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招远市第二中学 265400
摘要:基于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大力普及,针对核心素养的培养现已成为各学科的一项关键教学任务。有关高中生物学科,应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建立满足其学习需求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体系,在促进学生更全面、更深入了解生物知识的同时,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及成长打下基础。对此,本文将对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培养策略加以简要分析。
关键词:生物学科核心素养;高中生物;培养路径
引言:“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与核心素质教育模式相符。通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一方面是新课改提出的重点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推动生物教育事业进步的主要路径。采取恰当的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模式,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与自然观,从而将其培养成综合能力较强的高层次人才。
一、因地制宜开展生物探究活动
生物教师可与学生实际、学校课程资源相结合,通过一定的探究性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科学思维,而且还能增强其社会责任。在高中生物教材中的有关探究活动,绝大部分可以在学校进行设计和实施,例如研究校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程度。另外,还能结合实际情况对探究性活动进行设计,如“细胞模型制作竞赛”等,以各班为单位制作3D真核细胞结构模型,由小组自己准备材料如硬纸板、橡皮泥以及史莱姆等;或是学校提供3D打印机,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细胞模型。不管学生采取何种方式,在制作3D真核细胞结构模型时,思考细胞具备的亚显微结构有哪种,各种结构的功能怎样进行判断,细胞膜上是怎样排布蛋白质和脂质分子的等,通过制作过程中的问题思考全面认识细胞,有利于对学生功能观的培养,以此助力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
二、以概念教学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
从某种角度来讲,生物课程教学是基于概念教学的逐步系统化与深入化,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概念教学是不能缺失的[1]。从认知理论角度出发,构建概念属于心理产生的结果,至于心理发生应是由相对初级结构朝着相对复杂结构过渡。以构建生命观念为例,需要将学习概念知识点作为基石,以呈现给学生相应的事实性资料对次位概念进行概括,组合若干次位概念之后形成重要概念,最终变会构建生命观念。高中学生理解生命观念以及具体描述,在新课程标准中被明确提出。本文建议可以通过概念图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学概念、知识概念体系,而在此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在课堂中开展概念教学的步骤能划分为以下几步:(1)明确整体概念、重要及次位概念等,旨在概念体系的构建;(2)课堂教学活动设计,采取科学探究模式并依据科学思维,设定可以达成的教学目标;(3)实施课堂教学活动,依据学生真实反馈对教学活动加以调整;(4)反思及评价,通过概念图等手段评价和反馈学习情况,然后依据学生提供的概念图进行教学设计优化。在生物教材中使用加粗黑体表达的句子视为概念划分的主要标准,例如在《分子与细胞》这一单元中一共涉及37个概念,都能采取概念教学模式,下图为物质跨膜运输概念图。
图
1:物质跨膜运输概念图
三、学科创设教学情境
精神涉及的教学情境,一方面可以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在具有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总,需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创设教学情境,例如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环境中进行发现及挖掘,强化生活体验,也能引起学生和生物学知识的情感共鸣,不仅能使其感受到现实中生物知识的重要性,而且有利于养成社会责任感。以客观认知发展程度为基础创设问题化情境,基于学生现有知识,关注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和适度性,问题需做到有梯度、深浅度示意,最好以问题链形式呈现,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对发展知识体系的构建,而且能更好地形成科学思维、生命观念等相关素养[2]。除上述教学情境也可以采取故事情境、媒体情境以及主题讨论等,总之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能促进情感培养和知识建构,从而提升生物教学的实效性。
四、注重生物科学史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相比其他学科,生物有着十分浓厚的科学色彩。那么,在对生物学科素质进行培养的过程中,生物教师应该深度挖掘学科的内涵进,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增加一定的科学史知识,在学生了解有关生物知识点的同时,培养探究精神以及探究信念。以交豌豆实验为例,教师在介绍这部分内容时,教学起点可以是孟德尔的实验研究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到提出并明确某个定律有原因的,也就是在对有关知识进行研究时需充分发挥科学精神作用。
结束语:教师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时,需将有关核心素养的内容有序地渗透进各项教学活动。同时,教师应合理采用信息化教学设备、现代化教学方法,将生物问题与学生现实生活有机融合,逐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生物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卜乐.基于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培养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7(09):195.
[2]王瑛璐.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培养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8(02):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