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理解力融合课程下的新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实践 ——以“家乡”主题为案例的教学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3
/ 2

基于理解力融合课程下的新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实践 ——以“家乡”主题为案例的教学实践

伞晶晶

苏州市吴江存志外国语学校 江苏 苏州 215200

随着国家核心素养的推行,课程改革的浪潮在近些年来就从未有停歇过。无论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还是教学方式的转变,都是想将传统的传授倾向的课堂,转向能够激发学生主动的课堂,使其获得知识与技能的的转变。理解力融合课程也是课程改革下的衍生课程,结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死板的知识跳出课本,让单一的学科变得有联系。

  1. 概念界定

  1. 什么是理解力融合课程

理解力融合课程是课程目标在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力,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教学中使用一系列的工具与方法。而实现通过在教学中使用一系列的工具与方法,教师、校长,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人员一道将理解力发展这一目标实现,这充分体现了框架作用,即理解力融合课程框架是一系列的工具与方法。

  1. 要创造怎样的探究环境

以我的班级为例,小班化15人为这样的有效探究提供了人员上的保证,从一年级刚入学在班级座位上就打破了“稻田式”的排布,取而代之的是六角桌的小组分布,小组的几人分别承担了管理员、发言员、记录员、侦查员、服务员等指责,且定期轮换。为了增强学习共同体的凝聚力,成员共同制定了自己的组规和名字。对于班级这个大共同体一样分配,除了15个不同的岗位让学生去尝试认领,还有班级的规则和名字。班级空间的布置也是依据学生喜好和需求的,有功能区、图书区、展示区、挑战区、情绪发泄区等,以这样的开放式的环境让学生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1. 进行怎样的备课

理解力融合课程是逆向设计,它的设计逻辑首先是确立想要达到的学习结果;然后确立达到这个学习结果的证据,通过什么样的真实表现性任务及其有关证据,证明学生达成学习结果,理解事实知识技能;最后设计一系列学习经验活动与教育指导。

以“家乡”这个主题下的备课为例,第一步就是确立让学生们理解人们使用地图(含平面图)表达各种事物的空间分布。那么确定评价的依据就是能否用学科视角去理解这个概念,用学科语言去描述。之后就要学科以及超学科知识的探究去支持学生对此的理解。

  1. 在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一)课程设计准备阶段

在“家乡”这个主题单元当中,要达成两条基本理解,其中一条是人们使用地图(含平面图),表达各种事物的空间分布。要让学生理解这样抽象的理解是有难度的,就需要我们把它分解为几个小问题去探究:1、了解什么是地图?2、如何在地图上描述一个地方的位置?3、如何描绘出一张平面图?

根据这些问题,教师需要结合学科课程标准和相应的知识点来组织探究活动,就比如,在本次的探究中,所涉及到的新数学知识是有关于认识方向。此内容为二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的知识内容,其课程目标是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识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8个方向。能根据给定东南西北4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三个方向,会用上述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和物体间的位置关系。由此可以看出认识方向重要,在生活当中去辨识方向更为重要,让我们把这一点应用到识别地图上,就完成了一个素材的转换。并且融合课程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打破了学科的界限,在搜集素材的过程当中,还应用到了语文部编版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语文园地6》作为参考资料。

(二)共同体探究阶段

也就是说要真实情景去理解和辨别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8个方向,并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准确清晰的表述辨别的过程和方法。因此这节课的开始就注定不是困在小小的教室当中,而是“跳”出了教室来到了操场,原因是这里才是生活的真实情景,从语文园地6的一首儿歌开始:早晨起来面朝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先来通过小组合力寻找太阳方向的活动,先来探究东这单一方向,继而找到其他三个方向。你会发现在这一过程中没有讲授式教学,而是在小组合作下学生们自主完成的。当然探究的过程是需要记录的,事先准备好的探究单就是一个载体,记录员来记录小组的想法,侦查员来与其他组交流他们之间的想法,通过组内的交流得出他们“最满意的”结论。这让学生更加自主的从大自然的角度去认识方向。

当所有小组探究活动告一段落,此时我们共同讨论的话题是你是如何辨认方向的?这是一次交流是一次知识的梳理,也是一次真实性表现任务,需要学生尝试用尽可能标准的语言去描述方法和过程,其他共同体进行提出质疑和讨论,从而激发新的更深层次的探究。比如在这一环节中,班级的一个小女生就对于香蕉组的表述提出了质疑,她的观点是,这样先找出东方的辨别方法是有条件的,它必须是要在早上才可以,因为太阳早晨和晚上的位置不一样。这个质疑同时也引发了另外一个探究,这就当傍晚太阳落山时候的4个方向就变成了:太阳落山,前面是西,后面是东,左边是南,右边是北。这样的结论大家得出后就会让更多的孩子质疑,本来一句很简单的辨别儿歌变得要混淆了,那么能否有好的方法,这样就产生了生活中经验得来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以及向右转得到的东南西北等方法。此时最终要的一点教师作为共同体中的一员是不对这些方法做出是否是好方法的评价,只是选择一种出真实情境,让学生选出更适合的方法。

教师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要有善于抓住真实情境中其他素材,来促进学生的深入探究。比如说,在辨清东西南北4个方向之后,由于太阳照射物体而产生的影子,从而促使学生一起来探究,这这些方向与影子的方向的关系。再比如,老师还可以提出,如果你在野外迷了路,你该怎么办?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产生更深层次的探究。这是我们就进入到那种循环圈当中很重要环节的搜集资料,只是靠讨论是不够的,探究也许需要一些理论和事实去支撑,学生需要查找更多的资料以补充自己的认知,课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就是这样一类作为资料的学习文本。根据阅读上面的一些文字,学生可以学习到: 要是在野外没有了太阳,也没有了指南针,通过判断,上午中午下午影子的方向来判断方向;第二就是北极星,还可以观察树叶的稀稠来判断南方和北方;如果是冬天还可以通过积雪的厚度来判断北方和南方;到了秋天,大雁的走向以及年轮的宽度来判断方向。通过搜集资料掌握到更多的判断方向的方法,而扩充自己的知识网络。

在课程目标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会用上述8个方向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和物体间的位置关系。那么根据主题单元当中的基本理解,在师生共同用粘土制作完学校和苏州的地图之后,就让学生用方位词,来描述平面图上的位置关系。

首先是在小组内互相学习,用三种不同的语言方式来描述苏州不同区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小组派出代表用不同的方式向全班展示并介绍自己的家乡各个区的地理位置关系,而其他小组提出质疑或补充或评价。

  1. 结语

很多时候教学内容可能直接来自学生,学生原来知识经验也会激活,虽然有的时候看似内容少了,但是深度却增加了,课程达到了广度与深度的平衡,脱离现实和重大问题的教学设计,将不断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鲜活世界的人类经验,学生看到多元的文化多元的观点,碰撞形成思维的批判性,学科孤立的壁垒被逐渐打破,每个学生的情感与认知都为更好的相互照顾。把生活当做最好的教材,也是生活教育的最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