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实验中学校 401320
摘要 :通过两个个教学案例诠释在教学中自我反思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流程;对教材的使用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向。
关键词:教材 案例 重组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架构和呈现学科内容,如何了解学生的学习具体内容是可能具有的共同概念、误解和困难,如何采取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具体教学策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普通高中2019年版教科书必修第一册中,对于asinx+bcosx的化简这一经典问题采取了在教材的习题中呈现。根据以往的数学教学经验,这个内容既是经典案例,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让知识的呈现自然而易于理解是讲解的关键。
于是,在完成教材的教学任务后,在新的一节课,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一、课堂教学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看到教材的220页,第4题化简,先研究一下第1小题。化简 。
学生阅读。
师:这道化简题是想让我们化到什么程度为简?
生:是不是函数名称多,正弦、余弦都有,化简了只剩一种函数?
师:有道理。怎么化?和最近学习的什么知识有联系?
生: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都可以。
师:这些公式的形式是?
教师板书: 。
生:看出来了。把 看成 , 看成 ,可以把原式化简为 。
师:很好。可以化成余弦函数吗?
生:应该可以。 就是结果。
师:很好。继续看第2小题:化简 。
学生思考中。
师:对比一下第1小题,有什么差别?
生:会了。原式变为 ,括号里就和1小题差不多了。
师:不错。形式决定我们的操作方法。这两道题有着类似的结构,解决的方法也差不多。再看第3小题,化简 。
生:括号打开后和2小题差不多,但是角度不好确定。
师:我们需要什么?
生:需要sinx乘以一个角的余弦,cosx乘以同样的角的正弦。
师:很好,继续努力,有没有一个角的正弦会等于 ?怎么办?
生:没有一个角的正弦会等于 !可以象第2小题的处理一样。原式变为 ,结果就出来了。
师:第4小题呢?化简 。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思考?
生:原式可以变成 。
师:看来大家能解决这类问题了。看看化简: 。
学生讨论。
师:问题的结构和前面的问题是不是一样的?
生:差不多,但是前面的都很容易找到化简的方向。
师:我们的方向是什么?还是利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
生:对。
师:能不能假设变成了 ,其中的 分别看成什么?
生: 。
师: 应该满足什么关系?
生: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
师:很好。大家算一算,m可以取什么数?
生:可以取 。
师:写出结果,标明 各等于多少。
师:那我们能不能研究这种类型的更加一般的问题?如化简 。
生:可以。
学生和老师一起总结了这类问题的处理后,老师把教材229页的12题化简的(1)-(4)布置成书面作业。对这个问题加以巩固。
把课本习题作为教学的例题是本节课处理的开始,虽然教材对本节课的知识想淡化处理,但是这个知识点是利用三角函数求最值的一个常见步骤,很多参考资料都称为收缩变换。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果放手让学生去做,能解决其中一些问题,但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所以教师采取了习题当例题用的处理。
在处理的过程中,强调由浅入深,强调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整个过程尽可能的自然,低起点、缓坡度,落实技能和方法,渗透转化的思想,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片段二
普通高中2019年版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227页例10是过去的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就有的例题。解决此题的关键在于设定未知数时设角不设边。虽然假设边长也可以解决,但是三角恒等变换的作用就体现不出来,而且更加繁琐。
例:如图,已知 是半径为1,圆心角为 的扇形, 是扇形弧上的动点,是扇形的 内接矩形,记 求角 取何值时,矩形 的面积最大?并求出最大面积。
分析: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难想到的设未知角被题目已经提前告知了,教学中对学生的启发意义下降,采取如下方式,让学生能体会更深。
出 示题目(PPT或者板书),把图形改为如右下图所示,提出题目一样的问题,但是没有设出未知角,学生可能会设为未知边。虽然也可以解决问题,如:设 则 ,于是
。接下来的求S的最大值对于学生来讲就有困难了。此时引导学生可以转变思路,设出未知角,求解变得顺利。形成冲突,让单调的教材变得鲜活。把教材当素材,进行重组加工。
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学生自主活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得到了肯定,但是,传统的传道仍然是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渠道。对教材的使用和把握是每个老师都值得研究的课题。在教学改革中,不少研究者发现老教师更容易适应新课程改革。为什么?老教师并没有接受过这种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却能很好的领会新课程的思想!原因是老教师在很多教学内容上有着丰富的经验,他们知道学生在哪些地方是容易“卡壳”,哪些地方是学生的难点?因势利导,自己少做一点,多让学生做,让知识从教学活动中自然建构起来,重新组织教材,精准教学。因教学内容而定设置适合学生接受,利于学生理解,便于学生掌握的传道方式就是好的方式和步骤。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学生最容易接受的节奏进行新课的教学,不必拘泥于是否为教材的例题,大胆的对教材进行再创造,按照学生可接受的原则进行改进,达到学生理解、接受知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李渺 徐新斌 PCK视角下数学教师“解惑”的案例分析 [J] 数学通报。2012,11;32-34
3