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病病因学研究与临床诊断新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01
/ 2

龋病病因学研究与临床诊断新进展

张宏毅

武汉市新洲区妇幼保健院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龋病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是加重或诱发全身疾病的主要口腔疾病,是人类重点防治的非传染病之一。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资料显示,全球恒牙龋患病率居所有疾病首位,发病率居第二位,乳牙龋发病率位居第五位1。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龋病的发病机制、早期预测、群体防治、临床诊疗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全生命周期龋病管理新理念的提出更将龋病纳入全身慢性病防治体系,有望从患龋个体的精准治疗和高危人群的重点防治层面,推动龋病有效防治水平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龋病;病因学;防治体系

一、龋病病因学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重点围绕口腔微生态、龋病核心微生物以及龋病与全身健康开展了系统研究,深度解析与完善了龋病的发病机制,为龋病的综合防治奠定了坚实基础。

1.龋病的核心微生物:口腔微生态系统由口腔微生物群落与宿主共同构成,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全身的、牙颌的、食物的因素等造成口腔微生态失衡,口腔细菌向病理性组成演变,成为疾病核心微生物,牙菌斑生物膜产酸增加,促进牙体硬组织脱矿最终导致龋病。口腔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研究发现,龋病患者口腔微生物结构较健康人更简单,细菌间相互拮抗关系较少;不同龋活跃度人群牙菌斑微生物组成与功能有显著差异,致龋菌斑与糖代谢相关通路较非致龋菌斑显著上调;变异链球菌在患龋者健康牙釉质及白色病损表面检出率低,在成洞性病损中检出率较高,而乳杆菌属则在隐匿性龋损部位更活跃;韦荣菌属、双歧杆菌属、丙酸杆菌属、放线菌属以及其他产酸链球菌也在龋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3, 4

2.龋病易感性基因:龋病的发生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与龋病相关的候选基因主要与牙釉质形成、免疫应答及唾液蛋白等相关,其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影响龋病易感性。成簇蛋白编码基因TUFT1rs3790506中T等位基因、釉原蛋白编码基因AMELX rs946252中T等位基因、成釉细胞蛋白编码基因AMBN rs4694075的C等位基因在龋病人群中的分布频率较高;β-防御素1编码基因DEFB1 rs11362 G/G型个体具有较高的龋失补指数;唾液富脯蛋白编码基因PRH1和PRH2中的Db、PIF、PRP12型个体患龋风险较高。

二、龋病的诊断技术

龋病发生于牙体硬组织,出现龋洞后无法自行修复,因此龋病的早期诊断对维护天然牙健康、实现高风险人群的重点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龋病的临床诊断仍主要依赖于视诊、探诊与影像学检查的结合。其他一些非侵入性技术为早期龋的检测与诊断提供了辅助,主要包括染色法、电阻抗技术(electrical caries monitor,ECM)、光纤透照法(fiber-optic transillumination,FOTI)、激光荧光技术(laser fluorescence,LF)和定量光导荧光技术(quantitative light-induced fluorescence,QLF)等。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非侵入性龋病检测与诊断技术多开发于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近年来关于龋病早期诊断技术的研究并无突破性进展,传统的视诊、探诊与翼片结合仍是最适用于临床的龋病诊断技术,在现有临床证据下,ECM和QLF有助于诊断早期非成洞龋。

三、龋病的预防策略

1.全生命周期的龋病管理: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患龋风险与发病特点存在差异,基于龋病风险评估的全生命周期龋病管理是现代龋病临床预防和治疗的关键策略。全生命周期龋病管理理念认为,应针对备孕期、孕期、婴幼儿期、学龄前期和学龄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全人群进行龋病的群体管理;针对包括社会因素、经济与教育因素、全身因素、口腔局部因素、唾液因素、微生物因素、氟保护因素、饮食因素的不同风险因素和风险程度,进行龋病的风险评估和个性化管理,最终达到控制龋病进展并重建牙齿结构与功能的目标。全生命周期龋病管理需要建立与完善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龋病管理档案,连续观察生长发育、口腔健康与龋病状况,探索龋病综合病因的积累效应规律并制定有效的应对方案;建立适合我国人群特点的龋病风险评估系统,采取措施重点防控龋病风险因素,加强对个体和家庭的口腔健康促进。

2.氟化物防龋:氟化物防龋被认为是20世纪口腔预防医学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其防龋机制主要为促进牙釉质再矿化、降低牙釉质脱矿程度和抑制细菌代谢产酸。全身用氟主要通过调节饮水中的氟化物浓度,在牙发育过程中摄入过量氟化物存在患氟牙症的风险。局部用氟最常用的方式为含氟牙膏刷牙以及专业涂氟。局部涂氟可有效逆转乳牙和恒牙釉质白斑的进展,但局部长期应用高浓度氟化物可导致变异链球菌耐氟菌株的机会生长。

3.窝沟封闭:窝沟封闭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用于预防儿童及青少年乳牙与恒牙窝沟点隙龋。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19—2025年)》中提出,2025年我国儿童窝沟封闭服务覆盖率的目标为28%。目前常用的树脂基质窝沟封闭剂可有效预防窝沟龋,在2年观察期内,与未做窝沟封闭的牙相比可降低11%~51%的龋齿。近年来新型玻璃离子窝沟封闭剂材料的研发及其与局部氟化物联合应用,进一步推动了窝沟封闭在龋病预防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GBD 2016 Disease and Injury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Collaborators.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incidence, prevalence, and 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for 328 diseases and injuries for 195 countries, 1990-2016: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6 [J]. Lancet, 2017, 390(10100): 1211-1259.

[2].王兴. 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3].HeJ, TuQ, GeY, et al. Taxonomic and functional analyses of the supragingival microbiome from caries-affected and caries-free hosts[J]. Microb Ecol, 2018, 75(2): 543-554.

[4].SolbiatiJ, Frias-LopezJ. Metatranscriptome of the oral microbiome in health and disease[J]. J Dent Res, 2018, 97(5): 492-500.

[5].XiangZ, LiZ, RenZ, et al. EzrA, a cell shape regulator contributing to biofilm form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in Streptococcus mutans[J]. Mol Oral Microbiol, 2019, 34(5): 194-208.

[6].LiZ, XiangZ, ZengJ, et al. A GntR family transcription factor in streptococcus mutans regulates biofilm formation and expression of multiple sugar transporter genes[J]. Front Microbiol, 2018, 9: 3224.

[7].LuM, XiangZ, GongT, et al. Intrinsic fluoride tolerance regulated by a transcription factor[J]. J Dent Res, 2020, 99(11): 1270-1278.

[8].LeiL, LongL, YangX, et al. The VicRK two-component system regulates streptococcus mutans virulence[J]. Curr Issues Mol Biol, 2019, 32: 167-200.

[9].PengX, ZhangY, BaiG, et al. Cyclic di-AMP mediates biofilm formation[J]. Mol Microbiol, 2016, 99(5): 945-959.

[10].ChengX, ZhengX, ZhouX, et al. Regulation of oxidative response and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synthesis by a diadenylate cyclase in Streptococcus mutans[J]. Environ Microbiol, 2016, 18(3): 904-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