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7
/ 2

乡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

李欣

甘谷县西坪镇中心幼儿园 甘肃省天水市 741200

一、摘要
“留守儿童”是伴随农民工进城浪潮产生的一个群体,由于“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在成长及受教育过程中缺失了父母足够的关爱,使他们产生了身体、心理、学习等问题,这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家庭的和睦等多个方面。所幸政府从2006年开始逐渐将“留守儿童”问题纳入要关注与解决的问题当中,采取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等举措,相关制度及解决措施在不断完善。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主体需要共同协作。农村留守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问题与社会转型期少年儿童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区别开来,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分析留守儿童长远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

二、乡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1、学习成绩不良,缺乏正确辅导

调查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存在学习困难,学习成绩不良问题。留守儿童中,“学习评价”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学业上的辅导,学习困难者占多。

2、纪律松散,行为表现欠佳

留守儿童小学阶段在“行为表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行为表现是好的,少数留守儿童由于家长外出,代养人文化素质偏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真空地带”,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较差,行为表现欠佳。

3、个性发展偏差,暴露不良性格特征

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最典型的问题是个性问题。许多青少年存在不良性格特征。少部分留守儿童“性格外向、开朗、活泼”;大部分的留守儿童表现为内向、胆怯、木讷、不善与人交往,还有的暴露出孤独、封闭、畏惧的性格弱点。

4、代养人文化素质偏低,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

因为孩子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基本由爷爷奶奶带,在农村老一辈人受教育程度较低,甚至有些是文育或半文育,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法,缺乏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烦恼,任其负性情绪体验滋生,形成心理行为发展障碍。

  1. 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的心理问题

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里的其他亲属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对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三、乡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形成原因

1、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家庭,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子女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不少孩子认为“读书没用”,除了家庭经济压力得到缓解之外,父母出外打工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另一个影响,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开始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对他们来说,“知识改变命运”就是一句空话。这种观念影响孩子产生了学习无用的情绪。

2、缺乏父母亲情抚慰,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偏差。抚养中,有的长辈管教不严、一味纵容,有的长辈不辨是非、偏袒孩子的不良行为,无形中滋长了留守儿童骄横跋扈的气焰,“骄”、“娇”二气严重。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到的关爱就少。缺少与家人交流的机会,这对学生心理产生了不利影响,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3、代理监护人监护管理不到位,导致留守儿童违法违纪问题多。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祖父辈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艺术。参与违法违纪事件的学生中,留守儿童占很大比例。有的甚至与社会上的“混混”聚在一起,逐步沽染上赌博、看黄色录像、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社会恶习。

4、父母外出打工从事非法活动,影响子女健康发展。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不乏投机商、有的还从事非法活动。有的务工农民对此心里虽然非常清楚,但他们不但没有对孩子作任何矫饰,反而只是认为这是生财的一条捷径。

四、关于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应对策略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应视为只是农民工自身和农村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

1、在家庭教育方面,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最好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应尽量留一人与孩子一起生活,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当孩子做错了事要及时管教,一般情况下,不要满足孩子正常需要之外的要求,以养成孩子自我克制的习惯。指导家长的教育方式应该是示范、鼓励、说明、纠正,这种教育方式也要长期地、反复地、有意识地、耐心地进行。在孩子已经能够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后再逐步放手,让她独立完成学习。

2、在学校教育方面,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应当引起学校和教师的特别关注。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也要给予他们心灵关怀。学校应配备心理老师,以便对留守儿童及时疏导教育。多向管理,形成教育网络,真正形成临时监护人、学校、家长共同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教育网络体系。

3、学校内通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扩大信息量,促进兴趣多样化和高尚化,激发学习动力,促进积极的人生态度。

4、在学习上,教师耐心指导,帮她找到自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个人意识的增强,自已要学好的苗头逐渐显露。通过教师有意识的训练,增强她的自信心。

5、指导课外阅读,选取适合她的童话故事,给她讲故事,引起她的兴趣,再让她自己去看,逐步提高她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她阅读过程中经常询问她看懂了什么,和她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让她感受到老师对她的关心。

6、指导优生帮助,起初是起到监督和指导作用的。一段时间后逐步养成了初步的学习习惯。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外界的各种影响来塑造和培养“留守儿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外界的各种影响是教育的外因,“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在其成长中有着巨大的作用,是其思想和行为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在因素,它有利于个体角色的内化,也有利于自我心理矛盾的疏解。

总之,留守儿童正处于身体的成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特殊时期,各中小学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制度,全面掌握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的情况,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安排其参加相关业务培训,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困惑和需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让孩子能在学校体会到亲情的温馨,找到家的感觉。


参考文献:

1.隔代抚养对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影响研究[J]. 韦敏.  中国校外教育. 2020(13)

2.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因素[J]. 高洋.  中学教学参考. 2014(24)

3.探析新形势下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德育工作[J]. 朱勇.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