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勤保障部队第 988医院 河南 郑州 450042
【摘要】目的:探讨对脊髓损伤患者给予个体化心理疏导干预后对其负性情绪产生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7年09月~2020年08月收治的80例脊髓损伤患者数字奇偶法分组;个体化护理组(40例):采用传统护理+个体化心理疏导方法完成疾病护理;传统护理组(40例):采用传统护理方法完成疾病护理;就组间负性情绪(SDS、SAS)评分展开对比。结果:护理前,个体化护理组脊髓损伤患者负性情绪(SDS、SAS)评分同传统护理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个体化护理组脊髓损伤患者负性情绪(SDS、SAS)评分均低于传统护理组明显(P<0.05)。结论:个体化心理疏导方式科学运用,可确保脊髓损伤患者系列负性情绪获得明显改善,最终对脊髓损伤患者综合状态改善做出充分保证。
【关键词】个体化心理疏导;脊髓损伤;负性情绪
患者在表现出脊髓损伤疾病后,其主要呈现出四肢不全瘫或者四肢完全瘫痪现象,同正常人群比较,其生活质量降低程度显著,并且患者往往表现出程度不同负性情绪现象[1]。在康复训练期间,因为负性情绪影响,使其康复治疗积极性、参与性以及主动性受到影响,从而使康复治疗效果受到对应影响。对此积极展开心理疏导干预,对于患者康复进程加快具有显著意义[2]。本次研究将我院2017年09月~2020年08月收治的80例脊髓损伤患者数字奇偶法分组;分别探析采用传统护理+个体化心理疏导方法以及采用传统护理方法完成疾病护理可行性,最终对脊髓损伤患者综合状态改善做出充分保证。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7年09月~2020年08月收治的80例脊髓损伤患者数字奇偶法分组;个体化护理组(40例):女8例,男32例;年龄区间为20岁~53岁,平均为(41.11±2.11)岁;病程区间为2个月~3年,平均为(1.25±0.22)年;传统护理组(40例):女9例,男31例;年龄区间为21岁~55岁,平均为(41.13±2.12)岁;病程区间为3个月~4年,平均为(1.29±0.23)年;纳入标准:①对于问卷调查均可以积极配合;②无精神疾病现象;排除标准:①资料收集不完全;②研究中途选择退出;就两组脊髓损伤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病程比较,均衡性显著(P>0.05)。
1.2 方法
传统护理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完成疾病护理,对于脊髓损伤系列基本合理需求给予满足,依据常规完成基本护理操作;个体化护理组:采用传统护理+个体化心理疏导方法完成疾病护理,合理完成个体化心理护理计划创建,针对脊髓损伤患者展开一对一个体化心理疏导干预,于职业、病情、生活状况、个人因素、家庭成员情况以及经济状况等展开有效分析评估,就患者心理障碍因素进行明确,合理完成康复护理计划制定,确保在开展心理疏导工作期间具有目的性。对于病情状况同患者之间展开认真分析,就现代康复医学理论认真介绍,确保对于现实病情患者可以平稳面对,此外护理期间对于患者需做到一视同仁。确保态度温暖、尊重以及真诚,就住院要求以及医护方法等对患者详细介绍,利用指导、解释、疏泄以及鼓励等系列方式展开对应干预,对患者心理平衡做出保证,确保其能够在康复期间就自身价值充分明确,对于现实积极面对,确保乐观人生态度充分树立。如患者能够做到医护期间积极配合,给予对应表扬以及肯定,就患者疑问展开详细解答,最终使心理支持以及心理疏导效果显著提升。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脊髓损伤患者的负性情绪(SDS、SAS)评分。
1.4 判断标准
合理利用SDS/SAS(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对脊髓损伤进行负性情绪评定,随着分值增高,证明脊髓损伤患者抑郁、焦虑程度有所提升[3]。
1.5 统计学方法
对于两组脊髓损伤患者护理结果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2.0展开处理,计量资料[负性情绪(SDS、SAS)评分]行t检验,以 表示,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护理前,个体化护理组脊髓损伤患者负性情绪(SDS、SAS)评分同传统护理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个体化护理组脊髓损伤患者负性情绪(SDS、SAS)评分均低于传统护理组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脊髓损伤患者负性情绪(SDS、SAS)评分临床对比 (分, )
组别 | SDS评分 | SAS评分 |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个体化护理组(n=40) | 60.11±2.59 | 33.22±2.55 | 50.22±2.53 | 31.19±3.02 |
传统护理组(n=40) | 60.23±3.02 | 45.66±3.02 | 50.25±2.55 | 45.79±4.11 |
t | 0.1907 | 19.9053 | 0.0528 | 18.1047 |
P | 0.8492 | 0.0000 | 0.9580 | 0.0000 |
3、讨论
在现代交通以及工业快速发展情形下,脊髓损伤患者出现概率呈现出显著增加。脊髓损伤出现,会使患者运动功能以及感觉呈现出程度不同丧失现象,康复治疗期间表现出较长恢复周期,从而对患者造成心理压力显著,对于生活模式突如其来变化无法充分适应,从而对应呈现出心理应激反应现象,表现出孤独、自卑、抑郁以及焦虑等,更为严重会产生自杀心理,使自身认知活动情绪以及人格产生对应变化,对于社交活动拒绝参加,呈现出自我封闭现象。对此积极展开有效护理干预以使脊髓损伤患者负性情绪获得改善意义显著[4]。个体化心理疏导方式有效运用,能够将脊髓损伤患者顾虑有效消除,将其信心充分增强,对于社会角色、身体功能以及经济状况发生改变可以充分面对,将心理适应性显著提高,将心理认知改善,最终使内心杂念以及疑虑获得消除,对于正确人生观充分树立[5]。
综上所述,个体化心理疏导方式科学运用,可确保脊髓损伤患者系列负性情绪获得明显改善,最终对脊髓损伤患者综合状态改善做出充分保证。
【参考文献】
[1]郭新东,李世斌,洪小萍.中医康复法结合心理疏导改善脊髓损伤患者心理功能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19):123-124.
[2]关林林,刘红梅.延续性护理对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术后患者恢复及心理状况的影响[J].饮食保健,2020,7(27):115.
[3]张艳,李惠玲,于慧金, 等.病区或社区康复模式对脊髓损伤者生存质量及并发症的影响[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0,15(6):355-357.
[4]马迎.基于拉扎勒斯应激理论的脊髓损伤患者睡眠障碍模型初步构建[J].天津护理,2020,28(4):409-412.
[5]戴桥英,王凤姣,邹欣.早期个性化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心理情绪的影响[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0,27(7):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