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审计大学 江苏南京 211815
【摘要】项目基于“互联网+”的视角,透彻剖析了现如今大学生大学期间职业规划和就业方面的认知障碍以及存在的困惑问题,并创新性利用校友资源来精准帮扶在校大学生。基于庞大市场需求,结合问卷调查数据发现,提出依托互联网的创业项目和愿景,以期最终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高就业层次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规划问题;校友资源;互联网+;精准帮扶
一.引言
近十年来,高等院校不断扩大招生数量,据统计,2020届高校毕业生达到874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复杂严峻,就业竞争压力作为应届毕业生的首要焦虑来源,正不可避免地造成就业市场的“拥挤”式发展。此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新增就业岗位减少。多重因素叠加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激烈,就业困难指数明显上升。此类现实问题让近乎九成的大学生处于迷茫和困扰之中。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和了解应届毕业大学生群体面临就业困难的现状后,将其作为重大民生工作任务,积极创造条件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并呼吁广大高校毕业生精准定位,尽快投入国家建设中。人社部相关负责人也曾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开展多次会议,并明确表示将多措并举确保青年大学生这类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的就业局势长期稳定、进一步推动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坚定决心。教育部也承诺,将通过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扶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基于此背景,市场上以“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为目的的职前教育平台应运而生,其利用学生对社会的接触程度较低,对就业要求较模糊的心里状态,以“贩卖焦虑”为手段,收取高昂费用为其提供就业指导和帮扶服务。基于大学生视角,此类职前教育平台质量良莠不齐,其高昂的费用让无独立经济来源的大学生望而却步。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相较此类冰冷的利益交换,学生更青睐于毕业学长姐等校友资源的温暖无偿帮扶。其情感的温度和感同身受的精准问题定位,往往能极大程度缓解大学生的焦虑,真正推进问题的解决。而校友作为本校大学生活的“亲历者”和职场的“体验者”,对应届大学生毕业的就业求职类问题最有发言权。校友因其内心对母校的情感纽带,帮助他人后内心的自我实现式满足感,以及收取的无中间商赚取差价的“知识付费”的劳务报酬,也有较大意愿去提供服务。如今,校友反哺母校已经逐渐在校园里成为了一种文化,来自校友的信息对大学生来说更具典型引领的激励性、经验传授的时效性。本文主要研究目的是探索校友资源和为方便校友与大学生之间沟通交流而创建的平台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基于此研究如何构建更加优质的大学生就业平台,响应国家不遗余力稳大学生就业的号召,以期实现用人单位和应届毕业生的双向选择,供需平衡。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的重要贡献在于:首先,现有文献大多数只考虑了平台或者校友资源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并没有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基于校友圈的大学生就业平台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其次,大部分文献所研究的平台或者校友资源给大学生们所提供的职业生涯教育是普适性的,而本文将更侧重于对大学生就业的精准帮扶。最后,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以大学为载体,链接大学生和校友,二者结合推动高校就业问题的优化处理。来自就业的巨大压力将不完全由应届大学生本人承担。不仅考虑到校友资源平台对大学生自身就业的促进作用,还将结合对企业的影响,探索更合适的校企联动、合作共赢机制。
(一)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中提到,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表现并不乐观,对找到合适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诸多学者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成因展开研究,并发表了个人观点。
想要解决现如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必须针对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对目前的就业现状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刘金升(2011)认为,我国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主要存在着三个不平衡的问题:企业提供的岗位和毕业生对岗位需求的数目的不平衡、毕业生大学所学专业与即将就业领域的不平衡、毕业生的期望与实际就业现实的不平衡。
武鑫(2017)主要从宏观环境和微观个人两个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影响因素。他认为宏观教育结构失衡,重理论轻实操的教育方法亟待调整,以便更好适应用人单位灵活多变的招聘标准。同时,微观视角下,每个毕业大学生都应该客观评判自身能力,真正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所在,改变眼高手低的过高心理预期,才能真正实现“岗位”与“人才”的双向选择。姚梦宇、于洋(2018)的观点与武鑫(2017)相似,认为大学生就业存在这些问题:宏观方面,就业机制不完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供需不一致,微观方面上,大学生自身就业观,企业的户籍歧视与高校不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许晓华(2007)也从宏观、微观的角度分析,考虑到了地域差异。王魏芳(2008)把大学生就业问题分为一般性、结构性和个人职业选择性三种就业问题。一般性就业问题无法完全消失,我们主要解决后两种就业问题。她还将大学生就业比喻为“买卖关系”,大学生为“卖方”,用人单位为“买方”,社会和学校既是生产者又是监督和管理者。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为了响应党的十九大的号召,冯婧(2020)将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影响因素多维度地概括为自身因素、高校因素、家庭因素与经济因素。刘春雷、于妍(2011)经问卷调研发现,如今毕业生的家庭条件、成长环境等都促使他们对未来的工作有较高的期望,而放弃眼前脚踏实地工作的机会,结果却是一直鲜有作为。他们还发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均低于全国常模,消极情绪总分却高于全国常模。于是他们从个体和外部条件环境两个方面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就业优势越显著,个体越倾向于将自己的就业问题归因于可控的内部因素,反之容易归因于一些不可控的内部因素或直接归因于外部因素。由此可见,要想真正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需从大学生本人个人硬实力的打造和针对性培养上下功夫,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本质在于大学生综合实力仍未达到企事业单位招聘标准,未能给公司或者企业带来足够的效益。唯有从大学生本源的四年大学教育入手,才能真正意义上改善当今现状。
(二)关于互联网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的研究
互联网+是指在创新2.0推动下由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新形势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有很多优势和长处:首先,互联网+能够为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选择就业岗位时,更全面搜集数据,实现更好的信息融合。孙金玲(2016)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不再是普通的实用工具,它可以为大学生就业机会、就业指导、就业选择方面产生影响,还能够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 +”计划将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并能为其带来光明前景。其次,互联网的另一大优势在于信息更新效率与速度十分明显,突破传统模式的限制,使信息获取和需求匹配更精确便利。正如王芳(2019)所举例,企业同应聘大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具备的筛选功能,实现精准匹配,企业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准确获取并了解大学生的详细履历,大学生也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快速准确地投递以及邀约面试,使应聘效率得到明显提升,为青年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加充足的岗位选择。倪春华(2015)认为,依托互联网信息联系以及配套的功能,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效用。最后,互联网加在极大程度上增加了就业岗位的数量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张静(2020),李璞(2016)认为,互联网加增加了大学生思维活跃度,信息检索和判断能力,决策能力等诸多职场必备技能。蔡宗山(2016)也表明,互联网创业可以有效的减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综上所述,互联网加的运用对大学生就业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互联网+模式将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抓手。
然而,凡事均利弊兼得,互联网在充分展示优势的同时,其弊端也日益暴露。根据2020年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为23.7%,大学生是与互联网共同成长,密切接触的群体,因其虚拟性,欺骗性等所需要承担的风险和后果也相对较大。叶金梅、陈凯(2016)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众多挑战,包括招聘信息真假难辨、个人信息泄露和就业观念扭曲。贾兴(2015)也认为加强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刻不容缓。曲文瑶(2016)提出,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如何运用现代化技术,针对大学生的偏好和获取信息的习惯提供一种新的就业服务模式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三)关于校友资源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的研究
诸多学者对在就业形势普遍严峻下获得较好工作机会的大学生群体展开研究,多项数据表明,校友资源也许可以成为突破当前瓶颈的抓手。刘晓晨(2019)认为校友资源在高校育人工作中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它能够在德育、专业学习、职业规划三个方面提出宝贵建议,高效推进问题解决,有无可替代的意义。同样地,方平(2015)兼具突破性和创新性地将校友资源的突出优势概括为三个方面:所能提供信息的时效性和可靠性;与母校间的情感纽带和心理认同;校友质量与数量的持续成长性。其中,良好的成长性是校友资源区别于其他资源的重要特征之一。而李月(2019)则从另一视角发现了校友资源的价值所在,即校友就业经验具有大众性、真实性和交互性的优点。校友资源的独特优势决定了它对于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作用。程瑶(2011)认为校友就业信息是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核心信息,对大学生就业起指导教育作用。余小涛等(2020)认为校友是大学生就业信息的重要传递者和中介,同时也是大学生实习就业岗位的重要提供者,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基于此,沈扬(2011)指出,在充分了解高校校友资源特点的基础上,合理运用校友资源促进大学生就业是可能并且必要的。然而,如何链接毕业校友与在校大学生成为了一直困扰高校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一大难题。因二者地理上的“隔离”和心理上的“陌生感”,导致大学生经常处于孤立无援,迷茫随性的状态。求学之路发展成为“一个人的朝圣”,鸿鹄之志也不免在现实面前低头;同样地,站在毕业校友的角度分析,由于校友与母校之间存在天然的“亲缘”关系,校友对母校有着主动交流的热情,但是由于在校生数量的庞大以及交流渠道的单一,毕业校友们常常力不从心,很难做到对在校生的个性化精准帮扶。这正是过去几十年教育界难以实现的鸿沟。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校友交流会等“一对众”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需要。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科技迅速革新生活。
互联网+是指在创新2.0推动下由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新形势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有很多优势和长处:首先,互联网+能够为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选择就业岗位时,更全面搜集数据,实现更好的信息融合。孙金玲(2016)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不再是普通的实用工具,它可以为大学生就业机会、就业指导、就业选择方面产生影响,还能够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 +”计划将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并能为其带来光明前景。其次,互联网的另一大优势在于信息更新效率与速度十分明显,突破传统模式的限制,使信息获取和需求匹配更精确便利。正如王芳(2019)所举例,企业同应聘大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具备的筛选功能,实现精准匹配,企业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准确获取并了解大学生的详细履历,大学生也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快速准确地投递以及邀约面试,使应聘效率得到明显提升,为青年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加充足的岗位选择。倪春华(2015)认为,依托互联网信息联系以及配套的功能,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效用。最后,互联网加在极大程度上增加了就业岗位的数量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张静(2020),李璞(2016)认为,互联网加增加了大学生思维活跃度,信息检索和判断能力,决策能力等诸多职场必备技能。蔡宗山(2016)也表明,互联网创业可以有效的减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综上所述,互联网加的运用对大学生就业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互联网+模式将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抓手。
然而,凡事均利弊兼得,互联网在充分展示优势的同时,其弊端也日益暴露。根据2020年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为23.7%,大学生是与互联网共同成长,密切接触的群体,因其虚拟性,欺骗性等所需要承担的风险和后果也相对较大。叶金梅、陈凯(2016)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众多挑战,包括招聘信息真假难辨、个人信息泄露和就业观念扭曲。贾兴(2015)也认为加强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刻不容缓。曲文瑶(2016)提出,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如何运用现代化技术,针对大学生的偏好和获取信息的习惯提供一种新的就业服务模式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过去的学者主要探讨了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以及发现校友资源和互联网对其就业分别都有促进作用。但是将校友资源与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一同研究其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的学者少之又少。校友与大学生之间“一对众”的传统交流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新媒体平台建设迫在眉睫。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大力推进校友资源视角下精准就业服务的新媒体平台建设成为我们思考的方向。本文将利用问卷调查的数据,结合计量分析与检验,来深入研究校友资源和互联网结合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最终通过对新型就业服务模式的探索,理论指导实践,建立一个毕业校友与在校生持续交流与分享的平台,实现精准帮扶、全方位指导服务,以期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困惑提供实际的解决方案,促进精准就业的发展。
首先,近十年以来, 高等院校不断扩大招生数量, 使得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2017年毕业生人数为795万人, 2018年为820万人, 2019年达到834余万人。再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和再择业的工作者, 使得就业的竞争和压力越来越大,诸多大学生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问题。同时,他们也表示对如何规划和合理利用自己的四年大学生活,以及大学期间应该培养哪些能力感到困惑。其次,经调查发现,除了大学生自身的压力,大学生就业也存在着其他的问题。在本科毕业生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长期存在着“期望差”,即毕业生的能力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这种差距一方面来自于学生在专业知识或实践经验上的缺乏,另一方面在于学生自身努力的缺失。如若能够使“期望差”逐步缩小,将有望进一步提升就业率。
本项目致力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精准帮扶”。目前,诸多大学已开展众多职业生涯教育活动,然而它们采取的仅仅是“大水漫灌式”就业服务,如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职前教育讲座等等。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这类“一对众”形式的活动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需要。除此之外,本项目想借助校友资源大力推进“精准帮扶”服务。如何链接毕业校友与在校大学生成为了一直困扰高校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一大难题。站在毕业校友的角度分析,由于校友与母校之间存在天然的“亲缘”关系,校友对母校有着主动交流的热情,但是由于在校生数量的庞大以及交流渠道的单一,毕业校友们常常力不从心,很难做到对在校生的个性化精准帮扶。这正是过去几十年教育界难以实现的鸿沟。
为解决就业问题,越来越多的高校尝试校企合作联动机制,国家、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相应政策支持校企合作。例如校企合作开发一些实用性、实践性强的课程,订单式培养等,这为学校解决了一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为企业输送了更多高质量人才,实现了双方合作共赢。然而,目前校企合作仍然存在着合作较为松散、流于形式,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据2018年上半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在线职业教育用户达到1.72亿,手机端用户达到1.42亿。然而这些平台主要提供的是关于实习、招聘等信息检索和职前教育线上课程、面试技巧线上讲座等普适性的产品。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产品均需支付高昂的费用才可以获得。这让很多想得到职前教育的学生望而却步。因此,尽管现存的职前教育平台并不少,但是不论在价格上还是产品的设置上,都离学生很遥远,并没有让平台发挥其最大的效用。如何让职前教育价格“亲民化”,产品“私人化”引发了我们的思考。经过近一年的调查研究,我们也逐步探索开发完美的产品及服务,以期更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就目前我国职前教育平台现存的问题和本项目研究动机,我们以我校为试点,针对在校各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通过图表的形式进行分析。
根据问卷结果显示,目前在校大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认知超过半数属于较为模糊的状态,能够清晰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所规划的只占极少数。然而,尽管他们不知道如何去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也仅有很少一部分同学愿意为目前市场上的职业规划平台消费,且在这些平台消费的同学中,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这类平台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切身的帮助。
另一方面,我们调查了毕业校友或在校学长学姐对同学们就业的帮助,超过80%的同学表示在校期间遇到了问题,更倾向于先向与自己同辈的学长学姐求助,一方面他们作为同龄人更便于沟通,另一方面同校校友对本校的学习情况、就业环境更加了解熟悉。且大约62%的同学表示,大学期间会有意识的多与校友交流,积累人脉关系,说明大学生在校期间已经意识到人脉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并且渴望利用这种关系。
因而,如若能将以上两种方式相结合,对我们的项目而言将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并且被调查的同学超过90%表示愿意使用这种以校友为基础的职业教育平台。
五.策略及风险分析
一、策略
我们的项目可以针对大学生专业发展方面的各项问题进行解答。为了让我们的产品深入大学生群体,针对我们的产品以及大学生的需求,我们在营销模式上提出了以下策略:
(一)产品策略
主营业务:建立平台(以微信公众号为试点),官方联系各领域毕业校友开展一个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多的四年帮扶计划。一对一服务可针对该学生的性格、能力、专业各方面综合考虑进行指导。当几个人具有较为相似的条件,则可由一位老师指导多人,做到因材指导,精准施策。
·加盟的毕业生需经过专业训练,熟悉指导流程与教育策略,态度亲和耐心。其指导教育不应带有太强的主观性,需客观而因材施策。
·学长学姐全方位指导,从在校生活到未来就业,服务主要包括设定绩点目标,简历打磨,实习推荐,职场建议(细化到工作与社交),考证指导,比赛经历指导等。
·本项目将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性格、专业、未来发展愿景等)分派老师,也可学生自己选择老师,做到学生和老师的匹配度高,资源利用率高。
·平台定期发布毕业生经验的一手文章,投放各大企业求职广告等供在校学生参考。以母校为链条,链接毕业生与在校生,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期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较其他职业规划机构,本项目成本较低。
(二)定价策略
1.方案一:普通会员一年300元,将4-6个会员组合在一起(可以是自行组队,也可以平台分配),平台分配一个符合条件的老师。高级会员一年400元,将4-6个会员组合在一起,可以根据会员的不同层次需求匹配多个老师。至尊会员一年500元,平台分配一个全能且有经验的老师负责跟踪服务。
2.方案二:大一新生一年300元,大二大三学生一年400元,大四学生一年500元。
(三)促销策略
·硬性宣传:投放纸质广告,在线上投出广告,运营官方qq与微信公众号在线咨询
·软性宣传:以学校为单位进行宣传,通过赞助学校学生会,在学校开设有关小型职业规划教育讲座等使学生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关注到我们的服务。也可与学校官方合作,借助辅导员、各班班委,将二维码传播至班群,使更多人了解到本平台。
(五)退出策略
(1)如若公众号主要负责人毕业或者中断运营,则转让,交由他人管理。如若经营效果不佳,与预期差别巨大,则果断放弃公众号的现金流动业务,转而变成普通免费文案的推送和宣传,宣传内容仍专注于大学生职业相关问题。
(2)当项目发展未能达到预期,或长期处于低收益阶段,考虑被别的公司收购,使资金撤离。
(3)如果经营成果较好,利润现金流量很可观,则考虑由公众号扩大到网站平台,成立公司,覆盖全南京市各大高校,使本公司公开上市,以便投资退出。
二、风险分析
产品或服务的开发会面临诸多方面的风险,提前对风险进行预判分析,未雨绸缪,便能最大化规避风险,完成产业转型发展。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资产风险。平台刚刚起步,缺乏稳定客源及知名度。推出的产品的收益不一定能达到预期,影响后续的资金分配及使用,存在资产风险。为此,我们应该保证服务的质量,加强服务的宣传,做好市场满意度调查,及时更新优化,争取达到收益预期,保证资金的正常使用。
第二,市场风险。平台运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用户增长量少于预期、平台用户活跃度低以及同类平台的竞争等市场风险。其中,公司在每一阶段都会制定对应的用户增长量目标,如果出现用户增长量少于预期的情况,将会直接影响运营及长远的发展。在平台运营前期,由于经验不足以及职业体验平台的特殊性,可能造成平台用户活跃度低的情况,这也将严重影响公司运营。另外,目前市场上与职业体验相关的平台比较少,知名的平台几乎没有,这对于公司来说有利有弊。缺少相似平台的竞争,可能会限制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了应对可能面临的市场风险,我们有以下三项措施:首先,用线上调查问卷或线下采访的方式进行市场调研,研究用户增长量少于预期的各方面原因,制定针对性方案,优化公众号服务,使之更满足用户的需要;其次,研究用户活跃度较高的平台,分析并学习其优势,并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不断更新,增加趣味互动性区块,吸引用户;最后,深入调查了解已有的相似平台的运营模式及特点,分析其优势及劣势,取长补短;内部注重产品的创新,打响知名度,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财务风险。由于公司人员资历尚浅,对于财务管理的经验不足,很可能造成财务风险,造成公司资金的流失。风险投资商可能会选择撤出资金,这会影响公司的正常发展。对此,我们将制定严密的财务计划,所有财务计划经过公司多次审查后确认无误再进行实施;向专业人士请教,进行保质保量的财务分析。
第四,技术风险。就业平台建设顺应了众多高中生及大学生的需要,其市场前景十分值得期待。这种情况下不乏有核心技术流失的风险,出现很多仿效者,核心技术一旦被偷窃,必然会带来巨大的不可挽回的损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做好必要的防火墙保护,防止核心技术外漏;与核心技术开发人员签订保密协议,一旦泄露核心技术将承担很高的违约金和法律责任。
第五,产品安全风险。平台开发运营会和多个商家进行合作,其中可能会存在安全措施不到位的商家,一旦他们出现问题,将造成不好的影响。平台在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被不法分子“钻空子”的情况,利用平台漏洞违法诈骗。面对这种风险,我们应在与商家签订合约前做好前期调查,在确认各项服务安全的情况下签订合约;做好平台的实时管控,及时修补漏洞,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第六,破产风险。如果平台运营长期不理想,可能存在破产风险。由于平台发展初期本身建设与运营成本很低,所以即使破产或者失败,也不会造成很大损失。创业者应及时寻找突破口,创新变通,才能“起死回生”。
本次项目经过一年的研究与调研,初心旨在搭建一个毕业校友与在校大学生互通交流的公众号,发挥校友资源的育人功能以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帮助在校生成长成才,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纵观整个项目,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迷茫与对前路不确定性的困扰是真实存在,亟待解决的,基于这个敏感且迫切,却少有人问津解决的问题,创业团队开展针对性的策略和帮扶支持。经过一系列调查研究,得出结论:个人主观能动性以及对未来的思考是良好职业规划最重要的因素。只有内生以及内心有想变得更卓越的渴望并且有长远的视角,愿意沉浸式学习,打磨能力与技能,学好专业知识,才能化天堑为坦途,真正去往自己想去的不同职业领域的高点,获得令人满意的工作机会。基于大数据分析与处理,发现:每个人对未来的思考,对人生的追求决定了职业的选择,即良好就业的定义,因人而异。薪资,城市,个人成就感,劳累程度,公司文化都是职业选择的判断标准,而判断背后反映的是一个人的价值观,性格,阅历与见识。我们终究要成为怎样的人,获得怎样的人生,何为有价值的一生?如果能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下定决心,便能清晰的看到自己职业的前路,方可坚定不移,走向幸福人生。
参考文献:
刘金升.大学生就业现状与趋势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1):73-74
武鑫.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培训,2017:315-316
姚梦宇,于洋.浅议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问题[J].新西部,2018(5):126-128
许晓华.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21):203
王魏芳.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J].法制与社会,2018(29):253-254
冯婧.浅析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影响因素[J].商讯,2020(10):190
刘春雷,于妍.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学刊,2011(6):81-88
叶金梅,陈凯.浅析互联网环境下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山西青年,2016(22):95-96
孙金玲.“互联网+”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中国成人教育,2016(4):90-91
刘晓晨,董伊蕾.论校友资源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开发与利用[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14):156-157
程瑶.充分发挥校友资源,开创大学生就业新局面[J].时代教育,2011(10):90-92.
余小涛,王文莉.基于校友资源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研究[J].长江丛刊,2020(07):102-103.
作者简介:
白若琪,女,生于2001年3月,汉族,山西太原人,南京审计大学,会计学(智能财务方向)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审计大学2020年度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2011287085T) 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