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8
/ 2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的探索

李汶鸿 通讯作者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邮编: 250109

摘要:2016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发展众创空间,鼓励人人创新,推动创客文化进学校。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提升指明了方向,各大高校在此背景下积极响应,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在专业教育的比重,同时,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轨,逐步将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合到课堂中去。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的探索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

引言

中国高等教育以专业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具备一定专业水平和技能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已经形成相对稳定和规范的教育体系。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末,主要依托“双创”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大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求,顺利开展相关领域的创新创业活动。近几年,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本质上是知识经济条件下创新民主化的展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计不能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应渗透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对于高等教育改革来说是一个新命题。高校不同学科专业要根据人才培养的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进行教学体系的重构和设置。一线专业教师要通过挖掘和扩展专业课程所蕰含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专业教育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融合。

一、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性

学生是“群众创业创新”的动力,从21世纪开始就融入了职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从事视觉传播专业创新的学生不应受益于独立的培训体系或与智力教育的简单联系,而应通过深入的市场研究、基于专业发展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考虑对社会发展的知识、能力、要素和原则进行分析,来考虑创新活动。另一方面,创新型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视觉交流则是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将自己的技能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在视觉传播领域,天生混合的知识可以通过促进知识转让和以创造性、面向发展的思维方式应用知识来提高学生的知识利用,从而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目前的创新教育是工人在这一立场的基础上创造创新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为了促进未来的主要企业家。因此,创业创新教育应与学生在个人选择基础上开展不同层次创业活动的工作方式密切相关,并在工作实践中鼓励学生认识、促进和手动解决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中存在问题

(一)教师队伍专业素养不高

随着创新创新型创新型企业外联课程的日益普及,创造性教学的建立和两种创造性职业教师标准的确立,教师不仅需要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而且还需要不断发展的教育、广阔的视野、信息技术、设计灵活的创造性课程的能力、更好的学习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但是,对于高校队伍建设来说,教师人数并不是很高,教师的创造力严重不足。

b .缺乏研究多样性的机制

由于创造性教育起步较晚,学校现在没有足够的设备、场所、场所等,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从而关闭了创造性职业相互交流和学习的环境。仅仅对成绩进行评价和评价,就可能破坏学生参与的动力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能力。因此,传统的评价机制不适合发展客户群体,需要建立基于创新型企业举措特征的多样性审查机制。

三、“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

(一)完善顶层设计,形成创新创业支持机制

“双创”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的深入融合,首先要从学校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通过学校整体对融合方案的制定来引导“双创”教学体系、实践平台以及师资配套等方面的教育改革,从全局上把控学校“双创”教育的实施和开展,形成完善的促进和考核激励制度,从各方面激发与释放师生活力和创新创业的热情。目前,“双创”教育改革还不太成熟,地方高校的教务管理部门可以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学校发展建设的突破口或特色,成立专门的“双创”负责机构,整合学校的优势资源,规划部署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路径。这样可以汇聚与协调学校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组织全校不同教学单位的“双创”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各二级教学单位具体负责组织和设计一线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和实践工作。从学校顶层设计到创新创业学院、教学学院实施形成“部署—组织—实施”协同推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机制。

(二)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构建创新创业特色培养机制

一方面,视觉传达专业必须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契机,重新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在课程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积极探索适应新变化的视觉传达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改变以往忽视相关领域能力培养,只注重某类专业操作能力培养的模式,不但要培养具有视觉传达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市场营销、互联网信息应用知识与技能等的人才,还要培养基层、全方位、多元化、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并使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沟通和营销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促使其毕业后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在互联网开放式背景下,视觉传达专业人才培养应打破学科界限,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进行跨专业、跨学科教育,构建创新创业特色培养机制。

(三)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促进配套机制上的深度融合

既然双创教育不是一味的成绩考核,那就需要在评价和激励中,参考学生全方位的创新创业素养,进行综合评定。为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保持高涨的创业热情,改变以传统考试成绩论英雄的考核办法,非成绩性的单一考评,而是融入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如现阶段的评优评先,参加“创青春”、“互联网+”比赛的同学,都有额外加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相应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不能孤立于专业教育而单独存在。目前,我国地方院校高等教育的“双创”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在理念、机制、体系、师资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因此,应该从顶层设计、教学体系的改革、实习实践平台的加强和优质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促进“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从而实现创新型复合人才的有效培养,提升专业技术的核心竞争力,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勇.试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优化融合对策[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0(05):176.

[2]高铭悦,陈黎黎,邱慧丽.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研究——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14):8-10.

[3]冯松宝.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教育探索——以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例[J].内蒙古教育,2020(14):6-8.

[4]刘万太,吕雨农,周展,邓鹏.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机制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14):218-220.

[5]叶宛丽.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化工专业教育的融合研究[J].科技风,2020(14):109.

作者简介:李汶鸿,女,汉族,山东省淄博市,1987年6月,研究生,助教,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