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15
/ 2

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张园园

浦江县中余乡中心小学 浙江 浦江 322200

摘要:在小学教育时期,科学课程的占比很大。观察能力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培养目标,想要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就必须积极采取创新的教学手段。本文主要论述了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希望可以为相关教师提供有力的参考,从而提升教学模式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调动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培育和完善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观察能力;培养

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事业的稳步实行,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也大力为学生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成为教师当前的首要任务。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也能使学生发现无处不在的科学元素,进而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基于此,教师应该明确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现实意义,将科学课程与多元化教学手段有机整合,助推学生观察能力的形成和完善,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个问题展开简单研讨。

一、创设多媒体情境,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小学生处在较低的年龄段,对于参与科学观察活动的态度大多是源自于兴趣。兴趣不仅是学生产生主动观察行为的先决条件,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第一要素。在过往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采取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不仅导致教学气氛缺乏活力,也无法激发学生的科学观察兴趣,进而导致学生观察能力发展迟缓。面对这种不良局面,教师必须意识到教学模式中的不足之处,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积极创设多媒体情境,一方面可以构建智慧型科学课堂,另一方面也能触发学生的多重感官,调动学生的科学观察兴趣,从根本上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1]。例如,在教材《各种各样的天气》一课中,本课的知识具有较强的概念性,学生对于观察活动的参与兴趣比较低迷。针对这种不良学情,教师可以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中搜集与天气现象有关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并将这些资料展示给学生,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情境,也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的观察兴趣。通过对资料的细致观察,学生知道并会区分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也能用语言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二、优化教学流程,提升学生观察的有序性

对于科学现象的观察需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这种顺序涉及到两个方面,第一是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第二是科学观察的行为顺序,只有落实这两个顺序,才能显著完善学生的观察能力。然而从以往的小学科学教学来看,大部分教师都没有做到这一点,他们在教学流程安排方面缺乏合理性,不仅限制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也导致学生观察顺序混乱,进而增大了学生观察能力的养成阻力。针对这些弊端,教师在新时期的科学教学中应该积极优化教学流程,一方面可以增强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观察的有序性,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为学生观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创造有力的先决条件。例如,在教材《观察物体》一课中,教师在备课阶段就可以合理规划教学流程,设计五种感官观察物体的活动,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声音、软硬、味道和气味等特性入手辨识物体,不但可以提升学生观察的有序性,也能帮助学生了解保护和正确使用感官的方法,从而有效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感官敏锐度。

三、开展实验探究,强化学生的实践观察能力

科学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课程,大部分科学现象和知识都需要依靠实验反映出来,实验教学不仅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的主要途径,也是培育小学生观察能力的有力手段。但是从以往的小学科学教学来看,很多教师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输出和讲解,而省略了关键的实验步骤,不仅使学生丧失了宝贵的观察机会,也导致学生的观察能力无法产生实质性提升。基于此,教师必须明确实验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在新时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大力落实实验探究,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观察机会、深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强化自身的观察能力,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2]。例如,在教材《旋转的陀螺》一课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制作陀螺和玩陀螺的实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观察陀螺、探索光的三原色,不但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透彻了解陀螺的外形和特点,也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手动操作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观察能力,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探索科学知识的乐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以及自主学习意识。

四、鼓励观察记录,深化学生对科学现象的理解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小学科学教学的观察能力培养。小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记忆和观察能力都比较薄弱,在了解科学现象之后,很少有学生能做到过目不忘,所以相应的记录是非常有必要的。除此之外,实施观察记录也更便于学生日后的复习。基于此,在新时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习需求,采用观察与记录双管齐下的教学模式,大力鼓励学生边观察边记录,让记录贯穿于挣个观察活动,一方面可以深化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记忆和理解,另一方面也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效率

[3]。例如,在教材《螺丝刀和螺丝钉》一课中,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拧螺丝组装玩具的实验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让学生准备好记录本,指导学生细致观察螺丝刀、螺丝钉以及螺母,鼓励学生一边开展实验活动一边记录实验过程和现象,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使用螺丝刀、螺丝钉以及螺母的技能与窍门,也能深化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记忆和理解,从而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观察能力,彰显记录对于学生观察能力的提升效用。

五、渗透生活元素,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科学现象和科学知识都提炼于现实生活,学生所习得的科学知识技能也终将运用于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对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来说,生活无疑是最广阔的课堂,生活元素也是最为优质的教学资源。基于此,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过程中,应该夯实生活教育理念,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来做,积极渗透生活元素,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探知科学和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从而让学生的观察能力产生质的飞跃。例如,在教材《常吃的蔬菜和水果》一课中,教师就可以事先准备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蔬菜和水果,将蔬果作为教具,不仅可以有效拉近学生与新课知识的距离,也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而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强学生对新课程的探索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把蔬菜和水果展示给学生,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近距离观察这些蔬菜和水果,运用摸一摸、闻一闻等多重方法进行感知,使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加深对蔬菜和水果的认知,不但可以显著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也能使学生体验到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促进小学生观察能力的长效发展。

总结

总而言之,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仅可以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科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基于此,教师应该顺应趋势,以强化学生观察能力为核心目标,优化科学教学模式,多角度激发学生的科学观察兴趣,多层面引导学生习得正确的观察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迈入更高的阶梯。

参考文献:

[1]隆晴.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1(02):159-160.

[2]彭永华.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分析[J].新课程导学,2020(26):58+66.

[3]卜凡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措施[J].智力,2020(10):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