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莒县县委党校 276500
【摘 要】大数据渗透到党员干部的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其行为方式、道德观念及党校德育环境等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些影响有积极的,有消极的,正确分析并正视这些影响是提升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有效性的前提。
【关键词】大数据;党校;党员干部教育;影响
简单说,大数据是指人们运用计算机软件对海量数据和信息进行挖掘、分析、处理、应用,从而使信息变为资源、资源转化为知识、知识产生价值。毋庸置疑,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社交网络等的迅猛发展,“大数据”已成为当代最鲜明的趋势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网民普及率已经相当高,人们运用网络进行学习、生活已成为常态。对党员干部来说,大数据渗透进他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塑造了一种具有大数据特征的新的传播、影响方式。党校教育必须正视这种影响,深刻认识、分析大数据与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关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数据具有体量大、类型多、开放公开、传播快时效高、重视社会预测、价值密度低、非结构化数据的涌现等一系列特点。大数据让教育的个性化、精准化、多元化、过程性评估和积累监测成为现实,对党员干部教育产生了一系列影响。
一、大数据为党员干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大数据时代,计算机、智能手机与网络成为党员干部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他们通过设备与网络进行知识交流、人际交往、信息传播等活动,从而“生产”出海量的、类型繁多的数据。这些数据反映了党员干部的思想状况、情感走向和行为动态,内蕴有丰富的规律性信息,是党校开展针对性教育的宝贵资源,党校可以从这些海量数据的分析中找到开展教育的依据和规律;这些数据形式、类型多样,从传统纸媒到图片、音视频、留言、对话、邮件、浏览网页的活动痕迹、创造的网络新词等,既能作为分析的数据,其本身也能转化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丰富了教育的资源,增强了教育的生动性、灵活性。大数据使党校开展教育的空间无限放大,党校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拓展到无限的网络空间,为党校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当然,这些数据价值密度低,质量参差不齐,需要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挖掘出纯度高的数据信息。
二、大数据要求党校加强信息化建设
大数据时代,党员干部的学习方式在发生革命性变革,党校必须提供足够多样和丰富的教育资源,这对党校的网络设施、资源存储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校要采集与学生的学习、认知、情感、思维、行为等相关的海量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存储、分类、整理、分析等,这无疑也对党校的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技术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校首先要具备相应的硬件设施条件。受技术、物质条件的限制,一些党校尤其是县级基层党校装备的数据系统不相互兼容,导致数据类型不统一,结果收集到的海量数据不能融合,无法形成统一的数据平台,难以实现共享,大数据的价值得不到有效发挥。为确保大数据技术在党校教育中得到顺利应用,必须打通数据孤岛,确保海量数据充分整合、有效融合。同时,要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整理,也要用到如数理统计、深度学习等技术与方法,进行数据建模,并结合各种变量对学生的道德发展趋势展开有效预测,为此需要建立一个能够从整合多个预测变量推断单一被预测变量的模式,这对党校的软件配备提出了挑战。
三、大数据对党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数据时代,党校的围墙倒了,学员接受道德教育的途径、方式不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而是开放的,与全世界互联的,学员能在网络上迅速便捷地接受来自全世界的信息,学习途径变得极其多元和灵活,这一定程度上导致党校教育功能的弱化。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党校教师作为德育知识垄断者的地位下降,作为道德权威者的地位受到颠覆,文化加速进入了所谓“后喻文化”的时代,教师在学员心目中的道德形象也在改变。在道德知识的广度、深度上,教师已远远不及网络社会所提供的那样包罗万象。在这种情势下,党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教育思路,主动适应大数据,要学会收集、整理、分析、应用大数据,寻找合适的教育形式,提出新的教育模式。
大数据让党员干部教育量化研究带来可能。过去人们认为无法对人的行为和情感进行量化研究,因为难以对之进行数据采样。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突破了这个瓶颈,教育者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占有海量的学员党性、道德方面的数据,让教育工作具有更为客观、可信的数据支撑。教育工作者要学会收集、存储、整理数据,把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分析不同类型学员对不同现象的行为、道德反应,就不同类型学员的思想发展轨迹、规律、认知状况以及教育效果做出科学解释;学会针对某个学员跟踪整理,收集相关数据,了解其思想认知水平与道德行为状况,实现智能化的因材施教,从而最大限度提高学员教育效果。这些都对教育者的数据分析与应用能力提出了挑战。
四、大数据对党员干部的价值世界有重大影响
大数据为党员干部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他们可以利用移动设备、即时交流工具超时空地、尽情地展示自我,进行自我设计、认识和评价。他们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信息,自由地发表观点、见解,展示自己的才华,其个体意识、创新意识日益增强。
但与此同时,具有无限开放性、复杂性的海量信息,也给党员干部的道德、价值观念带来了冲击,引起他们在道德认知上的困扰、道德情感上的障碍或道德行为上的盲目。随着信息全球化浪潮而来的,往往并不是多元价值观的平等交流和共存,而往往体现为向强势价值观的一边倒。网络信息和数据信息的狂轰滥炸,让党员干部的道德认知遭遇冲击,影响他们已经形成的道德认知架构,产生困扰。少数党员干部在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时,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结果在各种相互冲撞的价值观中交出了发言权,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各种价值观交战的“跑马场”,迷失了自我。同时,快餐式的道德体验、同质化的道德信息、夸大炒作的道德事件,这些信息通过“‘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社会化传播”方式,经过多重的传播和解读,可能会给党员干部带来完全相反相悖的道德信号,从而扰乱其正常的道德体验,影响道德情感的健康发展。在大数据的干扰下,部分成员会发生道德敏感度下降乃至钝化等现象,从而难以发自内心地进行道德移情和共鸣。
参考文献:
[1]王婧.大数据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6.4.
[2]王海建.大数据时代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8):37-40.
(作者简介:倪守敏,男,中共莒县县委党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建设)
姓名:倪守敏
工作单位:中共莒县县委党校
职务职称:科研室主任、高级讲师
联系电话:15065582393
通讯地址:山东省莒县城区文心中路1号
邮政编码:276599
电子邮箱:nishoumi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