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血液中心: 1,机采成分科,重庆 400015)
摘要
目的:为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采供血机构单采血小板采集的影响。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重庆主城区2020年疫情期间与2019年同期本中心的单采献血者体检、初筛和采集情况。结果:疫情期间较2019年同期初筛总人数无显著性差异,但初筛不合格率,特别是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不合格率显著上升,可能与疫情期间应急献血比例显著上升密切相关。此外,较去年同期,在年龄构成和职业构成方面也有明显变化。结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采血策略应在健康征询内容、宣传招募机制、采集护理过程等方面进行提升。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血小板采集;无偿献血
2019年12月以来,我国湖北省武汉市等多个地区爆发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疫情。为积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全国各地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应急响应;并采取居家隔离感染防控途径遏制疫情蔓延。面对如此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特别是在大量的无症状感染者且比例未知的情况下,如何解决临床用血需求与献血志愿者数量下降之间的矛盾,是采血工作面临的空前挑战。为此,本文回顾性的分析了重庆主城区2020年与2019年第一季度本中心的单采献血者体检、初筛和采集情况,为今后制定应急成分献血招募和采集策略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2019年1月1日-3月31日及2020年1月1日–3月31日来自重庆市血液中心的成分献血者。2019年及2020年第一季度成分献血体检总人次分别为4117人次和4675人次,采集总人次分别为3345人次(男/女:2305/1040)和3278人次(男/女:2400/885)。
血液初筛检查试剂与仪器
血常规分析:迈瑞BC-539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及迈瑞南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配套试剂
ALT检测:4040半自动生化分析仪(速率法),瑞尔达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GPT)测定试剂盒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梅毒螺旋体抗体筛查:英科新创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梅毒螺旋体抗体联合检测试剂(胶体金法)
方法
参加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的献血前筛查,包括健康征询体检,合格后进行血液
的快速检测, 包括血常规、ALT、TP和HBV。
统计方法
本研究使用Graphpad Prism 7.0a统计软件对2019年与2020年度第一季度成分献血者人次、初筛不合格率、初筛不合格原因、献血者类型、献血者职业占比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首先使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对数据正态分布进行检验;使用F-检验对方差齐性进行检验。随后使用非配对T检验对正态分布数据进行显著性检测;使用Mann-Whitney检验对非正态分布数据进行显著性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献血者初筛检测情况
2019年度第一季度月均成分献血者为1372.33±158.3人次,其中2月受春节假期影响数量稍有下降,为1220人次。2020年度第一季度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为严重时期,重庆地区2-3月采取居家隔离感染防控途径遏制疫情蔓延,但成分献血者总人次较2019年同期呈上升趋势,月均3199.66±284.77人次;但无显著性差异(P=0.3787)。
初筛检测不合格原因分析
如表1所示,相较于2019年同期,2020年度第一季度筛选不合格率显著上升(27.79 ± 4.27%vs.18.52±3.02%,P=0.0177)。其中,2020年度第一季度ALT不合格率较2019年同期显著上升(8.11 ± 0.32%vs.5.27 ± 1.05%,P=0.0094)。是导致不合格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其他原因如淋巴细胞、血小板计数不合格等原因导致的初筛不合格也较2019年同期显著升高(15.58 ± 4.74%vs.9.71 ± 1.56%,P=0.0467)。
成分献血者类型比较
较2019年同期,2020年度第一季度单采成分血总人次无显著性差异(1092.67 ±217.6vs. 1115 ±173.31,P=0.8961)。通过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与2019年同期成分献血者类型后发现,个人成分献血者数量较2019年同期显著下降(76.38 ±5.07 %vs. 91.82 ±2.91 %,P=0.0042);相反,应急成分献血者数量显著上升(23.75 ±5.38 %vs. 8.17 ±2.91 %,P<0.0001)。
成分献血者职业占比与年龄分布情况比较
如图1所示,通过比对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与2019年同期成分献血者职业占比情况后发现,2020年度第一季度成分献血者中公务员与职员比例显著上调,公务员比例由2019年度第一季度的0.74 ±0.11 %上升至1.38 ±0.06 %(
P= 0.0139);职员比例由2019年度第一季度的5.11 ±0.06 %上升至9.01 ±0.64 %(P= 0.0094)。比对成分献血者年龄占比后发现,25-35岁献血者数量较2019年同期显著上调(34.36 ±2.62 %vs. 30.68 ±1.21 %,P= 0.0400)。
讨论
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血液保障经验提示,突发公共事件对社会的感召力巨大的,能够极大激发广大市民的献血热情[1]。面对严重疫情,我们应该如何积极响应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降低献血者与采血工作者感染风险且满足临床用血需求是采血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在此期间,本中心加强工作环境的消毒防护及工作人员的标准防护,征询端口前移,增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病学特别征询,向献血者发放口罩等,保障献血者与医务人员,及血液的安全。
自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以来,本中心所在重庆地区于2-3月采取居家隔离感染防控途径遏制疫情蔓延。因此,本年度第一季度成分献血统计数据具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代表性。在受疫情影响;疫情期间成分献血者总数无明显下降。进一步分析后发现,疫情初期(2月)较疫情发生前(1月)与疫情取得阶段性成果后(3月)存在下降趋势,提示居家隔离,社区管制及交通限流对成分献血者数量产生负面影响。本中心积极作出相应措施来应对此些不利因素:加赠献血纪念品并为此期间的献血颁发特别“热血英雄”感谢状;对于社区出入不便的献血者提供参加献血证明等。加之此阶段临床住院患者数量大幅度下降[2],献血者数量的下降尚不足以引发临床用血紧张。
本文通过比对疫情期间较去年同期初筛不合格率后发现,疫情期间初筛不合格率由18.52%明显上升至27.79%。分析结果提示ALT超标为导致不合格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能与疫情期间应急献血者比例显著上升密切相关。较固定献血者,应急献血者多由临时用血需求驱使,对献血前饮食、休息、用药等相关要求不熟悉。此外,疫情期间对血液制品安全性的重视也可能是导致初筛不合格率升高的原因。目前对 2019-nCoV 的流行病学认识认为,2019-nCoV 的潜伏期为1-14 天[3],增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病学的特别征询,因此对献血者进行的体温测试、旅行居住史、感染人员接触史等筛查同样可能造成不合格率的升高。
一直以来,青年献血者是保障血液供应的重要来源。此部分人群包含在校学生与刚踏入社会从业人员,本中心既往研究数据表明,18-35岁青年人群成分献血者合计占比63.7%[4],提示青壮年是我市参加无偿捐献单采血小板的主要力量,与国内其它城市报道一致[5]。我中心在疫情期间针对性该群体进行精准招募,本研究通过对2020年成分献血者职业与年龄进行分析后发现,较2019年同期相比疫情期间公务员与职员比例;25-35岁献血者比例均显著升,该群体招募成功率高可能与该群体具有较高的献血意愿与公益意识相关。在举国面临疫情挑战下,青年群体更容易获取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QQ 群等献血动员信息,能够及时了解到无偿献血公益信息、健康生活方式和献血活动安排。此外,25-35岁青年人群直系亲属多为中老年群体,对血液制品的需求量上升,应急献血的可能性上升,导致其比例上调。
疫情引发的突发公共事件成分招募采集工作是对成分献血应急能力的全方位综合考量。本文通过对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成分献血数据的分析,发现目前采血策略在健康征询、宣传招募机制、采集护理过程等方面的提升空间,我们将不断积累突发事件的应对经验,为献血者提供优质的献血服务,为保障临床用血需求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叶俊, 冯晴, 孔福仙, et al., 杭州“ 7·5”公交纵火爆炸案后成分献血策略探讨[J]. 中国输血杂志, 2015, 28(6): 3.
2. 王世春, 阮潜瑛, 刁荣华, et al., COVID-19 流行期间采供血工作特点及对策[J].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0: 5.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J]. 2020.
4. 李军, 夏代全, and 李明海, 2015年重庆市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分布特征[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6, 37(15): 2.
5. 周倩, 于晓燕, 刘志永, et al., 北京地区机采血小板献血人群特征的调查分析[J]. 北京医学, 2014, 36(2): 2.
作者简介:张丹(1984-),主管护师,本科,主要从事血液机构采供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