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德育思想的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7
/ 2

论中国德育思想的发展

海玉凤 孙霞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250200

摘要:文章介绍了中国德育思想源远流长,与时偕进,在否定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个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道德教育思想传统和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宝库。系统的描述了中国德育思想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揭示了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发展的必然规律性。

关键词:德育思想;发展;演变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浩浩荡荡的历史岁月中,中国德育思想萌芽、发展、壮大,伟大的中国人将它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凝炼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对中国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德育思想。

一、古代德育思想的萌芽与发展

中国德育思想最早萌生是在夏商周三代至战国时期的先秦。而《易经》更是我国传统德育思想的渊源。

西周的道德观属于宗法道德观。这种宗法道德观取决于西周所奉行的宗法政治路线。周人主张敬德保民,把保民与德育的目的联系起来,并以保民为德育的基本内容,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西周政权才得以顺利度过开国时的危机,从而开创长期政局稳定的局面,使西周成为我国奴隶制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道家老子主张和坚持道德修养,儒家讲德育,包含智育,而道家讲德育则是包含了体育和美育,所以形成了儒家和道家两家不同的道德观。庄周认为,内在的德育是主要的是根本发展的形式,是次要的。在黄老学派看来,等于德的关心及体育用的关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德体现道的存在,表现为一种的规定性,而这是一种互涵的对立统一关系。孔丘德育思想的核心和本质是人和里的有机结合,而实现的中和境界。

思孟学派秦道家得于思想的精神,也可看作是对供求的与思想的否定发展。荀况对儒学的否定发展最主要的一点是提出了依法治充实礼治“隆礼重法”的思想主张。荀况的道德教化论无疑是对孔丘思孟学派德育思想的否定之否定,正是他不仅把先秦儒家的德育思想,乃至把先秦诸子的德育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为2000余年封建社会的德育思想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荀况自己的话说,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所以,他在中国德育史上的地位是不可低估的。墨子与孔子一样,都十分重视教育在社会和个人发展中的作用,都不主张政治和暴力手段,而是企图通过教育培养人才来进行社会改良,墨子把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放在教育的首位,他的德育目的在于培养能担当治国利民,相爱相利之责,而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贤士”或者“兼士”。

两汉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后是学术主流的走向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为后世的三教归一埋下了伏笔。汉代是中国画的初步定型期,这一时期的华夏文化,不仅获得了内部的认同,而且在中外交流中。表现出很强的自信心。汉武帝顺应历史潮流,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德育实践。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玄学特别风行,佛教道教广泛流传,儒家经学退居次要地位。但是儒家经学还是在发展着并具有新的特色,南北朝时期儒家的德育思想,以颜之推的德育思想为代表。颜之推认为道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反复不断加深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教的某些规律,今天也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隋唐科技道德教育,注重培养科技人才的专业品德。足以说明我国当时对科技道德教育的极端重视,而且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宋元都有思想家对德育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朱熹认为正确的认识才能导致完美的德性。就他一生的实践活动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周敦颐的德育方法论中,禁欲主义的倾向是十分明显的。但是,由于欲望和需要是人类借以延续生命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并且随着生存条件的改善,人类的欲望和需求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周敦颐的禁欲主义主张具有明显的消极因素。张载德育的基本内容,仍然是仁、义、礼、智、信封建纲常。张载还重视礼的教育,他认为礼是天然合理的,永恒不变的。王安石认为要想使道德教育能够深入人心,而且迅速大有成效,就应当采用诱导感化的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经过诱导自然而然的受到感化,不断提高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王安石还认为,德育主要是人君或圣人的事情,因此,人君或圣人的修养是至关重要的。

朱熹认为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是一个人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不可缺少的,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要从两方面入手,既要从积极方面正面引导,也要从消极方面规范禁防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知行合一不仅是王阳明思想中始终坚持的精神,而且也是他德育的基本原则。人心问题在我国传统的德育思想中被认为是确立德育内容,德育原则和方法的出发点。在德育内容方面,启蒙思想家主张培养人的独立特性,批判君臣父子夫妇之间不平等的纲常伦理。他们主张个性独立,言论自由,反对随波逐流,一切听从于圣人之言。

清朝末年政治经济衰微国势日颓。关于德育和智育,蔡元培强调扩充知识,对于“纯洁品德”,“科学之修养”,对于操行之修养的重要作用。

二、中国德育思想的发展演变

中国的德育思想具有民族性的特征,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毛泽东德育思想的民族性,首先体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为打倒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为民族革命和民族战争服务的。其次,还体现在它吸取了世界其它民族思想的精华。毛泽东的德育思想还具有大众性的特征,他因为全民族中90%以上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

邓小平时期的德育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产物,因此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就是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这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必须破除僵化思想,僵化思想是与解放思想相对立的一种主体精神状态,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体现了他的坚定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道德思想在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阶级性和实践性的特征。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历史传统,他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人们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也是当前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外侨胞凝聚的各种精神力量,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邓小平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邓小平还反复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同时他又指出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提倡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邓小平的德育思想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

总而言之,人的全面发展是道德建设的最终目的,也是德育的终极关怀。我们要努力实践德育思想,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最宝贵的精神动力,在世界民族之林展示中华民族伟大的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罗炽、简定玉、李太平、陈会林《中国德育思想史纲》,湖北教育局出版社。

指导老师 : 孙霞 山东协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