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第一初级中学 311241
案例背景:
记得有一天,我在所教班级里就“减负”这个问题对学生们进行调查:对你们来说怎样才算是减负?3分钟的独立思考加上2分钟的讨论,学生们给了我一个笃定的、一致的答案:这是不可能的!细问原因,众说纷纭:课内减负课外增负、担心成绩不好、家长压力、要中考等。
听着孩子们无奈地笑着述说,我想不仅是学生们自己,很多人包括家长们都将“减负”理解为减少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那就会使自己减分数,也就意味着可能落在别人的背后,意味着考不上理想的高中。
在刚过去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的记者会上,教育部长陈宝生这样解释负担:“我们讲的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指的是违背教学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育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这一部分,我们把它叫做负担。”所以,减负,是把“过重”减为“适量”。想想初中时代的自己:好像负担很少从内心或者外界没有出现强加在我身上,而是一种以学习为乐趣的动力,让我一往无前!《三国志》中说道:“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面对多、重、难、繁的课业现状,我结合自身体会,借课外“小制作”,从思、做、说、写等方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减学生心灵之负担。
案例一:简易照相机
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我带着学生们到实验室去,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书本的探究。但由于上课时间有限,有一半同学未完整完成实验,记录相关数据。完成的同学中,还有一部分只是按部就班地按书本顺序完成实验,填写数据,没有自己的思考和对规律的整理。加上做实验时,学生们仍需要看书,教室环境不够暗,蜡烛烛焰跳动,对所成像是否清晰判断不明,光具座移动不灵活等原因,课堂效果欠佳,课后仍需要我黑板上作模型图,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后,再加习题巩固。
在另一个班,我和学生们分析在实验室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议学生课后自制器材,研究相应的规律。他们做了以下装置:取用一个两端开口的硬纸筒,将其纵向剪一条缝,用来移动老花眼镜镜片和自己买的“F”字的LED灯;在纸筒的一端蒙上并固定好半透明的宣纸;移动老花眼镜镜片和LED灯,测量物距和像距。这样,既可以保证光源清晰明亮稳定,又可以使像清晰呈现。很多同学和家长一起,动手动脑,记录数据,拍摄视频对自己选择的实验材料、设计的实验装置和实验过程进行讲解。在课内,我们一起再次展示自己的“小制作”,分享实验结果。
最后,这个班的学生们还学习致用,设计了利用物体放在离透镜2倍焦距之外时所成像特点制成了简易照相机:用一个方纸盒,一侧开一个孔,孔处固定凸透镜后将两端开口的薯片圆筒盒固定,另一侧固定宣纸。
案例二:自制弹簧测力计
在学习“力的测量”时,由于实验室器材有限,其中一个班我只是拿着几个不同类型的弹簧测力计到教室里进行展示,请个别同学来讲台上近距离观察并说说结构,然后结合学生演示实验的数据总结得到它的原理。在做习题检测时发现,不少学生需要翻书,从书本上找相应的答案,学习效果欠佳。同时,很多同学对弹簧测力计很陌生,生活中不常见这种测量工具,但是却想尝试着用它去测量不同物体受到的各种力。
对此,在平行班,我提议学生们根据所学的原理自制弹簧测力计来代替习题巩固。他们找来木板、塑料板等较硬质的材料作为面板,找来家里的大大小小的弹簧,将弹簧第一圈金属与原方向垂直,做成拉环,将筷子固定在面板上,用钩子固定在弹簧另一端,固定好自制指针。带到学校后,我将钩码放在教室里,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制作面板上的刻度。在制作的过程中,已经巩固了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原理,对学生来说,比做题更有意义和动力,玩的不亦乐乎。
当我们在学后面的“重力”和“摩擦力”的时候,学生们就能用自制的弹簧测力计探究“重力大小的相关因素”、比较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大小。
案例三:迷你水电解器
在学习“水的组成”时,为了让学生能真实观察现象,我带去了实验室的电解水装置。在课堂上,电解产生气泡速度很慢,现象不明显,电解了一节课只产生了一点点气体。我和学生们一起分析了电极老化、气密性差等可能的原因后,就通过视频播放了演示实验,然后做习题巩固知识。对于失败的现象,让学生对学校的实验硬件设施表示不满,他们更多的希望能亲眼看到现象,亲手检验氢气和氧气,而不是从习题中理论认识这一切。
为了改变这个现状,燃起学生的兴趣,在另一个班,我布置预习作业:查阅相关信息,自制水电解器。学生们借助网络的帮助,绘制结构图,将塑料瓶剪成两半,底座充当水槽,在瓶盖上打两个孔固定2B铅笔芯和铁钥匙两个电极,用蜡烛油密封,拧紧瓶盖后将上半部分倒置在底座上,用两只针尖被蜡封的针筒倒置在其中当集气管。第二天,很多同学将自己装置拿到课堂上,用导线连接电极与电源,进行展示时,发现水电解并没有反应。我们进行多种尝试:加大电压,在水中加入稀硫酸或NaOH溶液等。当有学生的装置成功出现大量气泡时,其他同学越加兴奋,纷纷像他取经。最佳的装置在短短6分钟内就收集5mL氢气和2mL氧气,学生们还自己亲耳听到了氢气燃烧的轻微爆鸣声,亲眼看到了氧气能使带火星的火柴复燃。
下课铃声响起,课堂结束了。过了几天,有学生饶有兴趣地跟我说:“那次浏览网页时发现了水质电解器,我让爸爸从淘宝给我买了一个,我们一起做了另外的尝试,将它插入自来水和自家桶装水,发现会有奇怪的现象,这是为什么?”……
“小制作”,大成效
1、以生为本,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们总希望教师将知识都“嚼细嚼碎”后“喂”给他们,如果这样,当他们碰到略有难度或者陌生的题目就不会自己思考着去解决。在课堂学习之后,学生对知识都有个消化的过程,不少学生由于不能及时消化而逐渐对学业失去信心。对学生来说,减少书面作业是天大的好事,以“小制作”的形式代替传统重复的书面作业,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巩固已学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热情。
2、学以致用,提高动手创新能力
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是“天之骄子”,父母什么都能帮助其满足,没有动手的必要,也就失去了动手的机会,降低了观察的兴趣,使得他们生活常识很欠缺,连火柴如何使用,什么是羊角锤都不知道,也很少提出问题。而在科学里,任何探究都始于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身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小制作”的选材,都来自与生活中的低成本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主动探索本以为高端却“近在咫尺”的世界,对学生来说,将产生极大的学习动力。比如“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如果只是走形式的实验教学,学生只能带着为难情绪对规律进行记忆,然后反复在各种习题中“遨游”。而自己设计的模型,学生通过耳听、眼观、脑想、手动等过程,逐步掌握规律,迫切希望知识得到应用,充分发挥了“小制作”的促进作用,变“学科学”为“做科学”。
3、高效学习,将生活和科学将融合
一般“小制作”的任务我会在周五结合本周所学或者下周的教学计划进行安排布置,要求学生拍视频讲解或者写报告展现。有其他任课老师担心制作占用太多的课余实践,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据统计,制作所花的实践不会超过一个小时,且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并不感到负担,反而是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边玩边学,教、学、做合一,学生直言:“我最期待科学课!”
随着“小制作”的不断开展,学生自主、自由、自信,体会学习的快乐,也快乐地学习。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但我们仍然会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