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等县民族高中 532800
[摘要]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很多传统文化面临生存困境。为了更好的传承并发扬民族文化,打榔舞并列入到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基于此,本文介绍了打榔舞这项传统文化,分析了打榔舞现状及将打榔舞这项民族传统项目融入到音乐教学的意义,并提出在高中音乐教学中融入打榔舞项目的有效对策,推动打榔舞文化传承与保护,促进高中音乐教学改革与优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打榔舞;传承与保护
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重视的不断提升,自2010年其很多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音乐项目走进到校园中,新课标下明确要求高中音乐教学进行全面改革,民族音乐是音乐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的传承并保护打榔舞这项非物质文化部遗产项目,高中音乐教师要充分了解这项民族传统文化习俗,将打榔舞与音乐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推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
打榔舞概述
具可查资料记载,打榔舞在唐代至北宋靖康年间被壮族祖先作为祈福感恩的舞蹈,多用于祭祀或娱乐活动中,打榔舞与打“榔”为主要内容,具有壮族传统文化特点,与壮族稻作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劳动人民打发闲暇时光的娱乐方式,经演变后这项极具民族特色的舞蹈被应用在重要节日中,如:清明节、三月三、重阳节,以及人们的婚丧嫁娶中。人们通过大打榔舞寄托了对美好愿望的期盼、对妖魔的震慑,舞蹈本身能够传递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打榔舞是壮族传统文化瑰宝,被纳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打榔舞的发展现状
在城市现代化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对打榔舞传承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制约,这与其缺乏时代性及宣传力度不到位有直接关系。
缺乏时代性
打榔舞是广西壮族先民创造的文化瑰宝,具有千年以上的文化历史,记录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艰难传承历程,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打榔舞的传承与发展也造成了一定影响,当代青少年对打榔舞的热情远不及从前,随着老一辈打榔舞传承人的老去,人们势必要面对打榔舞传承脱节的现象,在大部分青少年对打榔舞文化继承兴趣不高的情况下,难以将打榔舞的文化内涵传承下去。打榔舞以“榔”与“杵”为舞蹈工具,流传至今这两种舞蹈工具没有发生过变化过大的变化。对舞者来说有一定的重量压力,这种舞蹈的配乐也缺乏多样性。要想更好的传承并保护这项文化遗产,需要根据时代的特点对舞蹈进行优化与创新,满足时代发展趋势。
宣传不到位
加大对打榔舞的宣传力度能够有效发挥出打榔舞的德育教育作用,从而促进打榔舞传承与保护。从当前广西地区对打榔舞的宣传工作情况分析来看,不论是相关政府部门,还是非物质文化中心都加大了宣传打榔舞的力度,但依旧还有很大的空间开展对打榔舞的宣传工作,很多宣传工作难以深入开展,使得打榔舞的宣传效果并为达到预期理想状态。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要利用网络环境对打榔舞加大宣传力度,引起人们的关注与重视。还可以在校园中加大对打榔舞的宣传力度。扩大这项传统文化的知名度,提升大众对打榔舞文化传承的重视程度。
将打榔舞融入到音乐教学中的意义
(一)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距今有1300多年历史的打榔舞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舞蹈,打榔舞的主要表演内容展现壮族人民在稻作时的劳动动作,具有娱乐性、艺术性、祭祀性及观赏性等,展现了壮族人民的精神面貌与审美水平。随着国家的逐渐发展与开放,我国对世界文化的包容性也逐渐提升,在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民族传统文化出现传承困境。将具有民族特点的打榔舞在高中校园音乐教学中开展,能够强化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意识,提升人民对文化生活的追求有利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保护。
(二)丰富教学内容
从传统高中音乐教学内容分析来看,大部分项目都是音乐鉴赏内容。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及演唱技巧,难以满足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学需要。将打榔舞这种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项目融入到当地高中音乐教学中,能够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优势。在丰富高中音乐教学资源的同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参与兴趣,强化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项目的认知水平及参与音乐课堂的积极性,强化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1]。
(三)满足新课程改革要求
在全国高中音乐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时刻,广西壮族自治区将打榔舞融入到音乐课堂中能够满足新课程改革要求,能够有效促进壮族青少年身心成长,引导其更好的继承性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对于民族地区学校教学创新来说,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在高中音乐教学中融入打榔舞项目无需过高的场地设施准备,在师资力量与教学方面有得天独到的优势,满足新课标要求,对高中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四、将打榔舞融入到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有效对策
(一)将打榔舞文化与音乐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民族传统文化方面有丰富的资源。而民族传统文化项目在传承过程中面临各种困难与阻碍。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传统文化与当前文化趋势不相适应,打榔舞,主要代表农户生产劳作时的一种文化,这种舞蹈在表演的过程中,不需要乐器伴奏,只需二、四、六或更多的人进行对打。在表演者自由击打榔杵的过程中,灵活自如的进行舞蹈,将打榔舞融入到高中音乐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增添音乐伴奏,组织学生编排队形,提高打榔舞的节奏使其与当前高中音乐教学理念有机相融,使得打榔舞能够与当前文化趋势融合在一起,促进打榔舞在高中音乐教学中顺利开展[3]。
(二)文化传承与技能教授相结合
高中音乐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打榔舞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音乐技能还要向学生渗透民族传统文化。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广西当地的地域特点与风土人情为学生介绍打榔舞的起源及发展历程,让学生全面系统的了解打榔文化,从而更好的把握打榔舞与音乐课堂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教师在为学生讲授打榔动作时展现出其中的舞蹈动作形态,将打榔舞蕴含的传统文化充分的展现出来,激发学生学习打榔舞的兴趣与热情,调动学生参与打榔舞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熟练的掌握打榔舞动作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4]。
(三)将打榔舞技艺与音乐教学结合在一起
打榔舞对节奏要求较高,敲击变化多样,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承与发展,打榔舞形成了一套特殊的技法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将其融入到高中音乐教学中能够为音乐课堂带来全新的生机。打榔舞以农耕时代稻作生活的动作为主,打法多样主要有托打、冲打、点打、对打等,根据工作的需要将步法划分为八字步、踏步、并步等,大部分都以2/4或3/4为节奏。舞蹈者可以自由选择木杵极大榔的力度与幅度,打击力量受舞蹈者膝盖颤动及身体摆动幅度的影响。其舞蹈形态十分丰富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在高中音乐教师为学生编创打榔舞动作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选择有特色的舞蹈动作。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传承传统文化使得学生的身心能够同时进步提升[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打榔舞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极具地域文化特色与民族特点的传统舞蹈,这项传统项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人肩负继承发扬并保护打榔舞的职责与义务。特别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更要保护好传统文化,做好传统文化保护与继承工作,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广西高中音乐课程改革也在不断进行与深化,在民族传统音乐教育教学方面占据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此,音乐教师要将这项具有民族特色与民族文化历史的舞蹈融入到音乐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由此一来,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能推动高中音乐教学改革与创新,发挥出民族传统舞蹈与高中音乐教学融合的优势,促进广西地区高中音乐教学优化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英龙,莫再美,唐元超.壮族打榔舞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湖北体育科技,2019,38(09):769-772.
[2]梁金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以广西天等县打榔舞为例[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33(05):71-74.
[3]韦霞,周丽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打榔舞的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08):228-229.
[4]李荣娟, 王献升. 浅析民族传统项目"打榔舞"融入体育教学的思考[J]. 课程教育研究, 2017.
[5]朱晓忆. 浅谈壮族民间舞蹈传承中的"原始遗存"及发展方向——以广西天等县打榔舞为例[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 000(025):P.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