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生儿败血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30
/ 2

什么是新生儿败血症

陈蓓

成都西区安琪儿妇产医院新生儿科 四川 成都 610031

新生儿败血症属于临床儿科常见疾病之一,主要由致病菌侵入其机体内,在循环系统中逐渐繁殖、生长、产生大量毒素,进而造成全身性炎症反应。相关研究发现,新生儿机体免疫功能较弱,且多项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致病菌感染后,病情进展迅速,进而极易诱发新生儿败血症。该类患儿缺乏典型临床特征,加之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使致病菌耐药性及病原菌分布产生较大改变,进而对新生儿生命健康构成直接威胁。相关数据统计,活产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率可达到0.1%—1.0%,病死率可达到10%—50%,且诸多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遗症[1]。同时,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且病情进展快,如无法及时早期发现及治疗,可直接危及患儿生命安全。

1新生儿败血症分类及病原菌

新生儿败血症依据发病时间分为早发及晚发败血症,通常在生后72h内出现临床表现或体征时,应考虑新生儿早发败血症,而上述现象存在例外状况为B族链球菌诱发的新生儿败血症,尽管由围生期病因所造成,但可能在出生后7d内发病[2]。而出生72h后发病称为新生儿晚发败血症。同时早发、晚发新生儿败血症因素存在一定差异。新生儿早发败血症是在分娩前或分娩时获得的,因此病原微生物一般来自于母亲泌尿生殖道。相关研究发现,早发败血症的病原微生物60%属于革兰氏阳性菌,其中43%的病例属于B族链球菌;37%为革兰阴性菌,其中29%为大肠杆菌[3]。晚发新生儿败血症一般发生于长时间住院、需要侵入性操作等新生儿,通常是在医院环境中获得病原菌。同时新生儿晚发败血症也可以在院外发生,以社区病因菌最为多见,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2新生儿败血症机制

2.1危险因素

新生儿早发败血症危险因素存在多种,如B族链球菌定置:未接受产前预防治疗的B族链球菌定植孕妇,新生儿患早发败血症的可能性,与未定植的母亲相比高25倍;胎膜早破18h以上:胎膜早破超过18h的母亲生产的新生儿感染率明显高于无胎膜早破新生儿感染率的4倍;绒毛膜羊膜炎:绒毛膜羊膜炎的产生可直接增加新生儿早期感染风险。而针对胎龄34周以下新生儿,最关键危险因素是母亲绒毛膜羊膜炎的存在,如母体发热,体温达到39度,且伴有白细胞逐渐增多、胎儿心动过速、阴道脓性分泌物等[4]。若产生早产并自然分娩,且母体胎膜早破,合并绒毛膜羊膜炎,新生儿患早发败血症的风险明显上升。

2.2抗生素治疗

不同地区早发新生儿败血症治疗的措施及抗生素选择存在一定不同,由于氨基糖苷类药物对革兰氏阴性菌治疗效果好,且产生耐药性较低,因此针对该类患儿国外等发达国家,首选青霉素+氨基糖苷抗生素治疗[5]。由于氨基糖苷类药物在极低出生儿体重中半衰期较长,其具有肾毒性、耳毒性等现象,且在我国血药浓度检测尚未普及,故国内通常以青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治疗。但其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菌株的出现,为规避滥用广谱抗生素导致严重耐药反应,因此需普及B族链球菌筛查试验及相关血药浓度监测[6]。参考当地常见致病菌及所在区域流行菌株的耐药状况,为医师提供最佳治疗方案。

2.3预防措施

早发败血症:针对所有妊娠35—37周孕妇普遍筛查B族链球菌定植状况,并在分娩期间或胎膜早破时,应对所有B族链球菌定植的孕妇实施抗生素预防治疗,同时在妊娠期间,尿培养物中发现B族链球菌(任何浓度)的孕妇在产程开始或胎膜早破时予以抗生素预防治疗,且前一胎链球菌感染的孕妇,需及时予以药物干预。在筛查结果未知状况下,发生以下现象应及时予以预防:胎龄<37周、胎膜早破>18h、分娩时发热(≥38度),给予产前预防,并制定一下抗感染计划:青霉素初始量为500万U,分娩前每4h静脉内予以250万U,直至分娩结束;二线方案为静脉注射氨苄西林初始剂量2g,之后每4h静脉注射1g,直至分娩结束。晚发败血症:对于深静脉置管,严格依据无菌操作进行实施,置管后加强皮肤护理,规避置管时间超过21d,避免污染。早期肠内营养能够刺激胃肠道成熟,避免肠道绒毛萎缩,并降低细菌通过肠粘膜的侵袭及移位的发生。促进母乳喂养,母乳具有大量SIgA及低聚糖,可增强抵抗力,同时母乳喂养可使肠道菌群更加多样化,进而降低感染可能性。相关研究发现,益生菌能够有效预防新生儿晚期败血症,但研究是采纳不同类型益生菌及不同剂量,治疗时间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具体使用问题,还需进一步临床医师不断总结[7]

3小结

新生儿败血症属于新生儿死亡率的常见因素,而针对该类疾病的管理属于重要项目之一,其临床表现属于非特异性,因此需密切观察患儿,详细判断危险因素,并结合临床症状,综合探究针对预防及护理的必要性。同时在新生儿败血症的经验性抗生素治疗中,需规避使用古霉素,能够减少细菌耐药性及侵袭性真菌感染出现。

参考文献

[1]那飞扬,刘东海,徐晓红, 等.中性粒细胞CD11b对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价值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20,47(3):557-561.

[2]王思云,余加林.降钙素原在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0,22(4):316-322.

[3]林彦青,邱晓媚,李盛勇, 等.新生儿B族链球菌早发型败血症与巨噬细胞极化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关系[J].中国免疫学杂志,2020,36(6):729-732.

[4]赵晓芬,周星,张焱, 等.IL-1β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足月新生儿败血症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0,28(1):65-69.

[5]何云雁,陈凤,张钰, 等.C反应蛋白指导下的新生儿疑诊早发型败血症抗生素治疗策略[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0,22(1):12-16.

[6]蔡志刚,冯欢,陈赛, 等.血清降钙素原和血常规在新生儿晚发型败血症中的诊断价值[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41(2):306-310.

[7]赵晓芬,朱双燕,胡浩, 等.IL-8基因rs4073位点多态性与新生儿败血症易感性的关系[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0,22(4):323-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