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方法治疗学龄前儿童夜磨牙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8
/ 4

两种方法治疗学龄前儿童夜磨牙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张雷

北京市石景山区妇幼保健院口腔科 100040 北京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方法对学龄前儿童夜磨牙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取随机分组方法,将2019年10月至12月间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妇幼保健院口腔科门诊以“夜磨牙症”为主诉的75名学龄前儿童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分别采用联合疗法和家庭健康指导法进行治疗,90天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有效减少夜磨牙症状的出现,但使用联合疗法见效更快,疗效更好。结论:弹性咬合板与家庭健康指导法对于学龄前儿童的夜磨牙症的治疗均有较好效果,联合使用疗效更为理想。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夜磨牙症;治疗;弹性咬合板


磨牙症是一种重复性的咀嚼肌活动[1],其特征是在非功能状态下,咀嚼肌的下意识重复性剧烈收缩,引发下颌骨的移位或紧固动作,牙齿出现紧咬或磨动的现象。根据时间可分为夜磨牙症和清醒时磨牙症。夜磨牙症可出现在任何年龄阶段,以儿童和青少年多发[2]。长期存在夜磨牙症可造成牙体磨损,出现敏感、疼痛,还可导致咀嚼肌疼痛及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等症状。目前关于夜磨牙症的研究多集中于成人,对于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的文献报道较少。本文通过两种治疗方法对学龄前儿童夜磨牙症的疗效比较,讨论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9年10月至12月间,以“夜磨牙症”为主诉于我院口腔科就诊的48名3-6岁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23名,年龄为4.96±0.93岁,男孩17名,女孩6名;对照组25名,年龄为5.28±0.89岁,男孩17名,女孩8名。两组治疗前一般临床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实验组使用弹性咬合板(软合垫)与家庭健康指导法联合法治疗;对照组使用家庭健康指导法进行治疗。分别在治疗第30、60天复查并记录情况,第90天进行疗效评价。

家庭健康指导法:包括睡前指导、睡眠中指导及日常生活指导三部分。主要包括避免睡前刺激,肌肉按摩、监测睡眠问题、改善睡眠环境、日常饮食指导、口腔健康指导、不良口腔习惯纠正及儿童心理指导等方面。

弹性咬合板(软合垫):

材料:膜片选用德国爱科特(ERKODENT)公司的牙科软膜片,厚度为2mm。

制作方法:使用藻酸盐印模材料制取患儿牙齿印模,灌注石膏模型;使用压膜机,在石膏模型上用软膜片压膜;将加工成型的软合垫修剪后待用。

使用方法:嘱每天睡前戴入,次日晨起取出。清洁后于装有清水的容器中保存。如有破损重新制作。

1.3 疗效评价标准:

将夜磨牙症状出现频率分为四个等级:Ⅰ:每天出现;Ⅱ:3-5次/周; Ⅲ:1-2次/周;Ⅳ:偶尔出现或不出现。

根据患儿夜磨牙症状出现情况将疗效分级:显效、好转和无效。

显效:患儿夜磨牙症状基本消失。

好转:患儿夜磨牙出现次数较治疗前至少减少一个等级,但仍存在。

无效:患儿夜磨牙出现次数较治疗前无改善

显效和好转人数均记为有效,参与有效率的计算。

1.4 统计学分析

全部数据资料由研究者检查无误后,统一录入。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比较使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使用卡方检验。以P<0.05作为标准,判断结果是否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磨牙频率

治疗前后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夜磨牙发生频率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2。

表1 治疗前后实验组儿童夜磨牙发生情况


治疗前

治疗后

2

P值

发生频率



33.939

0.000

每天都有

12

1



3-5次/周

10

4



1-2次/周

1

7



偶尔或没有

0

11




表2 治疗前后对照组儿童夜磨牙发生情况


治疗前(n=25)

治疗后(n=25)

2

P值

磨牙频率



15.394

0.002

每天都有

10

7



3-5次/周

12

4



1-2次/周

3

8



偶尔或没有

0

6




2.2 有效率:治疗结束后,实验组达到显效的患儿为11名,好转的为9名,无效的为3名,有效率为86.96%;对照组达到显效和好转的患儿为6名和10名,无效的为9名,有效率为64%。具体数据见表3。

2.3 两组疗效对比情况:

在30、60、90天的比较中,实验组疗效均高于对照组,且在30、90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3及图1。

表3 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阶段疗效对比情况



显效

好转

无效

Z值

P值

30天

实验组

9

9

5

-3.143

0.002

对照组

0

12

13

60天

实验组

7

11

5

-1.745

0.081

对照组

3

12

10

90天

实验组

11

9

3

-2.070

0.038

对照组

6

10

9

6095e02a4a4c1_html_862d61d69c967826.gif

图1.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阶段疗效对比图

3 讨论

儿童夜磨牙症是一种较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诉多为“家长听到孩子睡眠中发出磨牙声”。长期夜磨牙可造成牙齿硬组织过度磨耗;牙周组织损伤;咬合高度降低,面下1/3距离变短;颞下颌关节紊乱;咀嚼肌疼痛等后果。由于儿童处于身体各器官功能的发育期,夜磨牙造成的影响可能更为严重[3]

关于夜磨牙症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多倾向于遗传因素、精神-心理因素等方面。由于儿童所处时期的特点,此时出现的夜磨牙症还可能受到家庭环境、生长发育阶段、儿童心理因素、睡眠问题及口腔不良习惯等多因素影响[4.5],因此病因更加复杂,也增加了治疗难度。

目前,国内外尚无针对儿童夜磨牙症的治疗标准,一般是在借鉴成人磨牙症治疗方案的同时,根据儿童生长阶段进行选择性治疗。但这种选择往往有很多局限。当某些治疗方法(如药物、正畸治疗等)可能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难以预测的影响时,必须谨慎使用。所以,在面对学龄前儿童夜磨牙症患者时,医生的建议通常为“继续观察”、“定期复诊”等,较少给予具体的治疗方案。

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儿童夜磨牙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咬合板治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正畸治疗等。在本研究中,主要使用了咬合板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方法。

咬合板治疗在目前夜磨牙症的治疗中应用最为广泛。其作用机理为:1.通过避免牙齿直接接触,减少牙齿磨损对牙周膜和牙髓本体感受器的刺激,缓解中枢神经作用下的咀嚼肌收缩运动,减轻磨牙运动;2.咬合板自身厚度可减少肌纤维的收缩距离,降低升颌肌特别是咬肌的紧张度,从而减轻疼痛,调节关节位置,减少磨牙症状。国外有研究报道[6]使用咬合板治疗后,有89%的儿童睡眠中没有出现磨牙和紧咬牙的现象,儿童头痛症状消失。咬合板根据制作材料可分为硬质咬合板和弹性咬合板(软合垫)两种。相对于硬质咬合板,软合垫具有制作简单、使用方便、佩戴舒适、费用低廉等优点,更加适合低龄儿童使用。本研究的疗效对比中,实验组有效率为86.96%,优于对照组的64%,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软合垫在学龄前儿童夜磨牙症的治疗中效果确实。

本研究在家庭健康指导法中应用了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方法对患儿的心理、环境及局部因素进行调整,以达到去除病因,改善症状的作用。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4%,说明家庭健康指导法对于夜磨牙症的治疗有效。国内外研究也有类似报道。Ommerborn等[7]报道在德国约有14.50%的口腔医生在治疗夜磨牙症时使用放松训练进行心理治疗。C Amorim[8]报道局部肌肉按摩、进行不同肌肉群的放松运动、练习腹式呼吸等方法可以达到缓解患者肌肉紧张,减轻头面部疼痛的效果。

总之,在讨论学龄前儿童夜磨牙症的治疗方案时,需优先选择对儿童无损伤、易操作的方法。本研究结果表明,弹性咬合板与家庭健康指导法对学龄前儿童夜磨牙症均有效,适合应用于临床,联合使用效果更为理想。


参考文献

[1] Lobbezoo F , Ahlberg J , Raphael K G , et al.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the assessment of bruxism: Report of a work in progress[J]. Journal of Oral Rehabilitation, 2018, 45(11):837-844.

[2] Nekora-Azak A, Yengin E, Evlioglu G, Ceyhan A, Ocak O, Issever H. Prevalence of bruxism awareness in Istanbul, Turkey. Cranio: The Journal of Craniomandibular Practice. 2010; 28: 122-127.

[3] Ferreira- Bacci Ado V, Cardoso CL, Diaz- Serrano KV. Behavioral problems and emotional stress in children with bruxism[J]. Braz Dent J,2012,23(3):246- 251.

[4] 王小洁. 乳牙列夜磨牙症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11(04):47-49.

[5] 张燕,贾静,磨牙症的心理社会因素研究进展[J].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13,14(5):317-320.

[6] Giannasi LC, Santos IR, Alfaya TA, Bussadori SK, Franco de Oliveira LV. Effect of an occlusal splint on sleep bruxism in children in a pilot study with a short-term follow up. Journal of Bodywork and Movement Therapies. 2013; 17: 418-422.

[7] Ommerborn MA, Taghavi J, Singh P, et al. Therapies most frequently used for the management of bruxism by a sample of German dentists[J]. J Prosthet Dent, 2011, 105(3): 194-202.

[8] Santos Miotto Amorim C, Firsoff EF, Vieira GF, Costa JR, Marques AP. Effectiveness of two physical therapy interventions, relative to dental treatment in inpiduals with bruxism: study protocol of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Trials. 2014; 15: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