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金山小学 311200
【内容摘要】歌唱是一门表达艺术,情感运用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运用好情感,歌唱教学就会事半功倍,深入人心。本文罗列了当下小学音乐歌唱教学情感运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寻歌唱教学的有效之策,巧妙的通过“以语导情”“以听酝情”“以词渲情”“以评升情”等四个方面的探究,给歌曲教学注入鲜活之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热情,引导他们更好的歌唱,引领美的思想,使得歌曲教学更富实效。
【关键词】歌唱教学 情感性 运用 策略
震撼:“我为什么要有感情的歌唱?!”
最近,在一次音乐课上。我请孩子们和着我的琴声,有感情的歌唱。音乐响起,但貌似孩子们没什么兴趣,下面应和者寥寥无几。我很生气的停止音乐,再次强调好纪律。并且重复道,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跟着我唱一唱!音乐再次响起,我满怀信心,听到的却仍然是蚊子一般的“嗡嗡”声。我的内心瞬间升起一把无名火,正准备开骂。忽然听到角落里隐约一个声音传来,嘟囔着“我为什么要有感情的歌唱?!”像是一盆冷水迎面泼来,让我心里很不是个滋味。课后,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里盘旋,我也在不断的反思和自责。为什么歌曲教学让学生们打不起来兴趣?有感情的歌唱究竟代表着什么?声音与情感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联?带着这些问题,我慢慢走近了歌曲教学情感表达的研究之路。
思索:有感于歌唱教学中情感运用的现状
近些年来,新大纲的出现,它对小学音乐歌唱教学倾注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不管是学校也好,教研室也好针对歌唱教学的比赛或是研究越来越多,老师们也都很喜欢这种形式的活动,大家都在风风火火的搞歌唱教学。我觉得这样也是一件好事,因为不这样搞,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怎么会提升呢?只有在一次次的上课中,在一次次的思维碰撞中,我们才能涌现出各种美妙的火花,真正把歌唱教学做到最好。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个怪现象:教师把过多的经历投放在缤纷多彩的情境创设,热闹的乐器伴奏和迫不及待的创编活动上,但对于歌曲本身的教学却乏善可陈。看似五彩纷呈的课堂,学生在歌唱时却显得有口无心。没有任何情感的歌唱,就像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仔细琢磨一下,发现存在着很多有待商榷的地方。
板——疏于针对
教师教学方法千篇一律,疏于针对。一节课就是跟着音乐一遍遍地学唱,教师没有演唱要求,没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和氛围,对学生放任自流,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音乐课提不起兴趣,尤其是高段学生,在低段的时候,可能还是出自孩童的天性,他们非常喜欢唱唱跳跳的上课,但是一旦到了高段,他们就会害羞,不善表达。如果这时还是一板一眼的上课,学生就马上会对音乐课产生厌烦,不愿意上的心情。这个时候应该分析高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制定适用于他们的教学形式。用各种教学手段,诸如创设情境,学习竞赛,男女接龙演唱等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浮于表面
课堂教学目标过于单一,浮于表面。学生会唱歌曲、会简单的歌表演就算完成教学任务。而我认为,每首歌曲都是作者抒发感情的载体,歌唱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教会学生一首歌曲,教师要启发和帮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歌曲的情绪和情感。反之,只有感受到歌曲表达的情感,才能更好地演唱和表现歌曲。一次歌唱活动下来,学生还不记得歌词,更不用说什么有感情了。《新课标》中要求:一至二年级,三至六年级这两个阶段的孩子,每学年都能够背唱歌曲4-6首。 记住歌词在歌唱中固然很重要,但不能一味地让孩子记歌词。传统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唱模式已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所以,在歌唱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活动的设计,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将歌词内容记住,在学唱歌曲的同时自然而然的就能背唱歌曲。在歌唱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比如按照歌词编儿歌、想故事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发挥孩子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
繁——流于形式
课堂教学走走过场,流于形式。教师引入到歌唱教学后,却往往在学生还没掌握歌曲的情况下,又开始不断丰富歌曲。一会创编,一会游戏,让学生应接不暇。但其实,我们细细分析一下《新课标》后,不难发现,其中,对学生要掌握的音乐技能方面的知识是有所淡化的。但有些教师就因此,不敢再教学生音乐基础知识了,而是一味的追求快乐课堂。那么,教师自身要先走出这个误区,基础的知识与技能是淡化它,而不是不教。试想学生连歌曲都没有掌握,又怎么能开展好后面的其他活动呢?我们可以换一种让学生乐意接受的形式,把抽象的变得具体,把复杂的变得简单,把专业术语换成富有童趣的语言,让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这样才能真正体验音乐内在的情感。
策略:巧抓“情感” 让歌唱教学绽放精彩
(一)“情感”运用的内涵分析
歌唱是一种声乐文化,是一种艺术,仅仅教给学生发声的方法和技巧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学生的歌唱感情进行培养。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显示态度的体验,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个体主观之间的某种关系。情感的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生活中直接感受到的情感体验。另一种是从艺术作品等其他渠道见解接受和感受到的亲身体验,称为“审美情感”。
在歌唱教学中,小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情感演唱歌曲,不仅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和想象力,更重要的是能体味音乐文化的美感和阵地,使学生的心灵在优美崇高的音乐中得到整体素质的提高。本文将通过以语导情、以听酝情、以词渲情、以评升情这四个方面,结合现实的课堂案例,来进行一一阐述。
(二) 歌唱教学中情感运用的策略例举
在歌唱教学中情感运用的策略有很多,我将按照自己研究和实践过的策略进行整合归纳,按功能将其分为四类,略加介绍。
策略之一:立足本位,以语导情
“ 语” 即教学语言。它在音乐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在导
入部分还是在学唱阶段。教学语言对于学生情感的激发作用都是不容小觑的。
1. 善用口头语言
形象的口头语言可以让师生间跨越技术障碍,更容易交流。教师一句形象化的语言提示,往往胜过让学生做多次的机械模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样不断的语言提示下,学生不仅能够全神贯注地体验着歌唱的声音,更能够很容易的拿捏好演唱时的情绪。
2. 妙用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是音乐教学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 : 在音乐上,但凡音量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感情,均可用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因此用身体动作配合音乐表达一定的情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进音乐的殿堂。
【案例1】以人音版第八册第二课中的一首合唱歌曲《我和提琴》为例。 在教唱的过程中我按照三八拍的强弱规律特点,利用简单的踏点步与击掌相结合。让学生们进行简单的律动。还可以通过找规律,分析这首歌一、二乐句,三、四乐句分别相同的特点。进行舞步方向的转换,在最后一乐句时进行转圈。这样边舞边唱的方式,既有效体现了三拍子音乐的情绪特点,又将肢体语言与音乐相结合。让学生在律动中注意倾听音乐,体会音乐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歌唱兴趣。肢体语言还可以是表情,是老师的指挥动作或声势律动等。只要能很好地与音乐相结合。都能成为引导学生体验音乐情感的有效辅助手段。
策略之二:真心赏识,以听酝情
著名的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依曾经这样说过:“音乐就是听觉的艺术,如果内心没有音乐,那么,你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懂得音乐”由此可见,用心聆听音乐是多么的重要啊!在歌唱前,也应如此,多做做暖身运动,反复多次的进行聆听歌曲,对演唱时的情感培养是极有好处的。一切歌唱教学都要遵循“ 以听为中心”的原则。因为听是一切音乐实践活动赖以生存的基础。在歌曲学习中关注学生是否仔细聆听歌曲,是实现审美体验的重要细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聆听时关注音乐本身,如旋律、节奏、速度、力度以及情绪等。
【案例2】人音版第一册第二课中的《 布娃娃弹琴》一课,乐曲中四分休止符的巧妙运用。描绘了“ 叮咚”的琴声。又使歌曲充满了活力。每一乐句句末的附点二分音符表现了布娃娃弹琴时的悠扬声音。在分析教材时,笔者认为可以结合这个单元的知识点——长音与短音,作为教学这首歌曲的一个重要突破点。于是在学唱新歌前,我安排学生进行了多次聆听。第一次要求学生听一听这首歌曲的情绪和表达的内容,第二次要求学生听出歌曲的长短音,并分别用不同的弹琴动作来表现。第三次要求边听音乐边和布娃娃一起表演。随着音乐的响起,学生在附点二分音符处手臂轻扬,似在弹奏琶音,行云流水。在四分休止符处,手臂微振,似在弹奏跳音。短促而有力。身体也随之在三拍子音乐中有节奏地左右律动。通过反复多次的聆听,学生不仅熟悉了这首歌曲的旋律。更在无形之中酝酿了积极的情感,为后面更好的进行歌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策略之三:搭建平台,以词渲情
歌曲是由歌词和旋律组成的。一首歌曲要找到感情的源泉。一半是由歌词所传递出来的。所以,感情与歌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帮助学生挖掘歌词背后传达的情感。是可以促使学生发挥积极情感的。例如在日常上课的过程中,老师往往会让学生在精确熟练歌谱的同时,将歌词多朗读几遍,歌词的文字语言形象也是歌曲艺术创造音乐形象的基础。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那些歌词中不会读的字词,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多次朗读中,深入细致的领略和体会歌词所创造的感情气氛和诗的意境。最终让学生将语言和声音巧妙的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唱出歌曲的韵味与美感,从而表现出完美的情感。
【案例3】笔者在执教人音版第五册第五课中的《 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歌曲中“我”对妈妈的爱。抓住了歌词中的几个细节展开深挖细掘,如“轻轻走上前”一句。我先请学生表演一下“轻轻走上前”。然后设置一连串的问题 :“我”为什么要轻轻走上前?从这个“轻轻”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马上想到了那是孩子为了不吵醒妈妈。又比如“我来摇妈妈。一直摇到太阳照”一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想一直摇到太阳照呢? ”学生经过点拨悟到了:孩子是为了让妈妈能睡的安稳,不要中途醒来。我再让学生夸夸歌曲中的“我”。几个问题正如几颗小石子掉进学生平静的心灵湖水中,虽波澜不惊,却有了细微变化。当学生再次演唱歌曲时,明显都能做到声情并茂,并且还能了解到妈妈的辛苦与不易,懂得要孝顺妈妈了。
学生通过歌词来理解内容,再通过优美的旋律来记忆要表达的音乐形象。所以,不管是学生自己在潜移默化中理解的歌词也好,亦或是老师带领着将歌词内化也好,都是帮助学习歌曲的最佳手段。
策略之四:善于诱导,以评升情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运用激励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增强学生体验唱歌带来的成功体验,升华在歌曲演唱中获得的积极情感。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身的个性特点。教师要认真观察每个孩子的优点和细微变化。给予不同的鼓励和表扬。让孩子感觉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从而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与别人的差距,赏识的语言要因人而异。不能用“很好”“你真棒”之类的泛泛而谈。应该用诸如“ 如果你的笑脸再灿烂些,我觉得会更好。要不,再来试一遍!”“我还想再听一遍你们的歌声! ”……对于这样的评价。学生们大都乐于接受.通常会在下一次的演唱中投入更多的激情。如果教师怀有那种发自内心的赏识.语言也一定会跟着飞扬起来,孩子的声音、感情也会随之荡漾开来。同时,在演唱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自己或对他人的演唱进行评价,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提高演唱质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比如当一组学生演唱完后,可以让学生说说向他学习什么? 给他做做设计师,哪些地方还能做得更好? 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他人,同时也养成了歌唱情感的良好习惯。所以,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加强音乐课堂中歌唱教学的情感体验。多一点轻松、愉悦,少一点单调、无味。我们不求学生个个都是歌唱家.但求学生都会自信自然的歌唱,让孩子们的歌声更动听、让孩子们表达的情感更阳光。
余韵:春风化雨润无声
歌唱传递声音的艺术。但在歌唱艺术中最为感人的并不是声音,而是激发声音且蕴涵于声音之中的感情。惟有情动于衷而发为声,才能充满感情的去演唱,才是最为感人的演唱。列宁说:“如果人们没有情感,那么过去、现在、将来都永远不能寻找到人类的真理。”当人们的认识渗透着情感的时候,情感反过来又能加深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当人们的感情沉浸于歌唱的艺术创作之中,以情带声,则更能促使人们发出优美的声音去表现人类的感情。对歌唱声音的训练和对歌唱情感的培养都非常重要。但愿我们音乐教师都能深谙其道,真情投入,在歌唱教学这块孩子们期待交流的田地里,抓住“情感”作为支点,用真诚的心、用真实的情、春风化雨般的将它完美演绎,唱出最和谐最美妙的乐音!
参考文献:
[1] 吴文漪.《思维、情感与音乐教学》.中国科技出版社,2002年1月.
[2] 李连宁.《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02年8月
[3] 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
[4] 吴斌.《音乐标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9月.
[5] 刘和刚.《歌唱的情感之源》.解放军艺术学院.2009年12月
[6] 郑莉.《小学音乐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7] 陈凯.《轻重缓急知趣味,抑扬顿挫有韵味》.中小学音乐教育期刊.2014年9月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