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筋结”起源发展及现代临床应用探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8
/ 3

中医“筋结”起源发展及现代临床应用探微

彭程云 1 胡 斌 2 田明月 3 李艳慧 4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河南郑州 450008


摘要:目的:探索“筋结”的起源与发展及病因与病机,总结现代医家对于“筋结”临床应用概况,研究现代“筋结”治疗体系,为临床治疗“筋结”病症提供思路与方法。方法:检索现代文献中以“筋结”理论为指导的临床应用研究,对其指导学说、疾病种类、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等进行总结。结果:以“筋结”论治为重点,广泛应用于各种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等疾病当中,治疗的方法多样,临床疗效显著。结论:“筋结”作为经筋体系的一部分,被众多医家赋予了广泛的现代意义,并形成了相对系统的理论体系,更好地指导了临床对“筋结”相关病症的治疗。

关键词:筋;筋结;经筋;推拿;针;十二经筋

1.背景

筋结是经筋病发展到中后期的病理产物[1],临床上常表现为按之酸胀疼痛并能触及到条索及结节状物,对筋结的刺激是中医学疗法治疗经筋病的关键。十二经筋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体系,并受到十二经脉之气营养,走行虽与十二经脉有相同之处亦有不同点,其分布范围更广。《素问五脏生成》篇中“诸筋者,皆属于节”,说明经筋与关节的稳固与运动密切相关,所以筋结病症多表现为运动系统的疾患。古代文献中最早记载筋结为《灵枢热病》:“肝经之病,故当取之筋结之间……以泻四逆等证。”说明了筋结病症与肝脏有密切的关系。《灵枢·刺节真邪》篇曰:“用针者,必察其经络之虚实,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横络”既为“筋结”,筋结的产生于筋与筋、筋与骨交汇点长期反复的劳损有关[2]。筋结导致气血阻滞,使气机运行不畅,进而出现疼痛的症状,临床为了突出筋结的重要性,将筋结命名为“结筋病灶点”、“结筋点”、“筋疙瘩”等。

2.起源与发展

2.1起源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的严重不足,古人为了生存,每天必须进行超负荷的劳动,才能维持生活上的需求。过劳导致身体出现疼痛,通过对痛点的研究,总结其规律,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早在商代的甲骨文卜辞中就有关于痛点的记载,且多体现在筋结的“点”上,这些“点”的出现引起了当时医生的关注,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归纳,提出了“以痛为输”理论,并给出了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筋结部位往往是产生压迫、劳损的地方,常常会出现疼痛、拘急的感觉,严重时可能伴随运动功能的丧失,这与中医上了痹症非常的相识,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解决痛点非常的关键。《灵枢·经筋》记载:“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此处“以痛为输”的痛点即为筋结点,说明在《内经》中已对筋结的病理有一定的认识,并形成了初步的治疗方法。

2.2发展

现代黄敬伟教授[3]根据现代解剖学结合经筋理论,在人体的200多处发现了筋结点,认为筋结点是经筋的病理产物,具有特殊形征可查的特点 ,并认为不但运动系统疾病可以导致筋结的出现,筋结同样可见于神经系统及各类杂病当中,而对于筋结的诊断治疗对于疾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詹向红[4]等认为着重病理研究而忽略对其生理的认识,不符合学科及理论发展的理念。中国中医科学院经筋病研究室薛立功主任[5]认为“尽筋”是肌肉、肌腱及筋膜起止点的古称,是肌肉、肌腱、韧带、骨的结合点受到收缩力或牵拉力最大的软组织应力点。关节活动过程中,肌腱、韧带、筋膜与骨连接的部位为“应力集中点”,其与力学的作用力与反作用相关,筋结点上要承受其它力的合力,故易损伤。至此,筋结点生理上有了合理的解释,并认为筋结是反映经筋生理病理的基础概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3.病因病机

筋结多出现在痹症当中,正如《灵枢·经筋》篇中也明确将十二经筋病候根据不同时间段命名为不同的“痹”,将经筋病的主要病因分为寒热两方面,“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驰纵不收”。正如张志聪所说:“痹者血气留闭而为痛”[6],随着现代医者们对于筋结的不断重视与发展,对其病因病机又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现对其进行整理总结如下:

3.1伤筋

3.1.1 暴力损伤

外界的暴力导致经筋的创伤,如跌倒摔伤、外物撞击、坠落等间接外在因素;关节超出正常的活动范围导致的经筋损伤,如关节的扭伤、错位、韧带的断裂等直接因素。《杂病源流犀烛·跌仆闪挫源流》中说“跌仆闪挫,卒然身受,由外及内,气血俱伤病也”。皮肉筋骨损伤,必损及气血,气血失畅,必有拥堵之患,筋结乃生,为肿为痛,临床伤者多表现为受伤部位的结节肿胀压痛。外力伤筋,有轻有重,重者甚至络脉、经脉、脏腑等均随之受损。[7]

3.1.2慢性劳损

慢性的劳损多因长期、反复的使用人体的某个部位或关节,为引起慢性原发性筋膜炎的病因之一[8],如反复弯腰劳作导致的髂腰肌的损伤,出现腰部的疼痛麻木等不适感,属于中医“腰痛”的范畴[9]《素问·宣明五气》曰“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日常生活中长期不良的习惯易导致人体的气血筋骨的损伤,而久行最易损伤筋。

3.2 风寒湿邪侵袭

经筋多行于体表,受于阳气固护,易受风寒湿邪的侵袭[10],《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症”为经筋病的主要病候,多由风寒湿邪所致,邪犯于筋,易伤卫阻络,留瘀成结,结居分肉,痹痛由生,正如《灵枢 五癃津液别》曰:“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成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若久邪不得除,则痰瘀互结,出现筋肉挛缩拘急等症状,日久筋结逐渐变大,压迫阻碍到经脉气血的运行,导致气血亏虚,脏腑失养,关节损坏,活动能力丧失,病情严重者可造成难以恢复的残疾。

4.现代名家临床应用

4.1 神经根型颈椎病

4.1.1疾病认识

吴汉卿教授[11]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于中医项痹的范畴,并认为本病的关键在于“筋结”、“横络”,手三阳经都具有循行颈项部的特点,三阳之经循行在外,易受外感六淫之邪侵袭,久而久之产生“筋结”、“横络”,堵塞经筋,“不通则痛”,经筋的生长有赖于经脉之气的濡养,经筋不通导致经脉之气血的滋养受阻,“不荣则痛”。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指出三阳经为人体之藩篱,外邪侵袭,首犯三阳,并提出“三阳宜针,三阴宜灸”的针灸治疗原则。因此采用三关定位法,选取相应的筋结点,运用筋骨针疗法,达到松解结节、疏利经筋及疏通经脉的作用。三关定位法是吴教授根据十二经筋筋膜区带结合太极龙关针法“关为经之阻,骨突筋之结,结为痛之根”,认为十二经筋在循行过程中以关节骨突为动静结合点,连接相应关节的起止点位,而起止点往往是受力最大的点非常容易劳损。通过对筋结的拨筋散结,再加对远端经筋的疏通,临床上取得非常好的成效

4.1.2治疗方法

嘱患者取合适体位,取相应经筋区带的筋结,选3cm筋骨针,运用筋膜扇形松解法,摇动针尾切割分离3-6针,期间不易多提插,并留针20min,对于颈部多选取颈椎横突结点,进行筋膜弹拨松解法,既快速垂直刺入,逐层松解,已达到上下疏通的目的。施术期间应注意多与患者沟通,若出现麻木、触电样放射感,应及时调整针具方向及持针力度。每3日治疗1次,4次为1个疗程,总共治疗4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过后大多患者疼痛麻木感明显减轻或者消失,后多嘱咐患者在家进行颈椎康复性锻炼。

4.2膝痹

4.2.1 疾病认识

陈日新教授[10]对膝痹多年研究得出,痛在关节,病在经筋,筋病为先,骨病为果的重要学术观点。在膝痹发展过程中,将不同时期经筋病理状态,分为“筋急”、“筋结”、“筋挛”、“筋痿”,而筋结是最易察觉和治疗的关键点,陈教授认为筋结产生的原因是感受风寒湿邪,致使经络阳气不足,气化功能失调,无力运化水湿,导致痰饮水湿停滞在经筋之间,日久变成筋结。陈教授认为筋结分为早期及晚期,早期往往筋结柔韧,边界不是很明确,但是疼痛较为剧烈,多伴有放射感,后期筋结坚硬,边界清晰可见,疼痛不甚,重压之下有酸胀感,甚者出现循经传播的触电或麻胀感。

膝痹病机特点为阳气不足贯穿始终,因此治疗本病选用热敏灸,因其具有温通、温养的作用。通过温通发散祛邪,达到经络疏通;温补扶阳、益阴、温脾补肾、生气血使筋得到濡养,以达到扶正祛邪、筋柔膝健的目的。

4.2.2 治疗方法

陈教授在对筋结期治疗时,重视对筋结的处理,首先选用针刺、微针刀、经筋松解术等疗法治疗筋结,以打通经筋,使得热敏力度得以渗透。选取膝关节周围穴位,如内膝眼、犊鼻、梁丘、血海,并根据不同病症选取配穴气海、关元、阳陵泉等,操作多采用回旋灸、雀啄灸、定点灸为顺序,每次施灸45min,每日1次,治疗22天左右,病情明显好转后嘱咐患者在家自行施灸。

4.3痛经

4.3.1 疾病认识

左常波教授[12]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创立“三调一治”针法用于治疗各种病症,所谓“三调”既调气、调血、调筋,“一治”为治神。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调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左教授认为痛经患者多伴有情绪焦虑、筋肉痉挛等肝气郁结的症状,肝中医上主筋,肝气的郁结致使气血阻塞,筋肉异常的挛缩。左教授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理论出发,认为原发性痛经可视为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一种,这种症状多由慢性肌筋膜炎症导致,往往存在触发点(中医学的筋结相似)。筋结点多出现在子宫平滑肌处,筋结产生的子宫平滑肌的过度的痉挛是导致疼痛的重要原因。中医学上认为筋结的出现阻碍的气血的运行,气血的运行失常导致“不通则痛”。

4.3.2 治疗方法

采用解结针法,取一次性无菌注射针头(0.5mm×60mm)在筋结附近沿着肌纤维走行方向斜刺向筋结点,筋肉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抽动,留针10min。松解筋结可以有效的解除子宫周围肌筋膜的痉挛,减轻子宫平滑肌的张力,疏通局部的气血,改善痛经,为后续的调气、治神,疏通障碍,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5.讨论

笔者认为根据筋结的性质,是提供治疗思路及方案的重点。若筋结是经筋受到外邪侵袭(多为风寒湿之邪)这类筋结古人已有明确的治疗方法及原则,既“以痛为输”、“燔针劫刺”、“以知为数”,陈教授运用热敏灸治疗膝痹的灵感就是源于此处。若肌肉软组织反复劳损修复,导致的肌肉炎性包裹,形成瘢痕样筋结,此类筋结的治疗重点在于“解筋散结”,结散筋疏,则病自愈。临床由此功效的治疗方法众多,薛立功教授

[13]根据《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的九针的“圆针”为灵感并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发明了长圆针疗法,运用于处理筋性类疾病、再有朱汉章[14]根据个人多年的临床经验发明的小针刀疗法、吴教授发明的筋骨针,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的安全性。推拿疗法对于筋结病症同样有着良好的疗效,且无创伤毒副作用。除常规推拿手法治疗外,壮医理筋手法[15]“捉筋术”包括松筋、绞筋、抓筋、捏筋、拍筋等方法,在临床上治疗筋病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现代医家对于筋结的治疗越来越重视了,无论是对筋结直接治疗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还是通过对于筋结的处理,为后续治疗扫清障碍,都体现出治疗的方向不再仅仅局限于筋,而是更加注重筋结的处理。希望诸位医者在治疗筋病或疑难杂症的过程中,若发现筋结一定要引起重视,在排除器质性病变如癌症、脓肿、结核等疾病的情况下,对筋结的治疗往往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疗效,临床上有待形成体系化的治疗措施,并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程永,王竹行,唐成林,等.经筋病中医病理机制理论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16(06):101-108.

[2]管宏钟,赵宏杰.薛立功教授经筋理论及长圆针疗法概述[J].中国针灸, 2006,(04):297-300.

[3]黄敬伟.经筋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4]詹向红,曹珊,刘文礼,等.中医基石学科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M].

[5]薛立功.中国经筋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

[6]方正.试论《灵枢·经筋》的理论与临床应用江苏中医杂志, 1985,(4):26-28.

[7]薛立功,张海荣.《经筋理论与临床疼痛诊疗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

[8]杨子纯,沈永勤,顾燕华.针刺治疗颈肩腰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2020,40(03):482-486.

[9]李言杰,庄卫生,蔡西国,杨阳,韩铭明,张德闻.针刺“髂腰三穴”对髂腰肌劳损患者腰椎功能及疼痛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9,39(12):1279-1282.

[10]焦琳,陈彦奇,迟振海,陈日新.陈日新教授治疗膝痹“痛在关节,病在经筋”学术观点与临床应用[J].中国针灸,2020,40(04):419-422.

[11]吴军尚,刘宜军,吴军瑞,吴汉卿,李雨声,岳文迪.中医筋骨针疗法松解手三阳经筋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经验探析.中国针灸:1-4[2020-08-05].

[12]王谦,左常波.左常波教授“三调一治”针法治疗痛经经验探析[J].中国针灸,2019,39(11):1217-1221.

[13]贾利军,尹利华,侯小琴,陈小砖,曾凡球,陈伊镕,管宏钟.长圆针配合整脊手法治疗膝痹病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9,51(08):237-240.

[14]朱汉章. 针刀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完善[J]. 科学之友(B版), 2007, (04): 21-25.

[15]韦英才,梁子茂.壮医经筋理论学说理论浅探[J].新中医,2017,49(12):173-176.


基金项目:《伤寒杂病论》中的经典针刺理论及应用研究 项目编号:2017ZY2081

作者简介:彭程云(1995—),男,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方向:针灸推拿。

通讯作者:胡斌(1976—),男,河南信阳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针灸推拿导引等中医技术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研究;运动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