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青浦区医疗急救中心 上海 201700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患者复苏效果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4月的114例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影响其心肺复苏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应用面罩通气、持续电除颤时长>5min、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长>10min、合并冠心病、年龄>60岁是导致复苏失败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面罩通气、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长>30min、年龄>60岁是导致复苏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患者的复苏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面罩通气、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长>10min、年龄>60岁等,临床需根据其因素做好对症干预工作。
关键词:院前急救;心肺复苏;因素
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心脏骤停是临床上的常见病症,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当会导致患者死亡。采取及时的院前心肺复苏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4月本中心救治的114例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意识突然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符合心搏骤停病况,均为院外发病;患者家属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休克、胸骨骨折者。其中,女41例,男73例;年龄22~83岁,平均(52.32±7.46)岁。疾病类型:溺水2例、触电3例、中毒9例、创伤14例、呼吸系统疾病19例、卒中26例、冠心病41例。
1.2、方法
在接到120急救电话后立即出车,到达现场,确认心跳骤停后,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包括胸外按压,人工通气,期间注意多人轮换,室颤病人立即除颤,并做好转运准备,在不影响救治效果的前提下转至救护车上操作。针对心脏呼吸骤停患者,若通过容量复苏、电除颤、心肺复苏等手段进行救治半小时后,患者仍未恢复自主循环,需征求家属意见,若家属认为患者还存在救治希望,需相应延长抢救时间。心肺复苏成功标准:心率>60次/min,且持续时长>1min;收缩压≥60mmHg;甲床、口唇、面色转红。
1.3、观察指标
心肺复苏判定标准:成功,通过急救,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意识缓慢清醒,心跳恢复,眼球运动,出现咳嗽、四肢抽动等生理反射;有效,通过急救,患者自主呼吸超过20min,但低于24h;无效,通过急救,患者仍无法自主呼吸,心跳未恢复。心肺复苏有效率=成功率+有效率。患者入院后检测收缩压、舒张压、乳酸浓度,同时分析影响心肺复苏质量的因素。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取SPSS19.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影响心肺复苏效果的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面罩通气、持续电除颤时长>5min、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长>10min、合并冠心病、年龄>60岁是导致复苏失败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1。
表1心肺复苏效果的单因素分析
3、讨论
心脏骤停因发病迅速,发展快,常导致患者死亡,心肺复苏是心脏骤停的主要救治方法。本文研究发现,在患者心脏骤停后最短时间内进行心肺复苏能提高患者生存概率。年龄>50岁心肺复苏成功率低,主要是由于患者年龄大多多数器官功能出现不同程度退化,心脏骤停带来的损伤更为严重。心血管疾病者心肺复苏成功率低,由于患者本身心脏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心脏功能明显弱于常人。当发现患者有心室颤动时及早进行电除颤,能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及时建立高级气道和呼吸支持至关重要,能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另外及时运用肾上腺素药物也能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在院前急救过程中,通常患者由被发现至救援人员抵达现场,患者心跳、呼吸骤停时间较长,一般超过最佳实施心肺复苏的时间,降低了复苏成功率。尽管救援人员可以在最短时间抵达目的地,但因缺少现场旁观人员实施心肺复苏,极容易发生因救治不及时而死亡的情况。因此,院前周边群众、目击者才是最直接的人员,唯有他们掌握心肺复苏技术,才可以为患者后续抢救奠定基础。
经大量临床数据显示,心肺复苏易受多种因素干扰使成功率降低,进而对后续抢救质量造成影响。总结影响心肺复苏效果的因素大致包括以下几点:①患者年龄低于50岁,心肺复苏救治成功率更高,这是因为患者年龄一旦超过50周岁,身体内各器官功能会发生程度不一的退化情况,当心跳、呼吸突然停止,对脏器造成的损伤更大,更不易恢复;②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心肺复苏救治效果相对较差。这是由于患者本身存在心脑血管疾病,心脏、脑组织等已经受到损伤,相关器官功能较常人更弱,一旦发生心跳、呼吸停止,对其产生的危害是常人的一倍以上,进而对救治效果造成影响;③心跳、呼吸停止时间越长,对患者的损伤越严重,并且救治越困难。所以,心跳停止时间超过3min患者心肺复苏质量较差。
当前,院前急救工作仍面临极大挑战,心肺复苏效果仍亟待提高,那么,急救医护人员应在保证本职工作质量的基础上,为民众普及急救相关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心肺复苏救治成功率。心肺复苏是针对呼吸骤停患者所采取的有效抢救措施,其目的在于开放气道,重建患者呼吸循环;同时心肺复苏伴随有诸多未知影响因素,因此对其进行综合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长>10min、面罩通气、年龄>60岁是导致复苏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急救时间一直是制约心肺复苏成功率的主要因素,若开始实施心肺复苏治疗的时间越晚,会相应拉长患者脑缺氧的时长,提高患者的神经系统损伤几率。其次,通气方法亦是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因素,现阶段通气治疗措施主要包括气囊面罩通气法以及气管插管通气法,前者虽可有效控制患者病情发展,缩短患者的人工通气构建时间,但由于常会出现呕吐物堵塞气道的问题,后续救治效果不太理想;故目前应用后者更为广泛,气管插管通气法可辅助患者进行换气、通气,有效减少患者的心跳恢复时间,改善呕吐物或分泌物较多患者的病况,但实际操作因构建人工气道难度高、构建时间长等因素影响,常需经验丰富的医护工作者进行操作,以避免意外发生。此外,年龄>60岁复苏失败率高是因为年龄越大的老年患者,其机体免疫能力越差、基础疾病越多,此与心肺复苏成功率息息相关,常会影响其救治效果。
综上所述,年龄、基础疾病、开始复苏时间、电除颤时间、是否建立高级气道均是影响院前急救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尽快实施急救心肺复苏,早期进行电除颤和建立高级气道,对患者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慧,孙淑丽.院前急救对心脏骤停患者复苏成功率的影响因素[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11):1523-1525.
[2]罗林.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8,56(05):104-106.
[3]李庆平,熊秀明.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6):128-129.
[4]李峻峰.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临床影响因素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23):3089-3090.
[5]赵发桐.影响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相关因素回顾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10):94-96.
[6]周咏梅.院前急救心脏骤停采用不同模式心肺复苏救治效果及预后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17,24(02):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