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皂户李镇中心小学 251717
摘 要:在素质教育理念愈加深入人心的背景下,情感教育的实施成为了现阶段的热门话题。作为小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学也不例外。基于此,以下就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作为载体,着重分析情感教育的实施价值,希望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情感教育
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健全学生人格素养与价值观念的重要渠道,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实施情感教育是推动教学改革进程的有力举措,更是推动学生全方位发展的必由之举,值得受到充分重视。
一、构建情境课堂,培养情感态度
不可否认的是,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社会性课程,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将教学局限在基础概念的教学上,更关键的是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以此激发学生的思想与情感。加之小学阶段的学生尚处于成长发展的初始时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有待形成,教师应当在完成基础任务的前提下进行更加直观的渗透,让学生学会以积极的心态迎接生活中的挑战。基于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情境的构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深刻认识到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并对其萌发浓厚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完善自我 健康成长”中的“学会尊重”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通过“争当心理咨询师”的形式引申出课本中的案例,让学生为刘菲同学施以援手。具体来说,教师首先抛出引导性的疑问:“刘菲同学尊重自己吗?不尊重自己的表现有哪些?”此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出了各种不尊重自己的表现。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假设刘菲依旧如此,那么可能会带来哪些后果?这又会给她带来哪些消极影响呢?”以此引导学生明白不尊重自己所产生的后果[1]。在上述过程中,教师并非简单地解决他人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案例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什么是尊重自己的表现,并且学会将其付诸于实践。
二、联系现实生活,拓展学生思维
作为学生学习、成长道路中的引路人,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一点,即“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换言之即从教材中获得的知识相对肤浅,要形成一个更加透彻的认识,亲自实践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完成基础内容的教学,还有必要将其延伸至生活实践之中。通过生活化教学的实施,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加真实的生活化环境,以此深化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散和拓展。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丰富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例如:在教学“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中的“地球——我们的家园”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同学们,地球母亲给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哪些必需的资源呢?请大家想想,假设没有了这些资源,人类会如何?”此时,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道:“地球母亲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基本条件。”还有的说道:“除了提供生存的基本条件以外,还为人类创造了衣食住行等生活所需的资源,如食物、能源等,假如没有这些资源,那么人类将无法生存。”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将道德与法治学习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在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关系的同时,明白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应当学会保护环境、爱护环境。
三、开展课外实践,建立正确价值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不仅会萌发道德认知,还会产生情感方面的共鸣,使自己受到良好的感染与熏陶,从而转变处事方式,并加以实践。需要注意的是,课外实践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现实生活中的有力体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需求进行场景的选择,为学生的课外实践助力[2]。例如:在教学“多样文明 多彩生活”中的“探访古代文明”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本节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懂得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创造了人类文明,保护文明世界的文化遗产,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批次去参观我国的文化遗产,如兵马俑、苏州古典园林、故宫以及颐和园等,并以此开展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学会保护文化遗产,不随意破坏,也不允许别人破坏文化遗产。课外实践是对教学的有效延伸,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并且强化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情感教育的实施,可以从构建情境课堂、联系现实生活以及开展课外实践三个方面入手,以此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真实、更具情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为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思维意识的拓展以及正确价值的建立创造有利前提。
参考文献:
[1]高明. 浅谈《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策略[J]. 进展:教学与科研, 2020(5):55-55.
[2]丛波. 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情感教育[J]. 考试周刊, 2019, 000(038):137-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