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涪县的建置沿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5
/ 2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涪县的建置沿革

张莎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涪县”为西汉高帝六年时始设,自设立起,无论是其名称及所属州郡都多有变迁。特别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因为政权更迭迅速,此时的行政区划极度混乱,一再废置改隶。西晋末年出现了双头州郡的特殊现象,从西晋到北周时期,涪县由隶属于梓潼郡逐渐过渡到隶属于巴西郡,其名称也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涪县;沿革;变化


前言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较为动荡的时期,这种动荡不仅表现在军事、经济等方面,而且在地方行政区划和地名的命名、变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了解某个地区的行政建置,对我们进一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学术界关于涪县在魏晋南北朝的沿革研究相对较少,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涪县名称的变化、涪县与当今绵阳的关系等方面,并且散见于当地的文史资料选之中,缺乏系统的梳理研究。笔者拟通过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涪县的命名以及隶属变化,总结其发展规律。

一、两晋时期的涪县

刘备据蜀后,将原本隶属于广汉郡的涪城改归梓潼郡管辖,“刘备据蜀,又分广汉之葭萌,涪城、梓潼、白水四县,改葭萌曰汉寿,又立汉德县,以为梓潼郡;[1]”蜀汉时期,梓潼郡统有葭萌,涪城、梓潼、白水,汉寿,汉德六县。涪城为梓潼郡所统六县之一。

晋代的地方行政区实行为州、郡、县三级制,西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将汉寿改为晋寿,《晋书》载:“梓潼郡,蜀置,统县八,户一万二百。梓潼、涪城、武连、黄安、汉德、晋寿,剑阁、白水。[2]”涪城为梓潼郡所统八县之一。

西晋初,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3年) ,沿习蜀汉,置梓潼郡,郡治在梓潼,管辖武连、黄安、创门、白水、涪县、汉德六县。在晋永嘉(公元307—313年)时期,因李雄在成都称大成王,控制了梓潼、剑阁一带,西晋的统治在梓潼一带名存而实亡,故西晋怀帝将梓潼郡治和巴西郡治迁到涪。移巴西、梓潼二郡于涪以梓潼为属郡,巴西为寄治,故又名巴西梓潼郡,是为双头郡。东晋因之。领县五:涪城县、梓潼县、万安县、汉德县、剑阁县。[3]

东晋孝武帝时(公元390年) ,将梓潼北部晋寿县升为晋寿郡,统辖晋寿、白水、邵欢、兴安四地,并将梓潼郡迁至梓潼,“后孝武分梓潼北界立晋寿郡,统晋寿、白水、邵欢、兴安四县;梓潼郡徙居梓潼,罢剑阁县”[4]。由此可见,涪县依然处于巴西、梓潼二郡的管辖之下。

二、南北朝时期的涪县

南北朝时期,巴蜀地区基本上分属梁州和益州,郡一级的行政建置不断增多,出现了“名号骤易,境土屡分,或一郡一县割成四五,四五之中,亟有离合[5]”的情况。具体的情况是原有的郡县大多数保留,根据需要又设立新的郡县,或者是更改老郡县的名称,或者是因为政治形势的变化、官名的迁移,增设侨置郡县。一时间郡县滥设,有的州只辖一郡,或一郡只辖一县,或两个郡共管一县,或郡之下根本无所辖的县,甚至有一村即为一郡、一县之事。[6]

刘宋王朝仍然采取州、郡、县三级制,宋孝武帝(公元454年—464年)时,梓潼郡自梓潼故城迁到涪县,其时梓潼郡辖地范围,领县四:梓潼、涪县、西浦、万安。

南齐时(公元479年—502年),其州郡县的建置,沿两晋和刘宋旧制,改变不大。于涪城县置梓潼郡,领地如前。其中梓潼郡领有涪县、梓潼、西浦、万安、新兴、汉德等六县。[7]

西魏时期,涪县改为巴西县,隶属于巴西郡。《舆地广记》载:“后置巴西郡。西魏兼置潼州。”[8],由此可知,西魏设立了潼州,其领有涪城郡、巴西郡、万安郡、潼川郡、晋熙郡,《四川郡县志》载:“《隋志》巴西县下云:旧曰涪,置巴西郡。西魏改县曰巴西。按涪县原置巴西梓潼二郡,梓潼既移治故梓潼郡,乃于涪县置巴西郡”[9],巴西郡领有巴西县、魏城县、昌隆县、西充国县、益昌县,巴西县是巴西郡的郡治,巴西县大致位于今绵阳市境内。

北周地方上仍然采取州、郡、县三级制,仍置巴西郡的建置基本沿袭西魏,巴西郡领巴西、晋城、昌隆三县。

根据上述内容的整理分析,将两晋南北朝时期涪县的建置沿革总结如下:第一,东晋初涪县就已经出现了双头郡,直至南梁时,才正式确立下来。第二,涪县由隶属于梓潼郡逐渐过渡到隶属于巴西郡。第三,至北周时,涪县更名为巴西县。


三、结语

县名和其隶属的稳定性可由它的使用时间的长度显示出来。使用的时期愈长,稳定性就愈为显著;使用时期短暂,稳定性也就相应地减低,这种稳定性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等紧密联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局势,使其在地方行政区划设置和地名管理上出现了变化无常局面。最终导致行政区划、地名混乱等现象。这些弊端,也为我们当代人提供了前车之鉴。我们当代在优化区划设置,加快撤市并区、撤乡并镇、撤县设市、市县改区等区划等工作中,要尽量做到增加土地管理灵活性,避免土地闲置浪费,使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唐]房玄龄.晋书[M].卷14.地理志.

[2][唐]房玄龄.晋书[M].卷14.地理志.

[3]蒲孝荣.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56.

[4][唐]房玄龄.晋书[M].卷14.地理志(第五)

[5][南朝梁]沈约.宋书▪州郡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4:1028.

[6]张明庚;张明聚.中国历代行政区划[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136.

[7]蒲孝荣.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102.

[8][宋]欧阳忞著,李勇先、王小红校注.舆地广记(卷二十九)[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841.

[9]龚煦春著,四川大学历史研究所四川地方史研究室,四川省温江地区史志办公室校点.四川郡县志[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3:127.


作者简介: 张莎,女(1997-),汉族,四川绵阳人。成都市武侯区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专门史。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