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必然性与进一步实践要求——以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现实逻辑起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3
/ 3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历史 必然性与进一步实践要求 ——以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现实逻辑 起点

王龙龙

中共临汾市委党校 山西临汾 041000

【摘要】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现实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得到了丰富和创新。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新发展阶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实践”在当下的中国就是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创新发展。这一“实践”要求中国共产党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发展”的具体要求是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开启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发展;两个大局;高质量发展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百年之前,嘉兴南湖上的小小红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从此中国迸发出改天换地的青春活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段历程光荣与使命并存,苦难与辉煌共存,探索与实践共存,曲折与发展共存。今年同样是“十四五”开局之年。2020年10月26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胜利召开,擘画出了第十四个五年规划(2006年之前称为计划)和二〇三五年的远景目标雄伟蓝图,按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按钮。

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实践践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在对德国的国家哲学的批判中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马克思深刻指明了一个国家发展的指导理论及其成熟根本上取决于国家自身的实情及其发展程度。

1.中国革命的现实需要马克思主义

自19世纪上半叶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内在地要求对外扩张,占领市场。一直以来闭关自守的封建清王朝被当时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用坚船炮利轰开了沿海的大门,中华民族以被侵略的性质被迫卷进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资本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的本性不可避免给世界带来了战争和革命。中国曾几度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而每一次的民族危机都刺激着每一名有志之士反抗侵略、振兴中华的强烈愿望。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创新发展

在新中国的建设和改革中,中国共产党做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决策——改革开放,拨正了中国这艘巨轮的发展方向,在劈波斩浪中解放思想,守正创新,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无产阶级情怀,以“壮士断腕”的自我革命决心,科学统揽“四个伟大”,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四个全面”,带领全国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贡献。

3.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在批判德国国家法哲学时指出:“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旨在说明对于国家的透彻理解和改造不能囿于黑格尔“绝对理念”的哲学,而是要将理念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尤其强调了思想理论根源在于现实生活。

二、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

1.发展是硬道理

从宏观的历史视野看,人类社会仍旧处在向上发展的阶段。170多年前出版的《共产党宣言》首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宏伟蓝图:资本主义“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今天,资本主义国家或集团的综合实力仍然强于社会主义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尽管式微但体量依然庞大。20世纪下半叶,当时代的主题“战争与革命”渐渐退下历史的舞台,“和平与发展”成为了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对于相对落后的国家和民族,尤其是饱经战乱,百废待兴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发展就是硬道理。

2.正确看待发展带来的问题

发展是硬道理,但是发展起来遇到的问题不比没有发展时候的少。一种情况是发展中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即发展中的偶然性是一种客观性的存在。承认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这对范畴,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当今世界,随着世界交往、人性的启蒙、互联网的传播、科技产品的迭代更新等等,偶然性引发的社会影响力不可估量。一只黑天鹅的出现颠覆了欧洲上千年认知;一只还在远处体型笨重的灰犀牛当它出现在眼前时,面临的无疑是巨大的灾难。规划以及远景目标既要符合世情国情民情,又要具有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可控性,具有实现规划和目标的操作性。因此,《建议》中首次将安全问题放到极为重要的位置,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将安全同发展并提。

  1. 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历史机遇可遇不可求。“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新时代共产党员要能够勇立潮头,引领社会发展,也就是造势。同时也要懂得,事物只有到了主客观条件成熟的时候才能够实现新事物的出现和旧事物的毁灭,过早或过晚都会对事物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主客观条件保证了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发展价值导向是为了人民,目标旨向是成果由人民共享,决定了中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和艰巨的历史任务下,能够清醒地明确自身定位,抓住历史的机遇,奋力而为。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就要做到胸怀两个大局,做到方向不偏,动力不减。

三、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

《建议》指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胸怀两个大局,认清世情和国情,这是实现发展的基本前提。任何发展的实现都离不开所处的时代环境,能够实现发展则要统筹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自身的发展现状。国内现状和国际环境既是我们进一步发展的客观条件,同时也是我们要突破的阻碍。

1.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国以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西方几百年的成就。今天的世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资本的力量曾一度给社会带来了极为可观的发展,远超过其他非资本主义的国家。但是资本主义内部的生产力的极度发展与生产关系私人占有导致的根基性的矛盾是其自身无法解决的,于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发生。中国顶住压力,依然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以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向世界展现了一个改天换地的中国。

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

布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矢志不渝、接续奋斗的结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内在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之中,运行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之中,显现于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重大时代课题的系统回答之中。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建党一百年和本世纪中叶“两个一百年”交汇的历史关口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科学谋划了我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这是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的坚实步伐。

3.胸怀两个大局,办好发展与安全

大变局意味着机遇,同时也潜藏着斗争。大变局暴露出了世界范围内根本利益不同的阶级对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极尽打压崛起的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国,以此来维护其本国大资本家的利益。从不断升级的贸易战到核心科技战,甚至波及到教育领域,辅之以军事威胁的惯用伎俩和叫嚣西方式的“民主”“人权”等为普世价值,企图打压、妄图颠覆中国政权。此外,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尚未完全统一的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边境领土争端问题最多的国家。这些安全问题,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予以重视,也必须要予以解决。

四、聚力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建议》多处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实现高质量发展。

1.新发展阶段是新时代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对我国发展阶段的科学研判

划分历史阶段的最终标准是社会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由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要强调的是,新阶段仍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阶段。我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尽管我国的发展持续43年连续增长,客观而言,对于拥有着14亿多的人口和960万的平方公里陆地面积的中国,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仍有6亿人月均收入不到1000元。因此,新阶段仍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阶段。

2.高质量发展是对我国发展新阶段发展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变化决定了中国发展不能再单纯追求经济速度的增长,而是要注重质量的提高。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性的发展,不仅单纯地指生产领域生产产品从量到质地提升,而且包含有劳动者、劳动环境以及劳动领域等各方面的质量提升。发展由量到质的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单纯理解为只是要求产品质量单一的提升,这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既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同时也有违发展规律。人在其本质追求上是全面自由的发展。这一全面体现在空间发展的均衡;发展领域的统一;物质丰富与精神富有同步;长期坚持而非一时之举。

3.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是新阶段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实践

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发展是全方位的,不仅仅是东部地区,不仅仅是工业领域,而是地域和产业全面的高质量发展;是人民满意的,是有益于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开放包容的体系,是一个能够畅通国际和国内循环的体系,是一个能够容纳多样性和多元性的体系;是惠及全体人民福祉的。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从而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新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奠定了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64.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848.

【4】戴清亮等.社会主义学说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587. 

【5】(德)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译. 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