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手同牵与孩子一起成长——家校合育,共建孩子精彩童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11
/ 2

心手同牵与孩子一起成长——家校合育 ,共建孩子精彩童年

王晓英

山东省烟台招远市金城小学   265400

摘要:家庭和学校的联合教育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为了让家长能够及时的了解到学生在校的情况,教师可以创设家校合育的模式,帮助自己和家长更深层次的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以及身体状况,进而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实现针对性的教育,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为学生创设一个丰富多彩的童年。本文将针对家校合育的模式展开相关研究,为给孩子创设一个精彩的童年,实现与孩子心手同牵共同成长进行分析。

关键词:家校合育,孩子,童年

引言: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苦心栽培,更离不开家庭的细心灌溉,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在无时无刻的关注着孩子成长的脚印,因此,为了能够让家长和教师及时的了解到孩子在家庭与学校的表现,我们可以共建家校合育的模式,帮助老师和家长更进一步的了解到孩子的成长情况。毕竟,孩子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往往与孩子在家庭中所受到的教育形成正比,如果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不恰当,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消极的心理,使家庭和学校的管理难度加大,由此可见,创设家校合育,是目前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学校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主要基地,因此,为了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为学生培养优良的品质,我们可以融入新思想,结合教育部门的改革理念,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学生的品质与学习都能得以有效的提升。比如,我们平时在召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可以和家长多进行沟通和交流,彼此之间多反馈孩子在校或在家的表现,不要总是纠结学生的学习成绩。另外,教师为了让家长能够更好的了解到孩子的学习成果,可以适当的举办一些关于绘画、舞蹈、书法、作文等等有关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展览,让家长参观。这样一来,家长不仅能够更深层次的了解到学生的收获和能力,还能增加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进而组建家校合育的模式,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提升。

二.更进教师与家长的思想教育观:

为了使孩子能够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学校除了需要讲究教育方式以外,还可以适当的开展一些家长座谈会,及时的帮助家长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使他们的教育素质得以强化,进而使他们教育孩子的水平得以提高。毕竟,除开孩子每天在学校所接受教育的时间,只有在家的时间最长,由此可见,如果家长的教育观念不能及时的更上时代的步伐,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效果将会直接受到相关的影响。因此,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和家长为如何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与品德教育等问题进行研讨。适当的开展一些关于强化家长与教师教育观念的讲座、探讨、研讨、座谈会等等,进而使各位家长与老师之间的教育思想能够得以有效的转变,由此促进学生在校、在家的教育水平,使学生能够更加快乐健康的成长。

三.适当的开展家访制定新型教育:

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以及所在家庭的教育情况,教师可以适当的对学生展开家访工作,促进家校合育的教学。如此一来,教师在家访的过程中便能更好的知晓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并了解家长对于学校的教学管理与教学意见,使彼此之间的教育方式都能得以提升。比如,教师在家访的过程中,除了了解学生平时在家的情况以外,还可以将自己与家长的沟通问题与启发一一记录下来,并根据自身所了解的情况对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和观念进行纠正,并将更为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提供给各位家长,将学生平时在校的表现与情况跟家长进行沟通和探讨,与家长制定新型有效的教育方案,进而促进家校合育的工作开展,使学生能够更加健康的成长,拥有一个精彩丰富的童年。

四.设立家长开放日促进家校合育:

为了更好的促进家校合育的发展,学校可以设立家长开放日,使家长能够充分的参与到学生的在校生活,同时也有利于家长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教育水平。如此一来,教师与家长便能够利用家长开放日这类活动,增加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家长能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学生的在校表现,关注到教师的教学水平,并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了解。这是目前实现家校合育的一大途径,能够更好的促进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交流,对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教育进行整合,使家校合育形成新型的教育合力,让教师与家长之间进行彼此督促,使家校合育能够发挥最大的优势。

结束语:

家校合育是目前培养学生最为有效的方式,总之,要想让孩子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老师和家长都应该充分的了解孩子在家和在校的情况,并根据学生的情况和表现进行相关的方案制定,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得以提高。毕竟,学校和家庭的合作是促进孩子永恒发展的需求,只有让老师和家长多进行沟通和交流才能了解到学生最为真实的情况,因此,我们应该充分的利用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教育,与孩子同心牵手,使孩子能够更为健康快乐的成长,拥有一个精彩丰富的童年生活。


参考文献:

[1]潘碧霞,童书琴.家校连心护成长[J].中国德育,2015(15):59-60.

[2]蔡梓瑜. 澳门家校合作发展路向研究[D].西南大学,2005.

[3]李燕. 亲子关系的教育哲学分析[D].苏州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