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 体验情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1
/ 2

回归生活 体验情感

王安青

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歇马镇小学

摘要:走进儿童广阔的生活空间,在“生活”这片儿童道德生命自由生长最肥沃、最鲜活的土壤里勤奋耕作,唤醒儿童的道德生命,激活儿童的生命力量,引领儿童走向生活的真实,体验生活的乐趣,焕发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情感;提炼;挖掘 ;创设 ;拓展

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一种浸润教学,其中情趣的激发、情感的体验、情感的升华显得尤为重要。

一、提炼贴近生活题材,培养儿童道德情感。

课程标准体现了课程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儿童的现实生活中培养道德情感,形成的道德判断:把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做人”作为课程的核心,不仅要关注情感体验的本身,而且要更加关注儿童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善于探索,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人。如一年级《踏雪玩冰》一课,教师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有不少的孩子的手、脚受冻了,不知如何保护;冷了不会或不知道要穿多少衣服;热了不懂得脱衣服等问题,从而生成“在冬天里照顾自己”,达成课标中的“健康愉快,有质量的生活”的教学要求。教师设计一典型环节------冬天里的户外活动(老鹰抓小鸡、跳绳等游戏),让学生在活动(游戏)实践中,产生生活中的一些矛盾(如:活动是热了流汗怎么办?不活动时感到凉了怎么办?……)学生通过这个过程的体验和在老师的引导点拨帮助下解决这些矛盾(学会照顾自己)。这一生活经历,学会照顾自己、生活能自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品德,不是靠教师的说教来完成的,而是关注学生的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实践、体验、探究地汲取、获得、积累自我生活需要的知识、经验、技能,体现出了“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着眼于学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却又不令人十分注意的小事,帮助学生构建道德认知。

二、挖掘生活资源,提升儿童道德情感。

生活中的世界是最基础的、最本源的,也是最真实的。人在生活中舒展自己的生命,体验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着生命的快活和生活的乐趣。如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如果泛泛而谈,只能是“雨过地皮湿”,在学生的心目中难以留下印记。教学时,换一种方式,把切入口缩小到自己的家乡,从学生可感知的、比较丰富的“乡土人文资源”中挖掘新内容,还原于学生的生活。我们把活动的主题定为“家乡之旅”,由四位小导游分别介绍家乡的名胜极其典故,家乡的名人,家乡的特产。CAI课件中的录像片断真实地再现家乡的名山、名水、名人、名产,学生们以旅游团成员的身份耳闻目睹家乡的风采,小小的心灵受到深深地触动和强烈地震撼。我们不难相信,儿童在这样丰厚的乡土文化熏陶下,潜移默化地经受着爱国爱家的洗礼,在一定的时候会引发他们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效国之情。

三、创设体验式课堂主旋律,锤炼儿童道德意志。

新的课程要求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体现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景,转换角色。例如利用生活事件、运用生活问题等,去引导孩子听一听,指引他们认真去思考让他们有自己的见解、意见,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学会生活”。如教学《我们是学校的主人》一课,就通过把学生置于学校、班级这个小社会中,进行角色体验活动,让学生自主寻找岗位、、自主选择岗位、自主投入岗位,主动地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品位角色的成功与挫折,为学校、为同学服务的快乐和责任,用自己的理智感悟生活的意义和做人做事的道理,从而内化为健康向上的品德,外显为良好的行为和自觉的习惯,锤炼顽强的道德意志。

同样,家庭教育也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感悟与体验的途径。我们可以布置学生在家里体验某个角色,或让父母带孩子去体验某种生活,让孩子在家庭的体验中,在和父母的碰撞交流中,丰富自己的道德情感,规范自己的行为,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锐起来,细腻起来。如:开展当家庭“小帮手”、“小管家“、”小主人“等生活自理系列活动,利用“母亲节”、“重阳节”、“中秋节”等节日,开展亲情体验活动。使家庭成为学生获得美德认知的第二课堂。

四、拓展生活空间,深化儿童道德行为。

如果说感知是一种对学生思想的影响,那么实践则是一次再学习,再感知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把深化道德行为的触角伸到广阔的生活天地,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使学生的学习有兴趣、有激情、有实践、有感悟,使道德知识更内化,道德认识更正确,道德行为更规范。

学生生活主要体现在三个途径,即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在学校生活中主要从课堂教学活动、班级生活和班队主题教育活动三个生活层面上不断发展个性品德。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课堂师生、生生对话、与文本对话,从生活态度、价值取向、道德感悟、知识能力等方面去追求人的“真、善、美”,感悟做人真谛,用童心童智去认识、观察、品味生活。在班级生活中积极参与班级管理,争当“小干部”,通过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班级环境和班级生活常规,让学生主动适应班级生活。通过班队主题活动,让学生展示才华和个性,通过主题实践活动,深化道德行为。同样通过家庭生活的亲情体验,对柴、米、油、盐的接触,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孝敬父母、谦让兄妹,学会生活。再把学生生活空间拓展到社会,让他们参与社区服务,进行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等,更能让学生回到具体生动的、客观的现实生活中,为学生未来生活打下了基础。

《道德与法治》课是学生道德学习的主阵地。我们要走进儿童广阔的生活空间,在“生活”这片儿童道德生命自由生长最肥沃、最鲜活的土壤里勤奋耕作,唤醒儿童的道德生命,激活儿童的生命力量,引领儿童走向生活的真实,体验生活的乐趣,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苏东明.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教师,2017,(22):19-19.;

2、何金定.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几点思考[J].速读旬刊,2017,(07):78-79;

3、石斌.上好《道德与法制》课的思考与实践[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