更好的共鸣。大学期间对工科生进行的工程伦理教育内容,可以通过微信平台长久存在。学校进行的工程伦理教育不是教育的终点,而应该是教育的起点,在工科生毕业进入社会后,如何应用课堂上学到的工程伦理教育的具体内容,才是真正的检验。在工科生踏入杜会后,当遇到在学校进行工程伦理教育时相似的案例,如何进行处理才是工程师应该有的职业操守,便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查阅,数字化信息化之后的教学资源会跟随学生的成长,不随着时间而消失。
图1 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多元互动教学模型
结论
工程伦理教育不同于其他专业课教育,单纯记住概念,记住案例不能算是工程伦理教育培养的最终目标。工程伦理教育的最后进行的是讨论,基于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来进行案例的讨论,如何在工程实践中实践道德规范。对于讨论中的现存社会问题不逃避,如工程安全问题、学术腐败问题等,工程的经济效益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只有最后让学生综合运用伦理学对现实中的工程问题进行分析,才可以完成对工程伦理教育的现实转型,真正落到实处,培养真正的有责任的工程师。总之,在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工程伦理教学应借助互联网技术,改变教学理念与方法,融入现代化技术与学习网络平台,结合新的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真出正的有责任的工程师。
作者简介:
卢爱红(1976-)女,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岩土工程、工程力学类的教学与科研工作。E-mail:xzla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