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时代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5
/ 2

机器时代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邱璐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330000


  1. 科技“义肢”:滋长语文学习“伪思考”

维利里奥和斯蒂格勒都把技术物视作“义肢”(prosthesis):在维利里奥这里,义肢改变了“知觉后勤”(譬如望远镜改变了我们对距离和维度的体验);在斯蒂格勒这里,义肢则是一种“药”(同时是良药和毒药),当人们不加思考地肆用义肢,那就形同“磕药”。[1]其实随着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高效便捷,酷炫的刷脸支付,保姆式的GPS导航,SIRI的语音呼叫等等,可是伴随“超脑”的崛醒,而人类似乎不断出现的技能退化,拥有了科技义肢,人们似乎都忽略了关于“人工非智能”的存在,盲目的相信与依赖让我们丧失了生存及提升的重要能力,不知不觉走进了“系统性愚蠢”的陷阱,而学生作为心智并不成熟的群体,就更容易臣服于来自科技义肢的帮助。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然而现在大数据的“倾囊相助”,弱化了“思考”这一关键步骤,学生会通过“百度一下你就知道”得到所有资料与答案,“自主”获得了落实,但是“探究”确引人深思,同时也让语文课程教学有更深刻的审视。人工智能助力下的语文课堂可能看似热闹繁荣,但如果无法平衡二者的关系,将会是文明的落寞。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理性的思考才获得真正存在的价值,而云端计算这些“体外器官”,已经习惯于帮助人们去思考,更甚达到深度学习,而建立于数据之上的“伪思考”才会真正让人愚蠢,也是对人全部尊严的冒犯。在这场与人工智能的拉锯战中,必须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让语言文字散发它们的生命力。

  1. 机器反主:重提坚守审美红线

其实当下人工智能的文学写作仍旧是低水平的、复制拼凑的,人工智能通过形式上的特殊性迷惑大众,它的意象词语连接生硬,没有贯通的情感表达,这很容易导致人在利用机器辅助时也容易陷入依赖、抄袭的泥沼,很多学生阅读着满足最低欣赏水平的文本确浑然不知……在关于“人工智能对审美产生的影响”调研中显示,能完全区分人工智能和人类诗歌的人占40%,但仍有25%的人错误率高达50%。另外,相对于现代诗而言,古诗的辨别难度要高出百分之四十五。由此可见,人们的阅读敏感度并不高。[2]而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要打破这个局面,做好语文学科边界的把关人。新时期提出的审美文论内涵是主张“人”的文学,在“人”与“非人”的对峙中,应当建构起核心是“人”的思维模式,并且主张从审美标准出发更加严格规范作品的生成。

要将审美价值放在自身阅读过程中的重要位置,不能被高科技的噱头和看似专业的文学形式蒙蔽了双眼,审美是人的基本生存领域中不可缺失的要素,它与认知、实践共同构成了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基于对审美的生存论价值的认识,审美教育应该直指人的感性生命的塑造与情感力的提升。[3]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把审美情趣的培养作为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而语文课程标准更是把审美能力作为学生重点培养的三大能力之一,也有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当下人工智能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状态,必须要明确机器创作出来作品的接受者还是人,机器学习的内容不仅有现成的众多大家作品,更应该包括文字组合方式背后的情感纽结原理,用情感归拢文字,以期更高的审美价值。

现代教育尤为强调以人为本,语文学科作为母语教育的载体,在中国社会正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它承载着重要的社会责任。语文课程建设与实施,需要以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目的驱动发展,学生在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寻找信息资源时,也必须要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主体性地位,确证个体的独特性,不能被机器的协助束缚住头脑,反而被异化为机器的附庸。[6]

  1. 角色冲击:教师重思教学艺术

有人预测,在不久的将来,人类的许多职业将被人工智能取代,包括作家、翻译、记者、教师等都将面临“失业”的危险。但不管怎样,人工智能与教师的相遇或者遭遇已经不可避免,无所逃于天地间,寻求改革、提升素质、学习技能、与时俱进的专业化教师发展方向已渐成共识且不可逆转。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学习所有学科的工具,语文教师必须更加重视自身的发展。“什么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决定教师能否被替代的,不是人工智能,是教育的本质,是学生的需要,是贯穿其中不变的教育之理、教育之道。”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除了传播知识外,教育还担负着让人们具备正确对待这些知识的态度的使命。”s.拉塞克与g.维迪努在《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一书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7]教育是以人文主义为基础,语文教育则更加注重人文关怀。

在人工智能的冲击下,语文教师应不再满足于当知识的搬运工,而是要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协调者。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同时要求自己培养持续学习的能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语文教师不仅要输出,还要培养学生识别信息的能力,同时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促成学生学习过程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当然应该语文教师也要自觉提高自身教育创新的本领,直面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大胆参与创新探索,勇于进行教育实践,不断创新自身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突破育人瓶颈障碍。同时锻炼自我努力练就三大本领,即“爱商”“数商”“信商”,才能成为依然被学生需要的人。

[4]

黑格尔说:“密涅瓦的猫头鹰黄昏时才起飞。”不论是在哲学中还是语文教学中,都需要不断反思,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语文教师需要自省与努力,用真心去做机器不能进行的,在这场科技“进化论”中,优胜劣汰仍是生存的不二法则,语文教师必须终身学习更好发挥主力作用,正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人工智能会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突显教学的教育性与教育的教学性,促进人的综合发展,但不变的仍是教育自身及教育的本质。

  1. 吴冠军.速度与智能——人工智能时代的三重哲学反思[J].山东社会科学,2019(06):13-20+160.

  2. 宗思源.诗歌算法、审美生产与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遭遇[J].智库时代,2020(03):233-234.

  3. 余虹.关怀生命的语文美育探寻[J].中国教育学刊,2014(03):76-81.

  4. 王青.人工智能文学创作现象反思[D].河北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