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科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计算机教师对中职学生进行课程教育时应该关注到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的运用价值,在教育特色把握基础上设计多元化的教育方案,引导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多个层面探索和结构梳理,以此在理念革新基础上推动课堂教学优化发展。教师应该在学科特色把握基础上思考通过哪些方式提高课程教育的创新性,引导班级学生深度探索知识点并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利于提升学生们的知识体验。本文分析中职计算机教师怎样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开展知识讲解和实践能力培养。
关键词:计算机;中职学生;现代教学方法;教育方案;课堂教学
前言: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指导中职学生对计算机知识进行多个层面探索,也没有关注到班级学生呈现出的学习能力,限制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综合能力的培养效果。所以计算机教师应该在课程特色把握基础上设计多样化的方案,引导中职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多个层面探索,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综合能力。这样能在资源整合与灵活运用基础上构建高水准的计算机教学平台,通过多种现代教学方法运用提高中职学生的探索和理解能力。
一、立足导学案运用引导中职学生预习课程知识,提高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探索和预习的能力
计算机教师应该围绕课程特色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案,通过现代教学方法运用提高中职学生对教材内容地体验程度,在教学特色把握基础上强化学生们的知识体验。因为导学案可以引导中职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预习,在知识整理基础上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对教材内容地体验和实践运用能力。所以学科教师能立足导学案运用引导中职学生预习课程知识,提高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探索和预习的能力。
以“计算机发展及应用领域”教学为例,教师应该围绕教材内容进行导学案的制作,通过导学案引导中职学生对教材进行多个层面探索,在知识预习和整理基础上获得更高水准的知识体验。重视通过导学案的运用让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生活运用和数据概念等内容进行预习,在内容梳理基础上构建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获得更高水准的知识体验[1]。教师需要在中职学生预习基础上开展进行针对性的知识讲解,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梳理能力,通过现代教学法的运用提高课堂教学的优化发展。
二、围绕重难点内容营造问题探究情境,利于增加中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知和记忆效果
灌输教学不能指导中职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知识进行探索,未能关注到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需求,限制课程教育的落实效果。所以教师应该在当前背景下革新陈旧的授课思维和能力培养方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构建生动化探究平台,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多个层面探索和运用体验[2]。本文认为教师需要围绕重难点内容营造问题探究情境,利于增加中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知和记忆效果。
例如开展“计算机系统基本组成”单元教学时,学科教师应该在课程内容把握基础上提出多个层面探索问题,通过问题情境营造引导班级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思考和结构梳理,利于提高学生对教材内容地体验程度。“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系统有哪些?”“主要部件的名称和作用是什么?”“如何对计算机的技术指标和系统性能进行评定?”“思考ASCII码的概念和编码原则是什么?”这样能通过问题情境指导中职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探索和结构梳理,在内容整合基础上推动课堂教学的优化发展,利于中职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索和结构梳理。
三、通过项目教学法运用构建高水准的探究平台,强化中职学生对课程知识地体验程度
计算机教师对中职学生开展课堂教学时应该关注到项目教学法的运用价值,在课程资源把握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思考与体验,立足现代教学运用提高学生的知识梳理和结构整合能力。所以教师可以通过项目教学法运用构建高水准的探究平台,强化中职学生对课程知识地体验程度。
在对中职学生开展“信息安全与知识产权”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出项目探究任务,鼓励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和项目探究对教材内容进行探索,通过项目探究让学生对信息安全和病毒等内容开展项目探究[3]。这样能通过项目探究提高中职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探索和项目分析的能力,利于提高学生们的知识体验。
结论:综上得知计算机教师能立足导学案运用引导中职学生预习课程知识,提高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探索和预习的能力。同时,教师需要围绕重难点内容营造问题探究情境,利于增加中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知和记忆效果。此外也应该通过项目教学法运用构建高水准的探究平台,强化中职学生对课程知识地体验程度。
参考文献:
[1]杨杨.“少教多学”视域下“学生师徒制”模式初探——创造分层高效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课堂[J].科技视界,2020,13(32):88-89.
[2]韦秀行.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实践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27(01):173.
[3]宋静涛.“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融合的教学设计——以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WORD邮件合并内容教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79):29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