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第二实验小学 366100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学生能否独立思考成了生活、学习一项不可缺少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可通过 “趣味情境 ”--为学生的独立思考提供催化剂,“学为中心”--给学生的独立思考创造空间,“有效问题”--为学生的独立思考“添砖加瓦”,“思辨质疑 ”--让学生的独立思考“拔节生长”等途径。
关键词:独立思考 趣味情境 学为中心 有效问题 思辨质疑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填鸭式”的课堂,教师在台上讲得津津乐道,学生在下面学得一头雾水。到了完成作业、质量监测时,总能听到教师无赖的说:“这些知识课堂讲过,为什么还是不会?”“这题我们都做了很多遍了,怎么还这么多人做错?”追其原由,课堂中教师一味的讲授,学生被动听讲,少了独立思考的空间,缺少数学思维的训练,缺少对知识本质的自主探索,致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综合能力弱化,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笔者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趣味情境 ”--为学生的独立思考提供催化剂
好的学习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自然地主动思考,对数学学习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首先要确保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
如,四年级的《平均数》一课,执教教师以本班学生的期中数学测试成绩导入,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上,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与价值。接引导学生思考:“以班上哪位同学的成绩做为代表我们班同学本次考试水平合适?“以最高分的同学为代表?”学生认为不合适,因为大部分同学没能达到这个水平;再追问:“以最低的分数为本次考试成绩为代表?”学生同样不赞成,因为绝大多数同学的成绩都超过这个分数。将学生置身在这样真实、有趣的情境中,在教师的问题引领,自己的思考、辨析中,同伴的质疑、补充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训练,独立思考能力得以培养。
二、“学为中心”--给学生的独立思考创造空间
“四会”是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学为中心”是培养“四会”,落实核心素养的前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到自己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学生的“学”放在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互动,共同探究,形成研究性课堂的局面。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知识掌握等情况,要关注学生在数学中的疑难困惑。学生会的,老师不说,给足空间与时间让学生主动说理;学生不会的,以适当的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推理,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形成关键能力。
如,五年级数学《位置》,关于确定位置,学生在二年级时就能用第几组第几个来表示,用“数对表示位置”学生自己看看教材同样能轻松掌握。因此,课堂教学中,对“如何确定一个人(或物)的位置?”教师不用过多的参与,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由表达,并适时引导学生说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学习经验总能将其道理分析到位。而对于“为什么要用两个数来确定位置?”“数对除了可以确定位置,还有什么作用?”学生则是存在思维盲点。因此,在学生表达自己对确定位置知识的认识、掌握情况后,教师就要抛出有效问题“为什么要用两个数字确定物体的位置?”引导学生在问题中先独立思考,再动手画一画,然后与同伴说一说,教师适时的点拨一下,最终明白用数对确定位置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此教学过程,教师没有过多的参与,而是将“学生的学”致力于课堂教学的重要位置,学生在自主的学中思考,在独立思考、同伴交流中思辨,在教师不多的问题中明辨,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为中心”,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能力,为培养“四会”,落实核心素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有效问题”--为学生的独立思考“添砖加瓦”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有效问题的设计很重要。如何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教师要结合教材,分析解读教材设计意图,明确一课知识要点,探寻知识背后的本质、思想,根据学生学习的困惑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数学问题。
如,五年级的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中有三个知识点: 两端都栽问题(棵树=间隔数+1);一端栽一端不栽问题(棵树=间隔数); 两端不栽问题(棵树=间隔数-1)。要让学生掌握这三个模型并不难,多做练习学生自然能熟练。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对“棵树与间隔数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存在思维的盲点。究其原因,是学生对于“点”与“段”知识认识的不到位,数学空间思维、想象思维的不足导致的。因此,实际教学中,在让学生掌握这三个模型的同时,不妨提出这样的思考:为什么两端都栽问题是“棵树=间隔数+1”;一端栽一端不栽问题是“棵树=间隔数”; 两端不栽问题是“棵树=间隔数-1”?接着让学生动手画一画植树问题、找一找树与间隔,思考树的位置,间隔的位置,从图形中抽象出“点”与“段”,在“点”与“段”的一一对应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至此,学生不但掌握了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探寻知识本质的过程。此过程不只是单纯的记忆知识,掌握技能,更多的是培养了思辨能力、推理能力。
四、“思辨质疑”--让学生的独立思考“拔节生长”
“我们需要愿意参与知识辩论,能基于理性和证据评估和判断事实能力的人。”这是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在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可见,学生思辨质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课堂教学中,当学生面对教材、同伴、教师的解答、方法,有意识引导学生探寻知识的本质,多样的解法,提出自己的思考,指出他人的不足,这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起到“拔节生长”之功效。
如,五年级的《小数乘法》例1的教学,计算3.5×3,教材给出了三种方法:①应用乘法的意义3.5+3.5+3.5=10.5;②单位换算3.5元=35角,3元×3=9元,5角×3==1.5元,9元+1.5元=10.5元;③积的变化规律3.5扩大10倍,35×3=105,105÷10=10.5。这三种方法都是将新知转化为旧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对三种解法均能明其道理。但教学到这,学生只掌握了计算小数乘法的基本知识与计算技能,如能在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将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计算?”“转化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三种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在这样的问题引领下独立思考,质疑反思,无形中学生的思维得以训练,数学学习能力得以提升。当以后面对相似的情境、类似的问题时就能适时迁移,独立思考。
总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是学生学好数学,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是这个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应明确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建立“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思考兴趣、通过设置“趣味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思考,通过有效问题的提问、引领培养学生思辨质疑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
本文系“2020 年大田县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策略研究》课题编号TKTX-201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