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4
/ 2

浅谈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梁梅

兴业县葵阳镇葵联小学

摘要:本文重点研究如何指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指出良好学习习惯对学生的积极意义;第二部分阐述阻碍我校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因素;第三部分针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提出具体策略。通过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提升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习惯;语文教师

在很多时候,学生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所依赖的并不是极高的学习天赋,而是脚踏实地的刻苦努力。这是因为我们大家都是普通人,要想在学习中表现得比他人更加优秀,只能是自己去多付出一些。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则是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了。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磨练学生的学习意志力,节约其学习成本,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从小学开始,我们就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这不仅是提升教学效率的需要,同时也是夯实学生基础,培育其综合素养的必经之路。

一、良好学习习惯的积极作用

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种作用主要变现为对学生本人和对教师这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学生本人的积极意义。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自身有两个方面的积极意义:第一,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会得到充分的提升。学习的过程并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也是当下我们开展教育的过程中要实现的重要目标。而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应的必然是一个科学的学习计划,学生在课上做什么,课余时间做什么等等这一系列的工作都有非常清晰的安排。学生在长时间坚持实施这种学习计划,本身就是对自己学习意志的塑造。而当这种学习计划变成一种习惯,学生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第二,学生也能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更是学生开展日常生活的重要场地,学生一天中有接近一半的时间都在校园内度过,所以校园日常生活同样也是一个重要板块。学习工作和校园生活并不是分裂的,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学习中的一些习惯,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例如在学习中经常犯粗心大意毛病的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偶尔也会出现大大咧咧的情况。学生在学习中养成了认真细心的好习惯,在校园生活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也会更加在意他人的感受,努力维护与同学之间的良好关系。其次是对教师教学的意义。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对自身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会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产生正面的影响。对于教师来说,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所产生的直接效益,便是教学成本的节约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扮演着学生答疑者和引路人的角色。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也取决于教师在教学环节的付出。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升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效率和吸收效率,对某个知识点的教学重复频率也因此下降,整节语文课程的课堂时间能够被充分利用起来。这可以极大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阻碍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本人而言确实有着非常大的积极意义,但也并不是说每一个学生都具备非常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这种习惯的养成过程也相对艰难。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意味着他们必须要克服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第一,克服自己的某些天性。小学生年龄尚小,天性活泼好动,且个人的认知能力尚不完全成熟,自我行为约束力也有待提升。而学习习惯恰恰是对学生的学习自律要求很高的,如果学生不能克服自己活泼好动的天性,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就会变得有些艰难。例如,在每天完成语文课后作业后都要坚持写一篇字帖,这就是个很好的学习习惯,可以锻炼学生的书写能力。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坚持一天或两天可能没有什么难度,但是数月甚至数年如一日地坚持下去就变得非常困难了。第二,外部因素的干扰。外部因素对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同样也是有干扰的,而这种干扰主要体现为校园生活之外。当学生每天放学回家后仍然需要完成必要的课后作业,并进行复习工作和巩固知识。但是家庭的学习氛围相对于学校而言就差很多了,学生在家庭学习中会面临来自各个方面因素的干扰。例如当学生正在完成家庭作业时,晚饭开饭的时间已经到了。学生就要先去用餐,然后继续完成作业,那么暂时从学习状态中摆脱出来就会使自身的学习状态就会受到很严重的影响。

三、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策略

经过上文陈述,我们已认识到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本人乃至教师教学工作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及阻碍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因素。所以,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推行相关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于这一方面的内容,本文提出了两点建议:第一,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过程中。以我校为例,学校内很多学生之所以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是因为教师在其中的干预力度不够。因为小学生年龄尚小,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力都有待提升,那么当学生自己不能出色地完成某项任务时,教师就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帮助学生完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便是如此,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执行力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养成学习习惯。例如教师可以发布教学指令,在每天的语文课后作业中都要积累一个新的成语,掌握成语的读音和基本含义,并用成语造句。这项工作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是若长期坚持下去,仍然会考验学生的学习意志力。教师以教学指令的方式要求学生必须完成,所以在此阶段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就带有一定的被动性了。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有了一定的提升,当他们真正享受到这种工作带来的收益时,便会变被动为主动,自觉贯彻并落实下去。而这也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第二,和学生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学生个人情况的校外良好学习习惯。家庭生活也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在家庭生活中学生也需要完成一定的学业任务。所以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应当延伸到学生的家庭生活环节。由于学生家庭情况不一致,所以不建议教师采用一刀切的模式,而是要和学生家长做好沟通工作,依据各家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科学的学习计划,并要求学生贯彻下去,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班级内的A同学和B同学,A同学家距离学校非常近,而且每天放学回家后家人已经准备好晚餐。所以根据这种情况,教师和家长应做好沟通,让学生在用完晚餐后就立刻开始学习。而B同学家距离学校非常远,而且每次回到家中都要稍微等一会才能用餐。根据这种情况,教师和家长做好沟通,当B同学回到家中,在用晚饭之前可以先休息一段时间,晚饭之后再完成课后作业。针对每个学生家庭的状况制定出合理的学习计划,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结语

综上所述,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学生本人产生的积极作用是非常巨大的,甚至一个良好的习惯会让学生受益终身。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我们就要充分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这对学生的个人成长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周媛媛. 让语文学习习惯点亮小学生的生命——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与实践[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1):146.

[2]张国兴. 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之我见[J]. 学周刊,2019,(3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