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8221993****4015; 2,1303031994****0316
摘要:本文立足于开展分析营销线损管理研究的内外部环境,梳理必要性及紧迫性,从公变线变关系错误、窃电、表计表底缺失、大于3条线路运行方式调整、轻载线路等5个分线线损管理薄弱点出发,提出精益改进举措,着力提升线损管理水平,推动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提升。
关键词:线损管理;精益化管理;分线
1开展分线营销线损管理研究的背景分析
1.1外部环境
电力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国网公司面临落实输配电价改革要求、电价空间收窄、国家出台阶段性降低用电成本政策等多重减利因素影响,盈利水平大幅下降,电网投资能力显著削弱,经营压力前所未有。线损是电网经营企业在电能传输和营销过程中所产生的电能消耗和损失,是综合反映电力网规划设计、生产运行和经营管理水平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之一,通过线损分析,找出影响损失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能够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大的降损效果和经济效益。基于此,开展线损精益改进提升项目有助于电网企业积极应对宏观经济下行的影响,提升经营能力。
1.2内部环境
国网公司为积极应对当前严峻复杂的经营形势,决定在全系统开展提质增效专项行动,要求各级单位将勤俭节约思想、创新发展思维和精益管理理念贯穿于经营全流程,通过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加快推动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型向稳健经营型转变,促进公司和电网高质量发展。线损管理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网省公司要求各级单位大力开展管理降损,压实10千伏分线及台区线损管理责任,狠抓高损线路和台区治理,确保高损线路和台区数量年内压降60%。
2提升分线营销线损管理水平的实践路径
2.1消除存增量顽疾点,实施“系统+现场”深度核查
2.1.1消除“存量+增量”的公变线变关系顽疾点
存量:对于城区电缆存量的缺失指示牌、运行方式复杂的问题,由设备部牵头通过查阅工程资料并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相互印证,确定线路走向,补齐电缆指示牌,建立电缆线路一本清账。对于运行方式复杂的线路,开展及时改造,同时明确较为清晰可靠的运行方式,杜绝再次发生此类问题。增量:加强源头工作质量的把控,制定新上用户从现场勘查、方案制定、图纸审核、PMS建档等各个环节的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和操作流程,加强人员管控、痕迹化管理和考核机制,确保新上用户的线变关系正确性100%。
2.1.2制定“系统+现场”的公变线变关系深度核查机制
基于大数据的系统对比分析:持续开展台账、关口、电量、线损等异常信息校核,建立精益线损管控系统以全面解决同期负损为目标,建立闭环管控机制,扎实开展拓扑关系核查。协同设备部、营销部、互联网部,常态开展数据治理,利用同期线损系统,以线损率为标尺,反向验证源端系统中设备台账与拓扑关系贯通的准确性,实现电网拓扑、设备档案、用户台账、关口计量等信息数出一源。利用数据中心资源,实现配电网设备从10KV出口开关至末端用户准实时运行数据全贯通,系统级基础数据全量自动核查、评价规则迭代更新、质量问题精准定位、现场治理快速有效。另外,对于一些不易核查的设备,还启用了无人机巡查,极大地提高了现场核查效率和准确率。
2.2聚焦窃电特征,实施“大用户+小用户”差异管控
2.2.1基于智能终端的大用户防窃电应用
针对目前大用户窃电隐蔽、缺乏智能管控的根治措施等问题,公司在安装智能反窃电终端基础上,提出基于计量自动化系统采集保护回路和计量回路的电能量数据,对相同时刻保护回路和计量回路的负荷、电量进行比较,主站监测到异常时间超过30分钟以上后,综合对比历史数据,判断用户是否存在窃电行为,实现在线监测,达到防窃电目的。
2.2.2基于“分时分段”的小用户窃电分析
提出中压线损“分时、分段”管理理念,开发“中压线路分时分段线损分析平台”,对国网“四分”线损管理理念加以补充,实现“六分”线损管理法。聚焦线损率长期维持在6-8左右的配电线路,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精准定位线损异常区间,持续、细致摸排出短期性窃电用户、小窃电量用户。“从时间上讲”,将源端数据按“小时级”频度同步上传至管控平台,自动运算供、售电量和线路拓扑关系,实现线损率小时级计算,进一步提升线损分析的颗粒度,使隐藏在“日线损”中的异常用电行为无所遁形。
2.2.3抓住表底缺失症结,实施“客观+主观”专项整治
(1)开展客观因素专项整治活动。
提升在运采集终端性能:常态化开展老旧终端轮换及升级工作,针对时钟超差、不主动冻结、无服务厂家、超年限计量装置,积极开展批量HPLC采集改造,提升一次采集成功率,着力解决采集成功率低、故障率高、抗干扰性能差等问题。常态化开展计量在线监测的分析处理:责任到班组,开展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计量在线监测、时钟偏差等模块的分析与处理,及时发现和处理计量装置接线、用户PT故障、电能时差等异常情况。
(2)开展主观因素专项整治活动。加强部门协调,规范作业流程,缩短流程时限:重新核定新装、增容、故障等流程时限,建立部门流程专职联系人,确保流程节点及时审核,缩短部门协调时间、减少跨部门流程时限。用采系统异常处理要严格执行“112工作机制”,确保专变、台区异常处理不超1天,低压客户不超2天。
2.2.4提升配网运行方式调整共享性,提升管理规范化
(1)提升配网运行方式调整的及时共享性
研究应用配电自动化系统方式异动检索功能,试点建设配电网智能运方新模式,系统定期抽取下一天新开始和新结束的检修申请单,根据检修申请单自动生成转供方案,列出方式调整预变动线路清单,及时共享给分线线损维护管理人员,同时通过与正常运方比对,梳理长期调整的运行方式,消除配电网方式调整引起的10千伏分线线损异常。
(2)强化运方调整的规范性
要求运方调整由调度和现场操作人员当天务必告知配电运检中心,告知内容包括涉及线路、调整时间、调整方式、预计恢复时间,线路运行方式恢复后也务必当天告知。
2.2.5采用“拉网式”排查,实施“一线一指标”策略
(1)实施“一线一指标”,提升管控精细度
为切实掌握每条线路的真实线损利用统计工具建立10kV分线线路日、月线损率波动模型,再根据线损把线路划分为高损/负损、线损不超标但波动超标、线损和波动均不超标但双值比对超标以及合格线路。再通过理论计算、双值比对、管理线损与技术线损确认,最终得出线路线损率合理区间。基于“一线一指标”开展线损指标波动监测,依托“基于网络拓扑的坏数据定位分析方法”,将线损异常问题精确定位到电表、流变、压变、回路等具体环节,提高异常处理效率。在此基础上,推动国网公司在2020年的线损评价中,增加10千伏线路经济运行(线损率在0-3%之间)的评价,细化评价标准,精益线损管控。
(2)优化运行方式,降低固有损耗。
以通过联络点位置的调整、同杆平衡负荷等措施,将轻载线路、小负损线路的负荷调整到合理的范围,避免因线路轻载造成的线损不合格的情况。对于无拉手线路或同杆架设线路的情况,逐步列入工程改造,通过分割负荷、建立联络等方式,对线路负载率进行调整。
3结论
一是线损管理人员技能提升。通过标准化指导、以赛代练、编制典型经验库、强化考核等措施,有力提升各层级线损管理人员的技能水平。二是线损管理更为标准化。先后修订《新上设备投运PMS、线损系统更新流程指导书》《新装、增容、故障标准化流程》《配网运行方式调整标准化流程》《10kV高损线路治理指导流程》等文件,同时还协助省公司完成《同期线损管理办法及标准化操作手册汇编》。三是线损管理基础数据正确率得到大幅度提升。营配贯通率从40%提升至99.9%,档案一致率从60%提升至100%,电量采集成功率从90%提升至99%。
参考文献
[1]黄波,曹春亮.挖掘10kV分线线损数据价值,解决区域型窃电难题[J].科技风,2020(04):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