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过度恋物现象的心理分析及调适对策构建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14
/ 2

小班幼儿过度恋物现象的心理分析及调适对策构建研究

管小琴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党湾镇勤诚幼儿园


【摘要】恋物行为是指儿童对某种特定物品的依恋,在这种特定物品的陪伴下,儿童能获得安全感和慰藉,而一旦离开它,儿童容易哭闹,严重会导致儿童失眠、拒食。而过度依恋是通过反复的体验让我们产生情绪上的依赖,最终发展为一种心理障碍。本文本文以真实案例入手,分析阐述了一种用于幼儿过度依恋心理情绪的方法,该方法从教师引领、绘本助力、同伴帮助、家园助推四个角度立体化共同作用,为幼儿教师处理类似问题提供了参考。有针对性地开展了阶段性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恋物行为、习惯

【情景再现】

源源(化名)是本学期的小班新生,每天来幼儿园虽然没有大声哭闹,却对他的“阿呦”(一块小纱毯)情有独钟,心情不好,或是上课安静时,他总会把“阿呦”拿在手上又含在嘴里吮吸,别的孩子坐在前面上课,他会一个人坐在桌子旁边拼命的吮吸着自己的“阿呦”。午睡时他会牢牢的抱着“阿呦”,小嘴也总是离不开它。平时一抱就是一整天,老师的引导对他丝毫不起作用。

一、恋物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生理

“恋物”的源头,即安全感的缺失。在通过和源源妈妈的交谈中了解到,源源这一行为是从断奶后开始的,妈妈在源源断奶后开始把孩子交给源源奶奶照顾,自己经常加班,晚上源源也都跟着奶奶睡。陪源源的时间也不是很多。源源爸爸长期在外地工作,常常几个月不回家。孩子和爸爸在一起的时间少之又少。

  (二)心理

源源是本学期来的新生,从来没有上过幼儿园,对这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在一定程度上会有不适应。再加上我们班是老生班,其他孩子对这新来的小朋友也不是特别熟悉,也不是特别愿意和他一起玩。他在自理能力、学习能力方面和其它孩子也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对自己不够自信。通过平时的观察,不难发现,孩子喜欢抱着、含着、抚摸着自己依恋的物品,他在这种身体接触和摩擦中,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放松,在吮吸自己的小纱毯时,他的世界突然就安静了。

表1:前期行为的发展状况:

自理能力

吃饭需要老师喂,握勺技能不足;不能清楚表达自己的需求。

学习能力

不会使用剪刀;不会举手回答问题。

同伴交往

喜欢独处,不会主动与人交流,也不愿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二、恋物行为的应对及其策略

(一)教师引领——懂你

1正确看待“恋物”行为

在上午活动时,源源又偷偷地抱来了他的“阿呦”,一边吮吸着,一边听我上课。当我与他的眼神交汇时,他不自觉地看向了窗外。我继续上课,眼神不再有意识地看他。而这时源源反而听得更专注了,听到有趣的地方还忍不住的笑出了声。在整一堂课中他都没有主动回答过一次问题,但是在课堂中他还是表现得较为专注。

我的思考: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会把幼儿的“恋物行为”,看作是一种心理疾病,即恋物癖。“恋物癖”是变态心理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但是恋物行为指的却是儿童对某种物品的特定依恋,这种特定物会满足幼儿对安全、依恋的需要。所以,“恋物行为”和“恋物癖”是不能划等号的。在源源发生恋物行为时老师并没有去过多的干涉,没有去强制性的阻止他这一现象,也没有用异样的眼光去过多的关注他。

  1. 关注对待幼儿需要

  午睡时间到了,源源又抱来了他的小纱毯,他把小纱毯紧紧的抱在怀中,给它盖上被子,又扯出其中的一角满满的塞进嘴里,小眼睛紧紧地闭着。我在他的小床边坐了下来,轻轻地拍着他的身体,又轻轻地在他耳边说;“宝贝,我知道啊呦是你的宝贝,可是你这样把它吸在嘴里它会疼的,咱们来个约定吧,我们用小牙齿轻轻地咬一点,不把它吸疼,行吗?。”源源用力的点点头。没过多久源源就进入了梦乡。

我的思考:

在源源午睡是他每次都会把小纱毯塞满整个嘴巴,如果睡觉过程中毯子堵住气管,后果将不堪设想。但是如果强行的拿走源源就一定会反抗,甚至哭闹,所以,我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方法,告诉他毯子也会疼,先让他轻轻的咬住一个小角,而没有强行的拿走,这样他也能接受,而且依然能安然的睡。

(二)绘本助力——移情

绘本《索菲和小葫芦上学去》,讲述了索菲和两个小葫芦之间的故事。刚进入幼儿园的索菲心里,只有小葫芦们才是她的好朋友,她对幼儿园的一切很排斥,不愿意接受其他的孩子成为她的好朋友。当我把这个温柔的故事,讲给源源听后,源源非常喜欢,他觉得故事中的小葫芦就是他的“阿呦”,除了“阿呦”之外,其他小朋友和老师也能成为他的好朋友。

我的思考:

幼儿的移情能力是指:在同伴交往过程中,理解他人的需求,感受他人的情变化,并在日后的同伴交往中面对相似情况能够快速理解的他人的方法。情感换位,在故事学习中让源源感受到故事中小毯子对阿文学习生活的影响,产生共鸣,逐渐有了摆脱的念头。

(三)同伴帮助——转移

源源性格内向、孤僻,常常不能融入小伙伴的游戏,喜欢一个人独自游戏。自主游戏开始了,源源来到纸杯区,一只手抱着纱毯,另一只手开始拿着纸杯进行垒高。由于一只手的缘故,上面几层纸杯总是放不好,不一会儿纸杯又倒了,源源的脸上表情凝重。这时,我让性格活泼的优优上去帮忙。源源不作声,但是也没有排斥优优的加入,不一会儿在优优的帮助下纸杯越垒越高,源源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我的思考:

通过小朋友们一起帮助、交流、游戏,让源源慢慢的接受幼儿园这个群体,感受到幼儿园里的快乐,对幼儿园、老师、小伙伴产生好感,让他逐渐走出自己内心的小世界,学会交往。慢慢的接受除了“阿呦”之外的人和物。降低他的紧张焦虑感,提高他的安全感和自信感。

(四)家园合力——助推

  伟大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曾说到:“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效果。”家长们的支持,对教师的工作将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应该及时和家长沟通,让家长们了解“恋物行为”的利和弊,明确“恋物行为”长期发展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1.达成共识

家园达成矫正幼儿“恋物行为”的共识。这是帮助幼儿矫正 “恋物行为”的有效前提。为了更好的了解幼儿,我们通过家访、电访等不同的形式与源源父母的达成共识,明白其危害,并且一起制定方法策略。

  2.制定方案

父母在家里要多花时间在孩子身上。尽量多一点时间来陪伴孩子。比如,孩子入睡时有陪伴,入睡的过程中,可以拉着她的小手或抚摸他的额头给他讲故事,分散孩子的对依恋物的注意力,使孩子慢慢减少对恋物品的依赖,让恋物习惯慢慢被纠正,不能让孩子独自抱着“依恋物”睡觉,父母对他的关注、爱护是非常关键。

  3.循序渐进

我们明白,矫正幼儿的“恋物行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入园初期,也就是3岁左右是孩子依恋行为最强的时期,家长和老师在正确对待孩子 “恋物行为”的同时,也要秉承循序渐进的原则。例如,孩子的父母可以定期到幼儿园陪孩子参加家长开放日、亲子游戏等活动,鼓励孩子大胆与同伴交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让他们顺利摆脱“恋物情节”。

三、收获与思考

我的收获:

通过一系列的辅导与干预,源源的“恋物行为”明显改善,语言发展、学习能力、同伴交往、自理能力等方面有了很明显的变化。

效果见下表:

表2:心理辅导干预的进步表现

发展领域

具体发展情况

语言发展

愿意说话,偶尔能主动交流。

说话较完整,表达较清楚。

自理能力

会独立吃饭。

握勺技能已掌握。

同伴交往

有固定的几个玩伴。

能尝试与同伴合作游戏。

学习能力

上课比较专注。

已经学会使用剪刀。

(一)逐渐接纳群体生活,感受愉悦心情

孩子都是需要玩伴的,在轻松快乐的集体氛围中,他们会表现的非常自然。现在的源源已经不会整天带着他的“阿呦”了;睡觉时他也不会把它塞进嘴里了,而是让他安静地躺在旁边。现在的源源每天来园总能开开心心的,已经慢慢喜欢上了这个大家庭。因为,集体的生活才是温暖愉悦的。

(二)慢慢融于同伴游戏,体会自信与快乐

虽然干预的时间不长不长,但我们还是欣喜的看到了孩子的进步。每时每刻都会把小纱毯放入嘴里的现象已经基本没有。由于“恋物行为”的改变,源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性格也变得开朗了许多。有时遇到不开心的事会主动告知老师;和他一起游戏的小伙伴也越来越多了;他还学会了自己动手吃饭。以前使用剪刀对他来说是件麻烦事,而现在他却喜欢上了做纸工。家长对于我们的工作,也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十分感谢老师对孩子的辛苦教育,同时也增进了与孩子的感情。

我的思考:

通过本次的实践研究,我认为孩子的“恋物行为”是应该被引起重视的,3岁左右是孩子依恋最强的时期,不管是家庭还是幼儿园,在此阶段,应该正确面对孩子的行为,冷静处理,帮助孩子渡过这一特殊时期。我们在辅导时,和孩子应该是平等的,让孩子先从接纳开始,再慢慢走进孩子的内心。我们可以采用家园合力、同伴互助、绘本引入等方式,让孩子慢慢的改变“恋物”行为,使孩子更健康快乐的成长。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