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市桂花桥镇卫生院 四川峨眉山 614210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加之人们日常生活中不规范的生活及饮食作息,使得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很多糖尿病病友抱怨说,自己自从被糖尿病“缠上“后,明明已经在生活中很注意有关该病的护理,但是还是会出现病情反复,血糖升高的情况,更有患者朋友出现了像糖尿病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严重并发症。以笔者角度看来,遇到上述情况可能是由于药物、饮食以及运动这3方面的护理做得不完善所致,本次研究将为大伙儿介绍一下在糖尿病治疗阶段这3种不能说停就停的护理方式。
在介绍护理方法前我们应当对糖尿病这一疾病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形成原因是由于人体内胰岛素分泌减少体内血糖无法分解所致,可分为1型和2型,其中多见2型糖尿病,好发于中老年群体,该病会严重影响患者其它组织功能正常运作,造成心脑血管异常、糖尿病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症状,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健康。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属于终生性疾病,当前的医疗技术尚无彻底根治该病的治疗方法,只能通过患者朋友有效的日常护理来控制血糖和血脂的水平,尽可能降低糖尿病引发并发症的可能性[1]。接下来笔者将为各位读者朋友介绍最重要的3方面护理以及在生活中实施3种护理的具体方式。
首先,最重要的是有关糖尿病患者的药物护理。糖尿病患者发病主要原因是由于其体能无法正常生成胰岛素,使得患者体内对血糖的分解能力降低,从而导致血糖上升,而糖尿病药物主要目的则是提高血糖的分解能力以此来达到治疗目的,治疗方式包括提高患者自身胰岛素分泌能力、代替胰岛素对血糖进行分解以及从外注入胰岛素等。通常医生会根据患者症状程度不同选择不同的药物治疗方式,对于病情尚轻的患者朋友一般是不建议直接就服药治疗的,通过自行护理半个月至1个月左右,如果期间患者血糖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再选择药物治疗。在进行药物护理过程中患者朋友一定要遵从医院医生的医嘱进行用药,千万不能为了早日抑制血糖而擅自加大药量或选择不正确的药物治疗,以免出现血糖抑制过头而引起低血糖的情况。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生气、紧张及焦虑等情况下,会使身体内环境发生变化,从而减少胰岛素的分泌量。故在采取药物治疗时,患者朋友们应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情绪,以提高降糖药物的治疗效果[2]。
其次,便是有关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饮食护理对糖尿病的防控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一般民众生活品质上升,使得我们对日常食物的选择逐渐偏向高热量、高脂肪和高糖等刺激性较强的口味。但这也是往往引起3高的罪魁祸首,以含糖量高的食物为主,例如碳酸饮料,一旦糖尿病患者朋友饮用该饮料,其血糖会在短时间内出现上升的请情况,并引起血糖紊乱的情况。因此糖尿病患者朋友需要在平日严格管控自己的饮食习惯,养成健康的饮食护理,例如在生活中患者朋友的饮食尽可能以清淡为主,可多食用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以实现调节身体各组织器官功能水平的同时提高其消化系统。护理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多糖、多盐和多脂的食物摄入。同时禁止摄入过冷、辛辣等具有刺激性较强的食物。通过控制血糖水平的关键在于控制日常饮食,使得血糖保持在正常范围,对控制病情发展,减少疾病伤害效果显著[3]。
最后,便是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护理。糖尿病不仅会引起患者血糖异常表达,同时也会影响其血脂的分解作用,从而引起高血脂的情况。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由于血脂无法得到充分讲解加之大部分患者朋友因生活及公司造成的压力而缺乏对自身躯体的有效管理,使得该病症当中肥胖人数占比较大。然而肥胖患者在治疗的难度和风险均高于一般患者。通过有效的运动护理,消耗体内多余脂肪,使血脂维持在正常范围,对血糖控制显得尤为重 要。且在运动过程中,还将消耗身体中多余糖原,可使血糖水 平恢复正常。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患者朋友在制定自身锻炼护士时一定要按照自己的体能情况安排相关护理内容,因为过量运动不仅不利于患者躯体改善,甚至可能导致出现脑缺氧等严重症状,只要每天坚持锻炼,保证充足运动量,才能减少疾病的威胁,达到控制血糖目的[4]。
通过上述文章我先各位读者朋友已对糖尿病特征和其相关3项护理方式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糖尿病是一种永久性疾病,但朋友们也不要因为它“纠缠不清”而感到烦恼,只要每日坚持完成药物、食物以及锻炼3项护理,便可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对控制病情发展,为减少糖尿病的威胁提供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怡华.探讨优质护理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7):231+235.
[2] 邱敏.优质护理对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11):154-155.
[3] 段彩晔.浅谈优质护理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63):218.
[4] 李双春,毛芳,何兰香,等.优质护理在糖尿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6):782-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