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动”起来--音乐教改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2
/ 2

让学生“动”起来 --音乐教改探析

朱朝霞

深圳市松坪学校 518057

摘要:音乐教学老师和学生的沟尤为重要,这种沟通就是指知识信息的接受、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是师生间知识交流和信息的转换,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难以畅通。相反,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认知活动,那么,这样的教学过程在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得到智力发展都是富有成效的。

关键词:音乐 动脑 动口 动身

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教学的目的就是唤醒他的生命力,促进其发展,因此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主体个性,让他们“动”起来,动脑、动口、动身体,提供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适时引导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教与学中,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提高音乐课教学质量一种卓越成效的教学方式。
一、动脑
首先让学生音乐课的内容引起注意和兴趣,从而使学习音乐成为学生内在需要,学生才会处于主动参与,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法来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使大脑处于良好兴奋状态,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想学习的强烈欲望。另外,积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想歌词含义,想历史背景,想音乐情绪,并随着音乐旋律的变化而进入到音乐中去,从而到达一种主动的、忘我的、愉快的学习境界。比如,在复习学过的内容时,我在琴弹出旋律,例如:《青春舞曲》《小小鲤鱼粉红鳃》《萧》等,让学生聆听并说出曲名,说出是什么地方的民歌并说出不同地方民歌的特点,老师给予学生动脑筋积极思考的时间,允许同学之间的讨论、争辩,形成一种热烈互动的氛围,这氛围便是产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学习的催化剂,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良好的铺垫。
动脑筋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听觉系统的积极参与。音乐学习通常要经历感知,情感体验,理解与提高,理性认知等阶段,而这一系列都是通过聆听来完成,我在这一过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选择符合学生审美能力的音乐作品,及创造一个充满音响美感的良好环境,让音乐作品本身的美感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具有真正持久的欣赏欲望,热情主动的欣赏行为。为了激发孩子们大脑运动起来,在聆听音乐前后我会提出一些跟音乐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带着问题欣赏获欣赏后思考一些问题,这样学生对音乐课就充满了期待,同时通过动脑得到了解决问题的满足,如此,音乐课与学生之间进入了一种良性循环状态,学生对音乐兴趣更稳定、更稳定,思维想象更积极主动,更加加深参与感知和体验的程度。
二、动口

 动口过程实际上是提高学生视唱能力的过程,视唱不仅是音乐入门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音乐的先决条件。提高学生视唱能力是音乐教育中所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我在此环境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认真备课,让学生开口多唱、多练,敢唱,敢表现。首先,我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多听多唱,甚至能用小乐器(竖笛)吹奏出来,通过多种听音游戏来巩固孩子们的音高概念。其次,突出对学生视唱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视唱前,应“动”眼看清乐谱中的拍号、调号、音符长短、休止符、强弱变化等音乐术语,通过相应的分析综合,形成准确的内心听觉,然后开口进行正确的视唱,同时“动”手打拍子,做到唱、打一致,还要“动”耳监听,检查自己音高、节奏是否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音乐的习惯。
三、动身体
 音乐上我们常说的“律动”也就是让学生们跟随着音乐有规律地把身体动起来。在教学中让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参与到音乐学习中去。

小学生年龄小,对于一些远离他们时代的音乐作品,欣赏起来较难理解,在欣赏聂耳的《码头工人之歌》时,我做了“扮演角色,理解作品”的尝试。通过学生对作品亲身体验感受作品的所表达的内容及思想。

我先利用学生的直观思维对作品所描述的时代背景及内容进行分析:

师:(展示课件)大家看图中描绘一幅怎样的图画?

生:一些工人在码头上搬运货物。

师:能不能看出这幅画画的是什么时代的工人?

生:看他们穿的衣服像是几十年前的,这说明这幅画画的是解放前的工人。

师:再看看他们搬东西时的表情怎样?

生:他们好像搬着很沉重的东西,脸上让人感觉到很痛苦。

生:不仅仅是痛苦,还有一种愤怒的表情。

师:前面几个同学都说得很好,这首乐曲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聂耳”通过亲身的体验,根据解放前码头工人悲惨的生活及他们团结起来勇敢反抗的故事而写出来的。

生:(集体朗读歌词)

通过全体朗读诗歌,学生对作品加深了理解。

师:让我们来听听,聂耳是怎样用音乐来描写这群码头工人的?(在欣赏时,大家看着画面,根据歌词,想象着搬运的情景。)

师:歌曲中出现了好几次“搬哪,搬哪,唉咿呦!唉咿呦嗬!”你能用动作表现出来吧?

生:(搬起椅子,放在背上,躬着背,迈着沉重的脚步……)

师:歌曲中“弟兄们,团结起来”应该用怎样的情绪演唱?

生:很气愤。

生:表现对压迫生活不满,大家团结起来,跟敌人作斗争。

师:说得不错,先请女同学来朗读这一段,看大家感觉怎么样。(全班女生读)

师:大家有什么感觉?

生:声音太温柔了。

生:好像没有什么感情。

生:没有把工人那种沉重、痛苦、反抗的感情表现出来。

生:可能男生齐读感情会好些!

师:对,用女声对表现沉重、痛苦就不如男声有力,请男同学来一遍。

(全体男生:用粗犷、沉重、愤怒的声音朗读)

师:朗读得很有感情。现在请几位同学来扮演“码头工人”背着“沉重”的“木箱”,迈着“艰难”的步伐,“痛苦”的表情里蕴藏着巨大的愤怒和反抗的力量……团结起来与侵略者进行顽强的抗争。

通过学生“扮演角色”的亲身体验,学生终于体验、理解到旧社会码头工人悲惨、辛酸的生活以及顽强抗争不屈不挠的中国工人阶级的英雄形象

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动脑、动口、动身体来体验音乐、感受音乐,使学生在这种过程中经历困惑、喜悦和激动等情感变化,获得大量的音乐知识和欣赏音乐的经验,形成了活跃的思维能力、丰富和发展了兴趣、爱好,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想象能力和学习方法。课堂教师变“主导”为“引导”,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教学由“自得其乐”为“与生同乐”,学生的主体得以充分的调动,课堂就焕发出鲜活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小学音乐杂志

2.本文选取《音乐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深圳市南山区课堂教学全息纪录丛书中本人撰写的《学生自身就是教学资源》一文中其中一个案例及部分段落(226页-2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