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广西柳州市 545000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的可承载能力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不断增大,其中,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是决定着各项战略措施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水资源其特殊的功能性,通过对水资源的分析,可以充分了解到该水域其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有利于推动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能够根据其不同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选择适合的经济发展模式,合理分配各项资源,通过对不同区域的生态敏感性的计算分析来决定其开发力度,有效降低生态环境的恶化的可能性,推动资源集中开发和合理利用,保证生态环境能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以广西来宾市为案例,深入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与水资源优化配置之间的关系,希望可以给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水资源;承载能力;优化配置
前 言
当今社会,人口数量越来越多,经济建设规模和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从而导致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严重。水资源作为国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它对生态的影响力度可见一斑,然而在水资源严重缺乏的今天,随意污染水资源,肆意挥霍水资源等恶劣行径依然随处可见,这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来说是一项严重且不可忽视的挑战。
1 来宾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
评价标准
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采用实物量指标进行单因素评价,评价方法为对照各实物量指标度量标准直接判断其承载状况。水资源承载状况评价标准见下表。
表1 水资源承载状况分析评价标准
要素 | 评价指标 | 承载能力基线 | 承载状况评价 | |||
严重超载 | 超载 | 临界状态 | 不超载 | |||
水量 | 用水总量W | 用水总量指标W0 | W≥1.2*W0 | W0≤W<1.2*W0 | 0.9*W0≤W<W0 | W<0.9* W0 |
平原区地下水开采量G | 平原区地下水开采量质保G0 | G≥1.2*G0或超采区浅层地下水超采系数≥0.3或存在深层承压水开采量或存在山丘区地下水过度开采 | G0≤G<1.2*G0或超采区浅层地下水超采系数介于(0,0.3]或存在山丘区地下水过度开采 | 0.9*G0≤G<G0 | G<0.9*G0 | |
水质 |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Q |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要求Q0 | Q≤0.4*Q0 | 0.4*Q0<Q≤0.6*Q0 | 0.6*Q0<Q≤0.8*Q0 | Q>0.8*Q0 |
污染物入河量P | 污染物限排量P0 | P≥3*P0 | 1.2*P0≤P<3*P0 | 1.1*P0≤P<1.2*P0 | P<1.1*P0 |
1.2 评价水平年
本次评价现状水平年为2015年
1.3水资源承载状况评价
一、用水总量指标
考虑到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对应水平年与现状年来水频率可能不同,且2000年以后新增火(核)电冷却水量按耗水量统计,因此首先需将现状年水资源公报口径用水量转换为评价口径用水量。需转换的用水项包括农业灌溉用水量、火(核)电直流冷却水用水量以及特殊情况用水量。由于来宾市无特殊情况用水量,因此评价口径用水总量是将农业灌溉用水量和火(核)电直流冷却用水量进行折算后得到。
根据现状年用水总量,进行水量要素评价,判别标准如下:
(1)严重超载:任一指标为严重超载
(2)超载:任一指标为超载
(3)临界状态:任一指标为临界状态
(4)不超载:任一指标均不超载。
以用水总量因素来评价,来宾市2015年评价口径用水量为用水总量指标的0.77倍,根据水资源承载状况分析评价标准,来宾市全市的水资源承载现状处于不超载状态。全市6个县区评价口径用水量介于用水总量指标的0.74~0.88。来宾市各县区用水量总量评价成果见表2。
表2来宾市各县区用水量总量评价成果表
行政分区 | 用水总量指标(亿m3) | 评价口径用水量(亿m3) | 评价口径比值 | 评价结果 |
兴宾区 | 7.07 | 5.34 | 0.75 | 不超载 |
合山市 | 0.90 | 0.79 | 0.88 | 不超载 |
忻城县 | 2.02 | 1.61 | 0.80 | 不超载 |
象州县 | 4.05 | 3.00 | 0.74 | 不超载 |
金秀县 | 1.15 | 0.86 | 0.75 | 不超载 |
武宣县 | 3.31 | 2.70 | 0.81 | 不超载 |
来宾市 | 18.50 | 14.30 | 0.77 | 不超载 |
二、水质要素指标
根据现状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污染物入河量等,进行水质要素评价,判别标准如下:
将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Q与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要求Q0,污染物入河量P与污染物限排量P0进行比较,且选择COD、氨氮入河污染物中超排量最大值作为P指标。判别标准如下:
(1)Q≤0.4*Q0或P≥3*P0为严重超载;
(2)0.4*Q0<Q≤0.6*Q0或1.2*P0≤P<3*P0为超载;
(3)0.6*Q0<Q≤0.8*Q0或1.1*P0≤P<1.2*P0为临界状态;
(4)Q>0.8*Q0或P<1.1*P0为不超载
a水功能区水质控制指标(达标率)评价
以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因素来评价,来宾市28个参评的水功能区所涉及县区水质状况良好,评价结果均为不超载。来宾市各县区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评价成果见表3。
表3来宾市各县区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评价成果表
行政区 | 指标值(Q0) | 实际值(Q) | 实际值/指标值 | 评价结果 |
兴宾区 | 92% | 100% | 1.09 | 不超载 |
合山市 | 92% | 100% | 1.09 | 不超载 |
忻城县 | 92% | 100% | 1.09 | 不超载 |
象州县 | 92% | 100% | 1.09 | 不超载 |
金秀县 | 92% | 100% | 1.09 | 不超载 |
武宣县 | 92% | 100% | 1.09 | 不超载 |
来宾市 | 92% | 100% | 1.09 | 不超载 |
b、污染物超排程度评价
以水功能区污染物入河量因素来评价,来宾市参评的28个水功能区所涉及县区污染物入河量均不超排,评价结果均为不超载。来宾市各县区水功能区污染物入河量评价成果见表4。
表4来宾市各县区水功能区污染物入河量评价成果表
行政区 | COD(t/a) | 氨氮(t/a) | 总体 评价 | ||||||
指标值(P0) | 实际值(P) | 实际值/指标值 | 评价结果 | 指标值(P0) | 实际值(P) | 实际值/指标值 | 评价结果 | ||
兴宾区 | 24513.23 | 22987.36 | 0.94 | 不超载 | 1181.67 | 1127.37 | 0.95 | 不超载 | 不超载 |
合山市 | 7510.21 | 6825.41 | 0.91 | 不超载 | 454.50 | 422.09 | 0.93 | 不超载 | 不超载 |
忻城县 | 4950.92 | 4231.41 | 0.85 | 不超载 | 317.51 | 282.91 | 0.89 | 不超载 | 不超载 |
象州县 | 6061.43 | 5429.71 | 0.90 | 不超载 | 233.49 | 207.91 | 0.89 | 不超载 | 不超载 |
金秀县 | 942.86 | 1009.04 | 1.07 | 不超载 | 48.72 | 52.25 | 1.07 | 不超载 | 不超载 |
武宣县 | 7525.10 | 6842.28 | 0.91 | 不超载 | 441.37 | 409.98 | 0.93 | 不超载 | 不超载 |
来宾市 | 51503.75 | 47325.21 | 0.92 | 不超载 | 2677.26 | 2502.51 | 0.93 | 不超载 | 不超载 |
C、水质要素总体评价
以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和污染物入河量因素来综合评价,判别标准如下:
(1)严重超载:水质达标率、污染物入河量任一项为严重超载
(2)超载:水质达标率、污染物入河量任一项为超载
(3)临界状态:水质达标率、污染物入河量临界状态
(4)不超载:水质达标率、污染物入河量均不超载。
经水质要素总体评价,来宾市2015年参评水功能区所涉及各县区水质要素评价结果均为不超载。来宾市各县区水功能区水质综合评价成果见表5。
表5 来宾市各县区水功能区水质综合评价成果表
行政区 |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评价成果 | 污染物限排量评价成果 | 总体评价 |
兴宾区 | 不超载 | 不超载 | 不超载 |
合山市 | 不超载 | 不超载 | 不超载 |
忻城县 | 不超载 | 不超载 | 不超载 |
象州县 | 不超载 | 不超载 | 不超载 |
金秀县 | 不超载 | 不超载 | 不超载 |
武宣县 | 不超载 | 不超载 | 不超载 |
来宾市 | 不超载 | 不超载 | 不超载 |
三、综合评价
根据水量、水质要素评价成果,评价水资源承载状况,判别标准如下:
(1)严重超载:水量、水质要素任一项为严重超载;
(2)超载:水量、水质要素任一项为超载;
(3)临界状态:水量、水质要素任一项为临界状态;
(4)不超载:水量、水质要素均不超载。
按照上述评价方法,来宾市各县区水资源承载状况评价成果见表6。来宾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状况为不超载,各县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均不超载。
表6来宾市各县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状况综合评价成果表
行政区 | 评价结果 | ||
水量要素 | 水质要素 | 总体评价 | |
兴宾区 | 不超载 | 不超载 | 不超载 |
合山市 | 不超载 | 不超载 | 不超载 |
忻城县 | 不超载 | 不超载 | 不超载 |
象州县 | 不超载 | 不超载 | 不超载 |
金秀县 | 不超载 | 不超载 | 不超载 |
武宣县 | 不超载 | 不超载 | 不超载 |
来宾市 | 不超载 | 不超载 | 不超载 |
1.3成果合理性分析
经对来宾市各县区水资源承载状况进行水量和水质要素综合评价,来宾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现状评价为不超载,但个别县区接近临界状态,如合山市。来宾市各县区2015年水资源量、开发利用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GDP)情况见表7。
表7来宾市各县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状况综合评价成果表
行政区 | 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亿m3) | 用水总量指标(亿m3) | 评价口径用水量(亿m3) | GDP(亿元) | |||
2015年 | 开发利用率(%) | 占用水总量指标比例(%) | 2015年 | 占全市GDP比例(%) | |||
兴宾区 | 34.65 | 7.07 | 5.34 | 15.4 | 75.5 | 248.10 | 44.2 |
合山市 | 2.91 | 0.90 | 0.79 | 27.3 | 88.2 | 30.09 | 5.4 |
忻城县 | 20.95 | 2.02 | 1.61 | 7.7 | 79.8 | 56.27 | 10.0 |
象州县 | 15.43 | 4.05 | 3.00 | 19.5 | 74.2 | 96.36 | 17.2 |
金秀县 | 23.74 | 1.15 | 0.86 | 3.6 | 74.7 | 27.67 | 4.9 |
武宣县 | 9.67 | 3.31 | 2.70 | 27.9 | 81.5 | 99.22 | 17.7 |
来宾市 | 107.35 | 18.50 | 14.30 | 13.3 | 77.3 | 557.70 | 100 |
从表7可以看出,来宾市各县区水资源量比较丰富,评价口径用水情况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在20%以上的有合山市和武宣县,其中武宣县开发利用率最高为27.9%,合山市次之为27.3%,2县市水资源总量占全市的11.7%,用水总量指标占全市的22.8%、GDP总值占全市GDP总值的23.0%,2县市评价口径用水量占2015年用水总量指标的比例分别为81.5%、88.2%,合山市水资源承载状况接近临界状态。
综上所述,结合来宾市水资源条件、开发利用状况、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本次各县区水资源承载状况评价是合理的,与水资源条件、开发利用状况、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基本一致。
2 来宾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建议
结合对来宾市各区域水源情况的总体分析,可以得出,来宾市水资源使用情况是合理的。但部分县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剩余量较少,针对以上情况,研究提出来宾市水资源调控建议。
(1)在日常的社会建设中要节约水资源,提倡水资源的循环使用,将中型灌溉设施全面应用到农田作业中,积极引进现代开发研制的节能型设备,推动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提高城市内部居民生活用水的利用率,加快雨水过滤技术的研发,提高居民节约用水的意识,在各行业全面推广能够有效节约水资源的相关设备,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
(2)结合来宾市的实际情况,规划合理的产业布局,提高各产业的生产水平,减轻经济发展给水资源带来的压力。通过对大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其发展方向不同,来宾市可划分为六个不同的区域,由于各区域发展的主要产业和面向人群不同,因此所需要的水资源含量也大不相同,例如兴宾区和合山区,这两地主要发展工业和服务业,则应当着重降低工业的水资源用量,扩大节水型工业的规模,改善居民生活质量,通过居民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意识;而象州县和武宣县主要发展工业和农业,因此在农业灌溉上的用水需要合理利用,增加农田中水渠的数量,多利用节水农具开展作业,着重降低工业的水资源用量,扩大节水型工业的规模;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金秀区,其所发展的服务业和农业也需要应用同样的措施以保证区域可持续性发展。
(3)根据《农业用水水质标准》中所说,污水在经过反复加工后是可以投入生产使用的。在水资源日益缺乏的今天,对污水的科学利用,能够有效降低污水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性,在极度缺水的情况下,污水在深度加工后,也是可以作为较纯净的水投入居民生活用水的。
(4)要根据水资源的区域分布,建立合理的区域使用制度,定期检查水域内各项物质,对进水的相关物质仔细排查,根据《水功能区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对水质内部的污染物进行严格筛查,定期考核各水域的水质情况,对水源地的用水质需要进行严格监督,防止有污染物随之进入水域内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按照水资源分布合理规划各地区取水,用水的指标,保护水源地周围的生态环境,切实做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5)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严格遵守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各地区应当按照实际情况记录每年用水总量,对工业,农业等需要大量用水的产业必须经过层层审批,结合实际情况,按照最低需求发放水资源。结合各地区不同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建立健全适宜的产业生产准则。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用水应当适量供给,可采用超量加价等措施对其进行有效管控。全面检测水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证其始终拥有良好的水质,实时监测,定时记录,确保能够在水资源受到污染时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发出警报。
参考文献
[1]张彦来.大同都市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与承载力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8.
[2]温祖梁.旅游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