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石嘴山市特殊教育学校学校, 753000
【摘要】小儿脑瘫主要是婴儿在脑部还没有成功发育的时候,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造成的运动功能和姿势的障碍综合征,是儿童时期十分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疾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龄段脑瘫儿童进入到特殊教育学校接受康复训练,但由于其生理障碍,尤其是下肢运动功能受限,严重影响了其参与学习生活的质量。对脑瘫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运动疗法”“推拿结合运动疗法”“虚拟现实技术”“综合干预”等能有效改善其下肢运动功能,促进全面康复。
【关键词】脑瘫;病因;下肢运动功能;康复训练
小儿脑性瘫痪又称小儿大脑性瘫痪,俗称脑瘫。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常伴有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行为异常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龄段脑瘫儿童进入到特殊教育学校接受康复训练,但由于其生理障碍,尤其是下肢运动功能受限,严重影响了其参与学习生活的质量。因此,对脑瘫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训练,是提升其学习生活质量的前提。
一、小儿脑性瘫痪病因
在全世界中,都有脑性瘫痪的儿童,并且典型表现是运动障碍,或者伴随其他的障碍问题。在大部分的国家中,该疾病的发病率是1‰到5‰间,然而也会有地域差异,多数都在1岁中发作。在我国,是脑瘫的重灾区,并且我国十分重视脑瘫流行病学调查。
(一)遗传基因
脑瘫患儿中的先天畸形概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近亲组合的脑瘫患病率也很高。同时,该疾病在家族中呈现出聚集性。和小儿脑性瘫痪有关的遗传基因有:染色体异常、拷贝数异常、脑瘫易感基因、单基因突变。在大部分的脑瘫患儿中,主要是散发病例,同时有近亲遗传病例。这与家庭近亲婚配有关;而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等先进生物检测技术应用率越来越高,被发现的与小儿脑瘫的突变单基因数量也越来越多,如GAD1基因、KANK1基因、Olig2等,其中GAD1基因被发现与有近亲婚配家族史的痉挛型脑瘫小儿基因检测中,其共有表现主要包括中重度窒息下降、语言功能严重障碍、下肢活动障碍、全面发育迟缓等。
(二)围生期及产前因素
早产是十分重要的危险因素,并且造成一些不良后果。在国外研究中表明,即便是轻度脑瘫,也会直接造成早产儿的发育障碍。同时,在小儿脑瘫病因调查研究中发现,窒息也是造成小儿脑瘫的重要因素,胎儿在窒息之后脑组织无法获得充分的供氧,使其脑组织产生水肿,或者是脑细胞水肿和坏死等等问题。早产儿的脑瘫发生率比较高。同时,多胎小儿的脑瘫发生率也显著比单胎高,因此,要关注多胎妊娠期,减少小儿脑瘫产生。
(三)先天性畸形
在胎儿时期因为各种因素导致染色体异常,严重的能够导致残疾,或者是死亡。在2014~2015年期间的调查发现,一些先天性畸形都可以使得小儿死亡,并且先天性畸形导致的脑瘫比例是10%。
(四)围生期感染及宫内感染
在孕期的早、中、晚期都可能因为不同的原因导致感染,容易出现严重的不良后果。在孕早期,容易造成流产;在孕中期,直接导致畸形和死胎;在孕晚期,造成早产、生长限制和胎膜早破等等。按照国外的相关调查可知,孕晚期容易产生胎儿感染和缺氧问题,并且伤及到脑组织,提高了脑瘫产生的概率,必须要全面治疗,才能够防止围生儿出现脑损伤。
(五)其他因素
除了以上的因素,导致脑瘫的原因还有绒毛膜羊膜炎、胆红素脑病、母亲再次妊娠和多胎妊娠以及胎儿的宫内发育迟缓等等。其次,一些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也被认为是重要的导致小儿脑瘫产生的因素。比如宫内感染,是在妊娠期过程中,因为单纯疱疹病毒以及弓形体病等等导致的微生物感染问题。比如疱疹病毒能够显著损伤胎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其小头畸形,影响胎儿的脑组织发育等等,从而产生脑瘫。
二、运用运动疗法促进脑瘫学生下肢运动功能康复
运动疗法也称医疗体育,简称体疗(PT):是利用人体肌肉关节运动,以达到防治疾病、促进身心功能恢复和发展的一种方法,所有的运动疗法都是基于骨骼肌的主动或被动收缩来完成的。运动疗法能够提高人体骨骼肌肌力,缓解肌张力,促进局部骨骼肌血液循环,提高人的身体机能。有关研究表明,运动疗法在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中效果明显,是促使脑瘫儿童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脑瘫学生的下肢运动功能康复训练中,主要通过运动疗法增加其下肢关节活动度、调整肌张力、提高运动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增强下肢力量和耐力等。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采用弹力带对脑瘫学生进行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训练。如让脑瘫学生俯卧、仰卧或侧卧,先将弹力带一端固定住,再将另一端固定在学生脚踝上,按不同运动方向和运动量来进行髋关节前屈、后伸、外展三个方向的运动,还可以进行膝关节屈膝动作、踝关节跖曲或背屈动作等,每天坚持完成一定量训练,能达到有效改善脑瘫学生下肢运动功能目的。此外,对于能够站立的脑瘫学生要多进行站立行走训练,主要加强学生伸髋肌、股四头肌的训练。站立时要求或辅助训练学生头保持正中位、上身平直、髋膝伸展、两脚分开;行走时要训练学生两脚交替负重、重心协调移动、手臂协调摆动、保持平衡。运动疗法可以形式多样,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康复训练中来,效果会更加明显。
三、推拿结合运动疗法在脑瘫学生下肢运动功能康复中的效用
推拿又称“按摩”,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结合西医的解剖和病理诊断,用手在人体上按经络、穴位进行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调节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舒筋活血、缓解骨骼肌疲劳等的功效。研究证实,推拿有利于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是治疗小儿脑瘫的重要疗法之一,推拿的开展有利于运动疗法的实施,可提高运动疗法的实效。
以我校一名下肢运动功能受限的7岁脑瘫学生小燕为例,使用推拿与运动疗法干预前,运用《GMFM 粗大运动功能评定表(88)》对小燕进行评估。通过评估发现小燕臀部、大腿前面肌力不足,导致髋关节活动角度小;大腿后面、小腿前面、小腿后面肌肉无力,导致膝关节不能完全屈曲。笔者尝试运用推拿与运动疗法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方法,三天为一个周期(第一天推拿干预,第二天运动疗法,第三天休息),共实施了一个学期的干预训练,经学期末评估发现小燕的髋关节、膝关节运动功能明显增强,这表明小燕的下肢运动功能得到有效改善,运动能力得到提升。
四、虚拟现实技术在增强脑瘫学生下肢运动功能中的作用
虚拟现实技术(简称VR),又称虚拟环境、灵境或人工环境,是综合计算机技术及三维传感技术重建三维视听一体化虚拟环境,患者可身临其境般地与虚拟物体交互,进而完成康复训练。国内外已有研究证实,虚拟现实技术可有效改善脑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
传统的脑瘫学生康复训练方法单调、内容枯燥,导致学生兴趣不高,配合度低。同时,康复教师劳动强度大,工作量高,容易产生疲劳,康复质量不高。有关学者研究指出,在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中,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传统康复训练方法比单纯进行传统训练更能提高脑瘫儿童的下肢运动功能。脑瘫学生通过使用传感设备沉浸在计算机实时产生的虚拟现实环境中,与丰富多彩的虚拟环境进行身临其境般地下肢运动交互活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兴趣及康复积极性,使其康复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同时,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还能根据脑瘫学生每次状态调整训练量和强度,不断提高其积极性并维持训练的动机,有效减少康复教师工作强度,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互动中实现康复的目的。
五、综合干预促进脑瘫学生全面康复
脑瘫学生下肢运动康复训练方法很多,但没有哪一种方法普遍适用于每个脑瘫学生,且由于脑瘫学生个体差异大,在具体的康复训练中教师要视情况具体选择一种或两种甚至多种方法综合干预。此外,我国脑瘫儿童康复训练长期过度依赖医疗机构的康复,家长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用于儿童肢体康复。然而脑瘫是脑组织损伤变性留下的后遗症,也就决定了脑瘫康复不是单纯的肢体功能康复,还应当包括语言、认知、感知、心理等各种功能的康复训练和潜能开发。因此,对脑瘫学生不仅要重视其肢体功能康复,也要重视其认知、语言、心理等各方面的全面、综合康复。
此外,我国有关学者从脑瘫学生家长对康复效果的满意度、配合度等方面以及学生医学康复效果角度研究指出,综合干预在脑瘫学生的康复训练中能起到更积极的作用。此外,在整个干预系统中,不仅要体现医疗和教育的专业价值,脑瘫学生的家庭康复和社区康复更是必要补充和重要保障。脑瘫学生的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只有学校、医疗、家庭、社区形成康复合力,才能促使脑瘫学生顺利回归主流社会。
【参考文献】
[1]秦广彪,马康平,李云林.脑性瘫痪的神经外科治疗进展[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8,34(11):1181-1185.
[2]李玲,贾清政,孙颖,等.海南省0-6岁脑性瘫痪儿童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8,33(5):569-572.
[3]来永庆,徐进. 推拿与运动疗法在脑瘫儿童康复中的效用研究[J]. 现代特殊教育,2016,(05):63-65.
[4]金鑫. 上海市脑瘫儿童综合康复干预及效果评价[D].复旦大学,2012.
[5]李晓娟,王辉. 脑瘫学生教育康复支持系统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0,23(04):31-35.
[6]韩晶,梁明,谢荣. 虚拟现实技术对脑瘫患儿下肢功能康复疗效的系统评价[J]. 中国康复,2020,35(10):54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