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 安庆市中兴小学
摘要:该文结合《圆》的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化曲为直”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圆;化曲为直;周长;面积
小学阶段在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安排了《圆》知识的学习,通过探究学习了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为后续的初中学习圆的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
一、圆的定义教学
圆的定义在北师大教材仅仅是一个描述性的定义,但是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圆的定义有两个:1.圆是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的集合,这就是书上在介绍圆时所说的“一中同长”,“一中”指圆的圆心,“同长”指同一个圆中,半径相等。2.将线段绕某一个端点旋转一周形成的封闭图形即为圆,在这里,端点即为圆的圆心,线段的长即为圆的半径。两个定义,分别从静态和动态揭示了圆的定义,老师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了解。
二、圆的周长教学
课本在安排学习圆的周长时,介绍了两种方法:
1、滚动法 让圆在直线上,从某一个点出发,沿着直线滚动一周,那么在直线上所得到的线段的长度即为圆的周长。
2、绕线法 从圆上一点出发,用线沿圆的边缘缠绕一周,最终通过测量缠绕时所得线的长度,得出圆的周长。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通过测量得出结论,只有通过自己动手,学生才会对圆的周长有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要说明的是,测量时是有误差的。最后通过探究,得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当知道圆的半径时,用公式 ,当知道圆的直径时,用公式 。要引导学生发现但圆的半径或者直径扩大或者缩小多少倍时,周长会相应的扩大或者缩小多少倍。 另外还发现所有的圆,不论大小,圆周率都是相同的,即周长除以直径的值都是相等的。在这里要补充说明的是,圆周长的一半和半圆的周长是不同的,前者只要将圆的周长算出来,除以2就能得到,后者还要加上直径的长度。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通过图像的对比,让学生感受两者的不同,在考试时,这是一个易错点,教学时,要重点指出。
通过后期的反馈来看,求周长对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易错点。特别是在求阴影部分的周长时,有一部分学生更是无从下手。下面从两个来说一下。
【例题1】如图,已知AB=40厘米,下面图中各圆的周长之和是( )厘米
本题虽然知道AB=40cm,但是不知道每个小圆具体的半径是多少,在这里要引导学生从整体思维的角度去看。所有圆的直径之和是40cm.可以让学生自己想思考,小组讨论,针对反馈的结果在进行教学。
【 例题2】如图,正方形边长为10cm,求阴影部分图形的周长
本题的难点在于阴影部分的周长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还是不够成熟和严谨,容易遗漏一些部分,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将组成周长的部分画出来。然后对照所画的部分一一求解。
三、圆的面积的教学
教材中还安排了圆面积的学习。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了探究的方法,而且介绍的方法有多种,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拓展了思路。
【方法1】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圆的面积
将圆分割成大小相等的若干个小扇形,把这些小扇形上下排列,得到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通过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而得到圆的面积公式。在这里要说明的是,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思考1.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和圆的周长相等吗?2.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多少?要让学生明白,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和圆的周长不相等,除圆周长外,还要加上圆的两条半径长度,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圆半径的长度。在操作中,我们发现,将圆分的越细,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方法2】
沿线剪开
探究圆面积的两种方法,都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给出结论,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学会提出问题,例如方法二中,类比方法一,我们思考,三角形的底的长度和圆的什么相等,三角形的高又是什么?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了,也没有关系。错误能够帮助学生认识问题,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度。另外,要培养学生之间合作探究的能力,三四个学生形成一个合作小组,活动可以在小组内展开。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与他人不同的认知。只有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才能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教学效果才会让人满意。
圆章节的学习对学生来讲是个难点,但圆图形在我们生活中是常见的图形,在生活中,实际运用也非常的广泛,在课堂教学的开展中,教师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学方式可以灵活多变。比如在学习圆周长一节时,可以让学生实际运用,用绳子去测量一棵树的直径。这比老师纯粹的去说,去讲如何测量,效果要好的多。总之,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学习,学会“化曲为直”才能抓住教学的重点,从而突破圆这一块教学的难点。
参考文献:
[1]孔企平,刘坚,《六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教师用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第11期。
[2]肖晓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