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对初中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12
/ 2

浅谈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对初中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祁星

保山曙光学校

摘要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品德,树立责任意识,积极地生活态度,对学生成长起着基础性作用。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充分运用道德与法治课对初中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 初中生 思想道德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对初中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上的学科优势,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在学校德育中的基础性、导向性作用。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一)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新课程的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倡导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学习;提倡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想象空间,让他们有自由的思考空间。原苏联教育家suhomlinski 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思想德育中,更应重视学生的自身活动,让他们通过自主实践,加深认识,增强经验,养成习惯。因此,可以秉持上下求索之精神,创造多种活动情境,借助于积累学生个体的经验,以活动为中介,通过角色扮演、创造情境、模拟场景体验、分享经验、谈话交流和行为培训等丰富的活动形式,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引导学生通过相应心理体验,认同、接受规范和价值,而施予积极的影响,来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

  1. 动情以情,深化思想认识,提高教学效率

情感在一个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概念化、孤立化地传授和记诵知识,而没有一些必要的感情体验,那么这种思想品德教育就只能停留在记忆层面,停止于口中,而不能转变为相应的德行。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启发他们内部的动力,然后运用这一动力,最有效地激发自身的潜能,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在情感上的教育是不可忽视的。道德与法治课的德育教育在学校中是否得到落实,取决于教学内容与德育的内容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而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则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情感与环境因素也是重要因素,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其开放心扉,引导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教师用情施教,态度诚恳,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情感。由此产生相应的感觉体验,容易接受被渗透到的内容。学生乐于学习,老师寓教于乐,师生彼此尊重、相互关心、携手共进,这样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学生接受被渗透的内容。

(三)巧妙运用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初中生心理发展速度相对滞后,思想观念还不成熟,模仿性强,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学习榜样来发挥德育作用,因此在课堂上应引述典型的案例。典型的案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能铸造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可以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重要性和道德情感的教育。典型案例可以用正反面案例,可以是哲理故事,也可以用名人轶事,或者用笑话寓言,或者是新闻事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判断、学习榜样优秀的品质,学会自我对比案例中一些反面角色的缺点,从而自我改之。

二、拓宽教学渠道、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思想道德教育包括大量实际问题,单靠教学不能完全解决,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仅有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活动形式有两种:一是自我教育形式;二是社会教育的形式,即“请进来,走出去”。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学生直接参与实践活动来提高道德践行能力。既可以利用节日。例如:母亲节到来,布置为妈妈尽孝心的活动;组织爱心行动等;也可以以学生本身的问题为重点开展活动。例如:针对浪费严重问题,举办“反浪费演讲”;针对学生沉迷于网络,举办“中学生上网利弊”辩论赛等。“请进来,走出去”是用社会的力量,启发和教育他们。请进来,主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或学生存在的问题,请相关人员进行专题性的讲座。例如:为了加强安全教育,可请交通局或安全局有关部门人员作报告;为宣传禁毒知识,可邀请公安局、戒毒所相关人员进行专题讲座。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达到在课堂上不能实现的效果。走出去,是根据课程内容或学生的疑惑,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与外界交往中进行比较、鉴别、提高认识,深化思想认识,提高道德践行能力。

  1. 收放结合、松紧适度、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

对初中生的教育管理,既不可因怕出问题而采取“全封闭”管理,也不可美其名日的“培养能力”,而实行“自由放任”管理。收放结合、松紧适度是最好的选择。一方面,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宽松环境;另一方面,要在合适的时间、地点对学生提供帮助,指导、教育必要和限制。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管理需要潜移默化,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良好的道德培养。如果我们仅仅是用一种空洞无味的话讲教,硬行向学生灌输一种观点或思想,学生就算能够理解这一观点和思想,也无法渗透到学生的灵魂中,更不能转化成为行为,这样学生容易受到别的诱惑,甚至转向反方。如果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来开展生动形象的教育活动,使学生从被动到主动,变为“我要做”,学生会不经意地接受了所传授的思想与观念,使这些思想与观念由内化到外化的转换,从而实现了教育目的。

四、教师以身作则、修炼自身心理素质、为学生树立榜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人格会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发展与形成。所以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特别是课堂上,教师要学会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健康的心态,不能把烦恼和怨愤转移到学生上。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老师,更要具备广泛的兴趣和丰富的知识,让学生感到佩服并被吸引,而且时常涉及到学生的兴趣范围,有利于和学生的交流;微笑着面对学生,积极鼓励他们、时刻地让他们感受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信任和尊重;在言谈中,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乐观向上,宽容大度,幽默睿智等心灵品质,培育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春风化雨般感染学生。

总之,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中,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艰巨任务,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确立德育理念。德育并非一个简单的过程,从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来看: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主客体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产物,也是主体内部思想矛盾运动的转化结果。因此在德育中不仅要重视道德知识的教育,而且要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从内化向外化转变,即把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观念和规范都纳入了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了自己意识体系的有机构成分,再把自己的道德意识转变成为行为表现和习惯。教师应准确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性,努力使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2]张大钧.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

[3]陈宗杰.有效教学—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4]吴铎、彭承福.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
[5]胡德海.教育学原理,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9.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作者简介:祁星 女 汉族 31岁 本科学历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

中学二级教师 邮箱: 1184629262@qq.com 邮编:67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