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发展企业人才需求的调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16
/ 2

新兴产业发展企业人才需求的调查研究

高红波

淮北市杜集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安徽淮北 235037

摘要:了解掌握我市新兴产业人才队伍的现状,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及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认真研究新形势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有效措施,为我市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新兴产业;人才需求;发展对策

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一些新兴产业发展的企业入驻我市高新区等园区,企业发展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等人才队伍,当前存在着“招工难”和“就业难”的双重矛盾,为了破解这个难题,通过走访调研、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新兴产业发展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调查研究。

新兴产业发展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及存在的困难

一是招工留人难。企业普遍反映,淮北本地招不到或很难招到企业适用、专业相符的科研和技能人才,高校毕业生倾向于外地就业,初创人员队伍稳定性差,希望通过与本地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让本土人才更多的服务企业。二是职称评审等相关政策不清晰。企业普遍反映对我市职称评审政策了解不多,专业技术人员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申报职称、怎样申报?希望人社部门对职称评审政策开展一次集中专项宣讲。三是人才引进政策门槛太高。普遍反映市级高层人才引进办法门槛太高,招聘的硕士学历研究人员享受不了相关人才引进政策,希望出台针对硕士及以下的中端人才引进政策和市外技能人才的引进政策,让更多的人才来淮就业创业。同时也建议研究出台市级人才评选政策。四是政策兑现不及时。企业反映1名研究人员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奖补资金3年都未兑现到位,希望尽快兑现,企业享受的其他奖补资金时能及时拨付到位。五是技能鉴定工种少。企业反映,需要的技能人才与国家发布的技能鉴定工种目录不能完全匹配,导致技术工人无法以现有技术参加技能鉴定,人社部门应增加特色工种的鉴定。

、原因分析

1.客观原因。一是高新区离市区较远,生活不便,新招用的技术人才或高校毕业生不能适应生活工作环境,故选择离职。二是目前我市新兴产业发展属起步阶段,产品类多量少,需要的研发人才较多。另外,初创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缺乏经验,晋升通道、福利制度、培训等与员工的期望存在很大差距,进而导致人才的流失。

2.政府层面。一是政策落实、服务落地不到位。人社部门没有将政策宣传做到无死角、全覆盖,导致部门、企业对政策不熟悉、不掌握。二是招工帮办留有余力。主动服务的意识还有待提升,相关责任部门没有及时上报企业的需求,导致企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工。三是政策缺乏普惠性。我市目前出台的人才政策仅适用于高精尖人才的引进,但中端人才的奖补政策缺失,导致硕士、本科等学历层次毕业生缺乏归属感、荣誉感,以至于不稳定。

、人社部门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

1.加大招工帮办力度。一是加大人员招聘力度。以开展就业政策与服务“舒心领、畅通办”专项行动为契机,将陶铝新材料产业纳入招工帮办服务范围,常态化开展“2+N”招聘活动。利用“周三招工、周六招才”集市品牌效应、“空中招聘会”新渠道和王玉工作室品牌,及时发布企业招聘信息,并将招聘信息纳入公共招聘网信息库,将符合招工需求的劳动者推荐至企业,确保满足用工需求。组织有招聘需求的企业参加市举办的高校毕业生专场和校园招聘会,发布招聘信息,对人社部组织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巡回招聘会、省人社厅组织的省内高校巡回招聘会,通知需求企业参加,并做好相关服务。二是推动校企合作。市人社局根据企业需求牵头联系市内外职业院校,做好校企合作培养人才,通过开设“冠名单”、“订单班”等形式进行校企对接,形成“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新型学徒制培养,指导企业与市两所技工院校(淮北技师学院和煤电技师学院)开展校企合作。三是指导企业建设人才培养平台。指导企业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对表现优异的选手推荐参加“淮北市五一劳动奖章”、“相城工匠”、“淮北市技术能手”等评选活动,并享受相关职业资格晋升。指导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创建,通过名师带高徒的形式培养一批适用、等级高的技能人才。对新认定的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给予单位一次性5万元经费补助;对新认定的省级、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分别给予单位一次性5万元、10万元的奖励资金。指导企业开展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对新设立的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给予的建站启动资金30万元,省级给予建站启动资金15万元,博士后在站期间的一次性生活补贴标准每人10万元。

2.落实惠企扶企政策。一是落实降费政策。自2019年5月1日起,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降至16%;至2020年4月30日,失业保险总费率仍按1%执行、工伤保险费率仍以现行基准费率为基础下调50%;将缴费基数调整为依据上年度全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和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加权计算的全口径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60%~300%,要加强政策宣传和落实自查,确保政策落地落实。

二是落实失业保险返还政策。充分发挥失业保险稳岗位功能,按照企业与职工2018年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50%返还失业保险费,按照7500元/人标准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确保符合条件的企业享受降费政策。三是落实培训补贴政策。落实失业保险支持参保职工提升职业技能政策,对缴纳失业保险金满12个月并取得技能证书的在职职工发放技能提升补贴,以不断提升就业技能。深入实施职业提升行动,指导企业开展新录用人员岗前培训和在岗技能提升培训,按照条件给予培训补贴,新录用人员培训补贴标准为800元/人,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补贴标准为高级技师5000元/人、技师3500元/人、高级工2000元/人,中级工1000元/人。

3.强化政策宣传导向。一是专项宣传政策。完善人社政策宣传包,梳理涉企政策,紧贴不同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需求,形成有针对性的政策服务宣传包,加载人社部门的减费补贴、劳动用工、社会保险、人事人才等政策内容,提高政策推介的针对性,召开政策宣传会,集中宣讲政策,结合“四送一服”活动,开展“送政策进园区进企业”活动让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人员方便快捷地享受政策。二是研究制定政策。尽快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人才来淮创业就业的若干政策》,支持人才来淮就业创业,加载住房、就医、就学、生活补贴等优惠政策,让政策普惠到中端人才。研究制定引进高技能人才来淮的奖补政策,进一步充实完善人才奖补政策。对企业反映的市级人才评选政策少的问题,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根据实际,研究市政府特殊津贴政策、战略性领军技术人才、突出贡献人才奖、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评选办法。三是及时兑现政策。把企业反映高层次人才引进奖补资金三年都未兑现到位的问题及时反映给人才办。坚持“减环节、补短板、缩短周转率”的原则,及时兑现申报的奖补资金。对用工需求,可以指导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设立就业见习基地和开发公益性岗位,对技能人才较多的,可以指导申请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对吸纳失业人员和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的,按照政策给予奖补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李乃文,李方正.创新型科技人才集聚效应研究[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6-31.

[2]宋美丽,孙建.国外人才集聚模式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纵横,2010(2):119-122.

[3]王飞鹏.创新人才管理制度提升产业集群的人才聚集效应[J].企业活力,2009(1):60-61.

[4]张同全.人才集聚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8):83-85.

[5]牛冲槐,接民,张敏,等.人才聚集效应及其评判[J].中国软科学,2006(4):118-123.

[6]贾玉宝,孙世孝.人才效应与企业快速发展的关系[J].中国氯碱,2005(1):43-4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