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卧位通气在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救治中的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8
/ 3

俯卧位通气在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救治中的价值

陈相君

株洲市中医伤科医院 湖南株洲 412000


摘要: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在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救治中的价值。方法:将我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共78例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通气治疗,观察组采用俯卧位通气,对比两组应用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2h、24h,组间差异明显(P<0.05)。治疗前,两组氧合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7d、14d,两组氧合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且观察组相对较高(P<0.05)。观察组各项预后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在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救治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有利于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改善氧合指数,且预后相对较好,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俯卧位通气;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救治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低氧血症,主要是由于肺内外因素导致的,致死率较高,已经受到了临床的广泛关注[1]。机械通气是临床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常用方式,有研究提出俯卧位通气治疗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维持患者血液动力学的稳定,改善患者预后[2]。本文探讨了俯卧位通气在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救治中的应用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将我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共78例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2:17,年龄26-60岁,平均年龄(49.58±6.49)岁;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3:16,年龄25-60岁,平均年龄(50.02±6.42)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自愿参与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基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通气治疗,治疗时引导患者取仰卧位,密切关注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维持患者呼吸的通常。观察组采用俯卧位通气治疗,治疗时引导患者取俯卧位,定时帮助患者清理分泌物,适当给予患者镇静、镇痛类药物治疗,从而维持俯卧位通气模式,每日俯卧时间应控制在16h以上。治疗期间还需要关注患者的肺部情况,适当给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1.3观察指标

①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pH以及PaCO2;②氧合指数;③呼吸机使用时间、带管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④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若P<0.05,则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2.1血流动力学指标

治疗前,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2h、24h,组间差异明显(P<0.05)。如下表1所示:

表1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609604ebd43f6_html_57636863a95004d3.gif

组别

例数

pH

PaCO2(mmHg)

治疗前

治疗后12h

治疗后24h

治疗前

治疗后12h

治疗后24h

观察组

39

7.25±0.03

7.35±0.04

7.37±0.05

41.02±18.56

45.11±5.46

42.41±6.48

对照组

39

7.24±0.05

7.27±0.04

7.28±0.05

41.01±19.14

49.45±4.59

48.01±4.53

t

/

1.071

8.832

7.949

0.002

3.800

4.423

P

/

0.144

0.000

0.000

0.499

0.000

0.000

2.2氧合指数

治疗前,两组氧合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7d、14d,两组氧合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且观察组相对较高(P<0.05)。如下表2所示:

表2 两组氧合指数对比(mmHg,609604ebd43f6_html_57636863a95004d3.gif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7d

治疗后14d

观察组

39

144.53±30.66

317.41±48.82

346.58±56.71

对照组

39

142.52±28.49

177.78±51.76

191.55±59.60

t

/

0.300

12.255

11.768

P

/

0.383

0.000

0.000

2.3预后指标

观察组各项预后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如下表3所示:

表3 两组预后指标对比(d,609604ebd43f6_html_57636863a95004d3.gif

组别

例数

呼吸机使用时间

带管时间

ICU时间

住院时间

观察组

39

14.02±3.69

14.13±5.50

22.94±9.65

28.51±10.61

对照组

39

17.51±4.08

21.59±5.74

28.51±6.69

35.84±9.98

t

/

3.962

5.860

2.962

3.143

P

/

0.000

0.000

0.002

0.001

2.4不良反应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如下表4所示: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心律失常

心脏骤停

导管脱落

气胸

发生率

观察组

39

1(2.56)

0(0.00)

1(2.56)

1(2.56)

3(7.69)

对照组

39

4(10.26)

2(5.13)

2(5.13)

3(7.69)

11(28.21)

X2

/

/

/

/

/

5.571

P

/

/

/

/

/

0.018


  1. 讨论

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具有发病突然、病情严重、致死率高等特点,临床中一般采用机械通气的方式进行治疗[3]。俯卧位通气是机械通气治疗的重要辅助疗法之一,操作较为简单,目前已受到临床的广泛认可。和传统的仰卧位通气相比,俯卧位通气的优势在于能对肺部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在低潮气量状态下,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保证患者的生存[4]。俯卧位急性通气能够将患者背侧重力依赖区血流分散至腹侧,减少分流,从而改善患者氧合指数。同时,俯卧位通气还能够恢复肺泡塌陷、心脏压迫,对血流重新分布,缓解重力依赖区的受压,能有效提高机械通气的效果

[5]。此外,在俯卧位的状态下,患者的肺泡膨胀能得到明显缓解,有利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缓解肺损伤,减轻临床症状。目前,对于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氧合的具体机制,医学界尚未得出统一观点,但普遍认为俯卧位通气能够缓解依赖区的肺不张,维持正压通气的正常,降低呼吸机不良事件的发生[6]

综上所述,俯卧位通气在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救治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有利于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改善氧合指数,且预后相对较好,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郑云鹏,朱望君,冯群英,陈果.俯卧位通气在新冠肺炎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通气策略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05):19-21.

[2]寇金萍.俯卧位通气持续时间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压疮的影响[J].吉林医学,2020,41(01):224-225.

[3]李纯,毛秋瑾,汪慧,孙芳.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的呼吸道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19):1801-1803.

[4]米洁,黄桃,高西.俯卧位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及护理干预研究[J].重庆医学,2017,46(14):1904-1906.

[5]刘兆润,董丽,吴国刚.俯卧位通气在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6,15(05):517-519.

[6]韩惠芳,徐宇红,岳静燕,王小飞.俯卧位不同翻身时间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0):923-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