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胃痛的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01
/ 2


中医治疗胃痛的研究进展

刘培忠

武警内蒙古总队兴安支队卫生队 , 邮编: 137700

摘要: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从病因病机而论,祖国医学认为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为“水谷之海”,“仓廪之官”。“气为血之帅”、“气滞血亦滞”。通则不痛,气血调和也;痛则不通,气血瘀滞也。,慢性胃脘痛的发生又与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有密切关系,肝病在先,胃病在后,临证表现以肝胃不和型多见。

关键词:胃痛中医气血双调疏肝和胃辛开苦降

胃痛,又称“胃脘痛”、“胃气痛”、“肝胃气痛”,是以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胃痉挛等疾病。胃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多发病证之一,胃痛主要是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所记载。

1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为“水谷之海”,“仓廪之官”,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在《素问·举痛论》中指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素问·痹论》又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证治汇补·心痛》又云:“服寒药过多,致脾胃虚弱,胃脘作痛。”总之,不论是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还是情志不遂、脏腑功能失调,最终均可导致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而发生胃痛。

2中药治疗

胃痛虽然是较单纯的病证,但其成因却很复杂,古往今来,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胃痛的治法也不尽相同,很多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从不同的方面对胃痛进行辨证论治,均取得较好疗效。

2.1气血双调法

《景岳全书·心腹痛》曰:胃脘痛“无不皆关于气,盖食停则气滞,寒留则气凝。所以治痛之要,但察其果属实邪,当以理气为主”。祖国医学认为“气为血之帅”、“气滞血亦滞”。通则不痛,气血调和也;痛则不通,气血瘀滞也。在这一理论基础上,何进[1]记载张焱教授采用气血双调法治疗胃痛,在治疗胃痛临证施治时,常通过调气以达到和血之目的,使“气行血亦行”,气血调和,自然痛止。朱树康等[2]采用自拟胃痛方,其中有党参30 g,苍术10 g,生地30 g,麦冬10 g,三棱10 g,莪术10 g,柴胡10g,陈皮10 g,白术10 g等理气化瘀之品,治疗慢性胃炎22例进行疗效观察,总有效率达100%。范国华[3]记载在临床实践中把胃痛分成气滞、血瘀和虚证三大类型,本着郁者疏解,瘀积者消导,虚损者补之的原则,采取调气以和血、和血以调气、调气以温中的治则,以六郁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胃痛,使气通血和,疗效甚佳。马玉芳等[4]介绍了李遇春教授多年治疗胃痛临床用药的学术经验,概括胃痛的常见病因有三种,即:滞、虚和瘀。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深刻的揭示了胃痛发病的机理,“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入络入血”,“胃痛久则屡发,必有凝痰聚瘀”。李遇春教授认为气滞是胃痛发病早期和常见病因,胃痛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久病入络,即可形成瘀血,这是胃痛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关键所在,所以在治疗上运用丹参饮理气活血来治疗胃痛取得很好疗效。李健[5]以“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补气以温中,和血以养阴”为根本法宝,谨守“腑气以通为和、腑以通为补”的原则,用调和气血法来治疗胃痛,取得很好效果。在临床上,还有很多医家从气血方面来治疗胃痛,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2.2疏肝和胃法

张世筠等[6]研究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表明:胃痛患者除肝阳化风、血虚生风外,其余各型肝证的总积分均高于正常人,即肝证越严重,则越易罹患胃痛,可见胃痛与中医肝证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张效科等[7]认为慢性胃脘痛的发生与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有密切关系,肝病在先,胃病在后,临证表现以肝胃不和型多见,治疗慢性胃痛应以疏肝和胃法治疗为主。脾胃的受纳运化,中焦气机的升降,均有赖于肝之疏泄,《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土得木而达”。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庞嘉言等[8]记述了杨贵荣老师的经验,认为胃痛当首责之于肝,因肝之疏泄功能失常,气机升降失调,脾胃运化失司,胃失和降,不通则痛,故发胃痛,所以在临证治疗胃痛时常常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进行加减,收到较好的疗效。王志强等[9]记载岳在文认为胃痛虽然病位在胃,而脏腑则与肝有密切关联,因为在生理上,肝气以疏,胃气方降,而胃为水谷之海,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则调和,不降则滞,反升为逆,通降是胃和的表现,通降正常则出入有序。因此,岳在文在治疗胃痛上,主张重在调肝,以疏肝和胃、疏肝泄热和柔肝和胃为治疗胃痛的大法。

2.3辛开苦降法

“辛开苦降”法源于张仲景《伤寒论》,是将辛温与苦寒两种截然不同性味的药物配伍使用。周长庆[10]、韩玉全[11]将此法用以治疗胃痛,以左金丸为主方进行加减,黄连、吴茱萸二药一辛一苦,一热一寒,一升一降,开散之中寓通泄,通泄之中寄开散,清热不忧寒,散寒不忧热,相反相成,调整气机,平衡阴阳,在临床上取得很好效果。

3展 望

中医治疗胃痛,除上述疗法外,还有穴位植线法、穴位注射法等,与西医相比,中医治疗胃痛具有较大的优势,中药药源广泛,价格低廉, 而且安全,无毒副作用,容易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因此,中医治疗胃痛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很好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何进.张焱教授治疗胃痛经验撷萃[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18(4):491-492.

[2]朱树康,周国荣,左少坤,等.自拟胃痛方治疗慢性胃炎22例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5):498.

[3]范国华.张子俊副主任医师治疗胃痛经验拾萃[J].甘肃中医,2004,17(7):12-13.

[4]马玉芳,龙一梅.李遇春教授应用丹参饮治疗胃痛经验[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6):513.

[5]李健.调和气血治疗胃痛临床浅探[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4):366.

[6]张世筠,王先春,周群清,等.肝证与胃痛患病关系辨析[J].中医药学刊,2004,22(6):1 055-1 056.

[7]张效科,王国栋.慢性胃痛从肝论治的立论依据及意义[J].四川中医,2006,24(9):30-31.

[8]庞嘉言,陈斌.杨贵荣治疗胃痛经验[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1):22.

[9]王志强,岳慧.岳在文治疗胃痛经验述略[J].中医药学刊,2004,22(6):986-987.

[10]周长庆.“辛开苦降”法在胃痛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04,20(12):37.

[11]韩玉全.辛开苦降治胃痛[J].青岛医药卫生,2004,36(6):433.


作者简介:刘培忠,男,1974年,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卫勤管理工作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