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影响下的汉语词汇——以中国古代佛经汉译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7
/ 2

翻译影响下的汉语词汇——以中国古代佛经汉译为例

陈甜 陈琛 李小花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预警学院 430019


摘要:从汉末到宋初的一千多年间,佛经翻译经历了发展、高潮和衰落,对中国的哲学思想、语言文学、绘画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语言文学领域,通过转移借词、混合借词、音译借词、翻译借词和新用文化负载词等手段,在现代汉语中留下了印记。

关键词:汉语;词汇;佛经翻译;


一、中国古代的佛经翻译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印度。公元前三世纪,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派遣僧徒出国传教,促成了这一世界性宗教的繁荣。中国历史上,汉代前的布教活动无法考证,遂将传入时间定为汉代。魏晋南北朝,随着民族迁徙和进一步融合,形成了佛经翻译的第一个高潮。唐朝,中国的佛教体系渐趋成熟,佛经翻译空前鼎盛。宋朝后,佛经翻译逐渐衰落。纵观历史,佛经翻译对中国的哲学思想、语言文学、绘画艺术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语言文学领域,起到了扩大中文词汇、扩充语法结构、发展音韵学和反切法、丰富修辞手法以及为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提供素材的作用。


二、佛经翻译方法对于汉语词汇的丰富

佛教典籍多由梵语著成,和汉语差异巨大;翻译过程中,大量新的汉语词汇得以产生。从借用方式而言,主要可分为转移借词、混合借词、音译借词、翻译借词和新出现的文化负载词五类。

(一)转移借词

转移借词是赋予原有的汉语词汇梵语新意,即“汉词佛意”,从而扩大汉语词汇的原有词义。

“功德”一词,语出《礼记·王制》“有功德于民者,加地进律”,原指“功业与德行”。在汉乐府《安世房之歌》“君臣男女,有功德者,靡不褒扬”一句中,“功德”仍被拆成两字单独理解。但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它被视为一个不可拆分的词,“多泛指念佛、诵经、布施等佛事”——此义项便是由佛教典籍《大乘义章·十功德义三门分别》中的“功谓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槃,能度众生,名之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云功德”转借而来,指普度众生的功能和行善所获的德福,也可指世人拜佛诵经布施供养等行为。通过翻译,“功德”的世俗化意义被扩充到宗教领域,完成了词义的扩大。

(二)混合借词

混合借词即“梵汉合璧”构词法,指的是所借入词在构成成分上来自其它语言,通过音译成为汉语之后,意义仍然相对晦涩,为方便理解,会在音译词前或后加上新词用于表意。

现代汉语“忏悔”中的“忏”由梵语“Ksama”的音译“忏摩”省略而来,意为“忍”,指佛教讽诵的一种经文,也可指佛教中请人容忍宽恕的教义,此处取第二义。“悔”则是意译,是梵语中的“自申罪状”,有“追悔”、“悔过”等构词方式。所以“忏悔”是由梵语音译的“忏”加古汉语里的“悔”组成,从而被赋予宗教含义,引申为“追悔过去之罪,而于佛、菩萨、师长、大众面前告白道歉,以达到灭罪的目的”。

(三)音译借词

音译也称译音,指用发音近似的汉字翻译外来语,用于译音的汉字不再保留自身原意,只保留语音和书写形式。

“魔罗”一词中的“魔”由梵语的Māra翻译而来。据传,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苦修期间,Māra用洪水、火焰、雷鸣和闪电来攻击他,又让三个女儿诱惑他,但没能阻挡他彻悟的步伐。因此,任何阻扰修行的障碍,包括内心中的不安、愤怒、贪心等烦恼,都可称为魔。最初的译经者通常将Māra译为“磨”,取“磨难”、“磨砺”之意。到梁朝武帝时,认为该字应“从鬼不从石”,因为鬼“能逼恼人故”,自此,汉语词汇中才多了一个“魔”字。

(四)翻译借词

翻译借词采用本族语的构词方法,创造出新词汇,表达原文意思。某种程度上说,翻译借词即“意译借词”,和“音译借词”互为补充。

“法宝”在现代汉语中指“用起来特别有效的工具、方法或经验”,前身是佛教三宝——“佛”、“法”和“僧”。其中“佛”指“成就圆满佛道”,“法”指“根据教法涅槃解脱”,而“僧”指“弘扬佛法”。后世将“法”与“宝”合译为“法宝”,用于指佛所说的法,又指佛教信徒用的衣钵、锡杖等。

(五)新出现的文化负载词

狭义上而言,“佛经”是佛陀所言的汇编,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广义上,“佛经”进一步分为“经”、“律”、“藏”,其中“律”是教徒或信众的纪律或行为规范;“论”是对教义的解释或阐述。“论”部分经常使用比喻或者寓言解析佛教义理。后来,部分典故进入汉语,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手法。

“借花献佛”最初出于《过去现在因果经》“今我女弱不能得前,请寄二花以献于佛。”一说是释迦牟尼为闹蝗灾的小镇平息灾难后,一位穷人借来鲜花,献给佛祖,以表谢意。时至今日,可用于指“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三、结语

佛经翻译作为特殊的翻译活动,对汉语词汇的扩大起到重要作用。如何正确认识佛经翻译的作用,如何辩证思考这一千年过程,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9-44.

[2] 董梅,赵玉闪,陈劲帆. 佛经翻译对汉语的影响[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27(5):72-73.

[3] 马祖毅. 中国翻译简史: “五四”以前部分(增订版)[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18-95.

[4] Ding Ling. A Descriptive Study on the Alienating Strategy Applied in Sutra Translations from Sanskrit to Chinese[D]. (master’s thesis).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2006.

[5] Schleiermacher, Freidrich. 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on[A]. in R. Schulte and J. Biguenet.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An Anthology of Essays from Dryden to Derrida[C].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