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微习作”助力习作之路——浅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微习作的优化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30
/ 2

让“微习作”助力习作之路——浅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微习作的优化策略

何丹娟

义乌市春华小学,浙江 义乌 322000

内容提要: 阅读课教学中的微习作是基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充分挖掘了课文中可供练笔的训练点,既培养了学生习作兴趣,又减缓了教师作文教学的坡度。

关键词:微习作 写作 阅读教学 

作文,不论是对于老师,还是对于学生,无疑都是一个"难关",多少学生面对作文本,无法真实动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一味地在人云亦云,或是绞尽脑汁词不达意;多少老师为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希冀着能在这方寸之地寻找出一条捷径来。而微习作这种作文形式,不要求有严密的结构,完整的情节,重在抓住一个片断、一种现象、一点感受等写下来即可。这样,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又全方位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既写之有物,又言之有味;既花时少,学生负担不重,又便于教师指导。只要持之以恒,就能见效。 

一、“微习作”之意义

1.兴趣是习作的源泉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进行作文的最重要的动力。结合阅读教学开展“微习作”活动,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养成勤动笔习惯的一种可贵的尝试。

阅读教学中的微习作小巧精悍,比较容易上手。传统的作文,往往是教师进行命题,学生根据命题作文。这样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与作文教学相比,从篇幅上看,课堂微习作的内容更为集中,它不需要对整个内容作全局上的考虑,它只是就某个方面的专门性的练习,只要达到训练目的、训练要求即可,不汲汲于结构的完整;从练习内容、时间与方式看,它也是灵活随机的。所以,较之与作文教学,课堂微习作更具有亲和力,它淡化了作文的概念,使学生在心理上不会背负沉重的心理包袱,表达起来更自如。

2.为更好地习作做奠基

作文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想使学生真正提高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一个学期单凭课本上每单元规定的那七八篇作文是远远不够的,平常在在阅读教学中必须经常进行一些微习作。

阅读教学中的微习作围绕着训练点进行小范围、短篇幅的写作练习,分散了作文教学的难点,减缓了作文教学的坡度,它好比是一座桥,学生在它上面慢慢走着,从而逐渐达到作文成功之路的彼岸。“行远自必迩,登高必自卑”,“微习作”定会练出大手笔。

二、“微习作”之策略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微习作既能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又为学生写好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借助插图 学观察习作

在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有些插图文中只是一笔带过。教学时,可以抓住插图进行微习作。很多文章的插图生动形象,让学生对插图进行描述并学成文字,在把画变成话的这一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作文能力。

2.精彩片段 学模仿习作

冰心在《谈点读书写作的甘苦》中说:“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心理学家也研究表明,给出榜样让学生学习,学习效率更高得多。因此说,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范文,加强由读到写的迁移,让学生由不会写,到通过对范文的模仿、借鉴,把范文的表达方式转化为自己会运用的表达技能,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练笔方式。

如《桂林山水》一课在描写漓江之水的特点时,课文用了一组句式相同的句子,先用感叹的语气写出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然后从感觉、视觉、想象分别具体写出漓江水“静”、“清”、“绿”的程度。我让学生理解这组句子的结构和作用后,仿照句式描写一处景物。如一位学生写“田野里的菊花”的片断,就写得十分生动:

608b6e776fd32_html_fa686c4693542169.gif

田野里的菊花真多啊,多得遍地都能见到它们摇曳的身影;田野里的菊花真香啊,香得很远就能感觉到阵阵幽香扑鼻而来;田野里的菊花真美啊,美得犹如在田野里铺上了金黄色的地毯。

小作者的仿写,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这种情感在一次次练笔中不断地得到了升华。

3.移花接木 学重组习作

所谓“移花接木”是指将课文中的有些句子摘录下来,然后加上自己的语言进行重新组合,从而拓展文章的内容发展学生的思维。

如《鸟的天堂》一文中讲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景物。第一次是在黄昏,鸟儿们都歇息了,作者只描写了一株美丽的大榕树;第二次是在早晨,鸟儿们都出来活动了,所以作者只描写了活泼欢快的鸟儿。学文后,我要求学生把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物都写下来,包括朝阳下的大榕树、飞行的鸟儿及清澈的湖水。学生在练笔时不仅用到了课文中的句子而且恰当地写进了自己的语言。如“这些鸟儿有的贴在水面疾飞,有的在树枝上飞窜,有的在我们的船头盘旋。”“清澈的湖水倒映着翠绿的榕树,翠绿的榕树点缀着清澈的湖水,再加上疾飞的身影、湖上的小舟、清脆的鸟叫,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通过这样重新组合,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

以上的种种练笔形式,决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练习。这些训练内容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生动的材料、鲜明的画面、可以模仿的篇章可以延伸的思维空间,达到了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相结合的目的。通过以上这些丰富多彩的训练形式,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想象和创新能力,丰富了词汇,提高了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作文能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杜国伟.写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林高明,郑华枫 余文森.可以这样写作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