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目的:研究小儿康复护理中应用品管圈对于改善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8月-2020年6月接收的92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选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46例和接受品管圈的实验组46例。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护患沟通评分、护理态度评分和护理技能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儿的护理效果(包括护患沟通评分、护理态度评分和护理技能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品管圈应用于小儿康复护理能够显著增强医护人员与患儿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交流,提升护理人员的临床操作技能,值得临床重视。
【关键词】小儿康复护理;品管圈;护理质量
品管圈又称“质量控制圈”,是一种新型护理方式[1]。品管圈是由工作性质相近或相同的人构成的群体,可以充分激发集体中每个成员的潜在能力,依靠团队和集体的力量改善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得每个人都具有参与感、归属感以及成就感,进而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2]。品管圈具有科学性、自愿性和普遍性等特征。近年来,品管圈已广泛应用于欧洲、美国和新加坡等多个地区,但在大陆儿科护理中应用的很少[3]。基于此,本文以92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小儿康复护理中应用品管圈对于改善护理质量的具体,调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随机选取2018年8月-2020年6月收治的92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分为对照46例和实验组46例。对照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8个月-8岁,平均4.19±1.43岁,脑性瘫痪10例、发育迟滞22例、智力低下8例、唐氏综合征6例。实验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9个月-8岁,平均4.35±1.27岁,脑性瘫痪11例、发育迟滞23例、智力低下6例、唐氏综合征6例,两组患儿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具体操作: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报告主治医师,为患儿予以针对性护理。
实验组以对照组为基础加用品管圈,具体内容:①构建品管圈小组。选出7名优秀的护理人员构建品管圈,经投票选出组长,讨论儿科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解决办法,进而提升护理效率和护理质量。②制定护理方案。品管圈的组员需要深入分析儿科护理问题,对于典型性问题可制定系统的护理方案,比如,从医护人员的护理积极性和护理质量、护理人员与患儿的沟通交流以及住院环境等方面进行讨论,为儿科患儿制定全面且科学的护理方式。③严格按要求执行护理方案。护士需要将护理方案付诸于临床实践,第一,医护人员需要积极与儿科患儿及其家属沟通交流,最大限度帮助患儿和家长缓解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耐心为家长讲解孩子的具体病情,对于家属存有的疑惑或者提出的问题进行细致解答;第二,优化儿童病房的环境条件,营养舒适的病房环境,儿童病房对于小儿而言是一个比较陌生的环境,在此情形下患儿容易出现哭闹不止现象,不愿意配合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护士可在病房墙壁上适当张贴儿童喜欢的卡通人物,以消除患儿对于陌生病房环境的抵触情绪。④实施奖励机制。每周评选出护理满意度最高、表现最为优秀的护理人员,予以适当奖励,以充分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医护人员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
1.4观察指标
1.4.1护理效果。比较两组患儿的护患沟通评分、护理态度评分和护理技能评分。
1.4.2护理满意度。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
1.5统计学方式
采用SPSS17.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 士s表示,计数资料行X2检验,以%表示。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效果对比
实验组的护理效果(护患沟通评分、护理态度评分以及护理技能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下表1。
表1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对比(士s)
组别 | 例数 | 护患沟通评分 | 护理态度评分 | 护理技能评分 |
实验组 | 46 | 44.18±2.02 | 46.72±2.10 | 45.17±3.18 |
对照组 | 46 | 40.21±2.16 | 42.13±1.33 | 46.72±2.64 |
t | | 9.1047 | 12.5238 | 2.5436 |
P | | 0.0000 | 0.0000 | 0.0127 |
实验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71),详见表2。
表2两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对比(n,%)
组别 | 例数 | 满意 | 基本满意 | 不满意 | 护理满意度 |
实验组 | 46 | 28 | 16 | 2 | 44(95.56) |
对照组 | 46 | 15 | 20 | 11 | 35(76.08) |
X2 | | | | | 7.2561 |
P | | | | | 0.0071 |
3讨论
患儿年龄较小,无论是表达能力还是生活自理能力都比较弱,因此患儿护理是儿科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4]。当患儿确诊后,家属出于对孩子的担心通常会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消极情绪,容易与医护人员发生冲突,造成护患关系紧张。另一方面,患儿处于陌生环境时容易会出现焦虑、恐慌等不良心理,这些情绪可能会使得患儿不愿意配合护理工作,进而影响护理工作的有序开展[5]。品管圈是由工作性质相近或相同的人构成的群体,可以充分激发集体中每个成员的潜在能力,依靠团队和集体的力量改善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得每个人都具有参与感、归属感以及成就感,进而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因此,品管圈应用于在小儿康复护理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证实品管圈的有效性,以92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实验组患儿的护理效果(包括护患沟通评分、护理态度评分和护理技能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品管圈的有效性得到验证。
综上所述,将品管圈应用于小儿康复护理能够显著增强医护人员与患儿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交流,提升护理人员的临床操作技能,值得临床重视。
【参考文献】
[1]邵亚芬.品管圈活动在小儿康复护理质量提升中的作用[J].饮食保健,2020,7(4):32-33.
[2]耿静静,周甜,李玉娇.品管圈在小儿康复护理质量提升中的作用[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0,29(8):155-156.
[3]李莲.品管圈活动在小儿康复护理质量提升中的作用[J].保健文汇,2019,18(10):253-254.
[4]万娜.品管圈在小儿康复护理质量提升中的作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4):168-170.
[5]刘福萍,肖丽涛,许丽君.品管圈活动在小儿康复护理质量提升中的作用[J].母婴世界,2018,22(18):12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